劉鑫
(湖南工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城市綠色系統規劃理論是城市總規劃的細化內容之一,其主要任務是根據我國不同地區城市性質、目標、布局等內容,進行城市綠地規劃指標的明確,科學進行城市綠地空間布局,從而達到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的目的。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城鎮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促進了城鎮用地規模的增加[1]。在城鎮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問題、交通問題、內澇問題逐漸出現,降低了城鎮建設的質量。在這些城市病還沒有得到充分解決的前提下,城鎮快速發展與綠色發展矛盾日益激烈,導致城市綠地面積逐漸減少,不利于城鎮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因此,結合綠地系統規劃理論,進行城市規劃建設的開展,對于我國城鎮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新目標,其為我國城市規劃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方向。綠地系統規劃理論與生態文化建設需求相符,城市規劃基于綠色系統規劃理論和生態文明建設需求,進行規劃內容與方法完善,不僅可以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發展,還有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綠地發展的實施時間較短,《城市綠地系統編制》于1991提出,經過多年的應用與完善,編制內容已經趨于成熟,為我國城市規劃工作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方法。但是,綠色系統規劃編制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視度不高,導致綠色系統規劃編制在城市規劃中應用效果不佳,不能為城市規劃提供科學的指導。
目前,綠色系統規劃理論主要在我國城鎮得到了重視和應用,并沒有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得到應用,缺乏區域層次思想,不利于城鄉空間建設的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理論的提出,使政府、企業和個人認識到綠色系統規劃理論的重要性,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背景,完善城鄉一體化建設戰略,使不同地區在結合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可以結合區域特色,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城鄉環境,提高了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生態價值[2]。
綠化立體化設計是一種新式的綠化空間結構模式,其可以在不大改變城市空間的前提下,進行城市綠化范圍的提升,有助于城市環境的改善。綠化立體化設計是指借助垂直方向,進行綠化范圍的擴大,結合城市實際情況,科學進行綠色植被的選擇,轉變了傳統的綠化模式,為我國城市綠化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景觀生態格局理論是綠色系統規劃理論的生態學表現,其主要是在進行城市綠化系統本身進行全面、深度分析,總結影響城市綠色系統建設的相關因素,使得城市根據其發展與綠化需求,進行規劃方案的完善,賦予了城市生態和時代價值,有助于城市規劃的綠色發展。
健全的城市綠化系統規劃流程既可以保證城市綠化工作的有序開展,保證綠化規劃的科學性,還可以及時發現城市綠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流程方案,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措施,提高城市綠化建設的滿意度,從而促進城市環境的改進。
首先,我國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從城市綠色發展與居民生活的角度出發,進行城市綠化現狀調查工作的開展,充分掌握城市綠化的現狀及居民對于綠化的滿意度,結合調查現狀與居民建議,進行城市綠化系統規劃流程的完善,保證了流程方案與城市綠化需求相符。其次,各地政府應當進行綠化評價指標的優化,各地政府通過對城市空間、設施、規劃方案、環境、綠化管理等方面的指標分析,從多角度進行綠化指標的分析,為城市綠化系統規劃完善,提供科學的參照指標,有助于城市綠化水平的提升。再次,各地政府應當鼓勵公眾參與綠色系統規劃,不僅可以對公眾對于城市環境的需求進行了解,以此為基礎,進行城市規劃的科學調整;還可以增加公眾對于城市的歸屬感,并以提高城市規劃效率為目的,協助政府進行綠化規劃與實施,有助于城市綠化的有序開展。最后,各地政府應當健全評價反饋機制,全面對城市規劃進行評價,有助于城市規劃工作的合理化調整。由于城市綠色系統規劃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相關部門需要不斷結合城市發展、綠色系統規劃理論變化、公眾建議、相關政策等因素,進行城市規劃綠色系統規劃方案的調整,以保證城市綠化水平提升。建立評價反饋機制,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借助傳統技術和信息技術調查方式,進行城市綠化調查工作的開展,借助調查結果,反饋城市綠化的滿意程度,為城市綠化工作完善,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同時,調查工作的開展,可以通過調查結果,綜合對城市綠化進行評估,找出城市綠化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城市綠色系統規劃理論,進行城市綠化工作的完善,為下階段城市綠化系統規劃工作提供準確的數據。
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實施,與相關法律制度存在緊密的聯系。我國政府應當加強對綠地系統規劃理論的研究工作,充分認識到相關法律對于城市綠色發展工作的重要性,借助綠地系統規劃理論,進行城市規劃的科學布置,從而促進我國城市建設水平的不斷提升[3]。
首先,我國政府應當基于城市科學規劃需求,進行綠地系統法律規范體系的構建,把綠地系統規劃理論與城市規劃放在同等地位,結合我國城市不斷發展需求,進行相關法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使得我國城市規劃工作可以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進行綠色規范措施的落實,不僅有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不斷提升,還為城市內部的科學布局提供更多的依據。其次,我國政府可以基于內部各部門職能管理劃分需求,進行城市規劃管理機制的創新與完善,不斷總結城市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各部門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使得各部門可以肩負起相應的責任,在工作中,協助城市綠色規劃工作的開展,不僅可以保證城市規范的有序開展,還為城市規劃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最后,我國各地政府在基于綠色系統規范理論,進行城市規劃方案完善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公眾參與原則,一方面構建公眾參與機制,以政府為主導,積極引導公眾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使其根據城市規劃的科學開展需求,積極參與規劃工作的問題探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城市規劃問題或建議的提出,使得城市規劃方案更加符合公眾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相關政府部門應當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搭建公眾參與信息共享平臺,不僅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城市規劃相關信息的共享,為公眾了解城市規劃內容,提供了多樣化的渠道;還可以在平臺中與公眾進行相關信息的交流,收集公眾對于城市規劃的意見,為城市規劃工作的完善提供更多的支持。
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城市發展需求,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在城市規劃中擁有的發展方向,主要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空間結構規劃的生態化轉變。城市規劃是一項長期性、動態性的工作,其需要根據城市發展需求,進行規劃方案的合理化調整,以保證規劃方案與城市發展相符。因此,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使得城市認識到規劃的生態和經濟價值,在進行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規劃時,進行了生態化的轉變,使得城市規劃具有層次化和多元化,滿足了我國城市生態文明發展的需求;②規劃內容的多元化轉變。城市規劃內容存在復雜性的特點,為了保證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相符,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城市用地、發展、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進行規劃內容的科學設計,保證規劃內容與城市發展相符。綠色系統規劃理論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使相關部門在進行城市各因素分析過程中,做好各個環節的互動工作,促進了城市規劃內容的多元化發展,有助于城市規劃的效率[4]。
綜上所述,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對于城市生態建設景觀布局和整體調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認識到綠色系統規劃理論的重要性,在城市規劃的過程中,科學進行綠色系統規劃理論的應用,做好城市規劃的經濟、生態、人文協調工作,完善綠色系統相關法律,鼓勵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從而為城市的健康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