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
(海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海南 海口570100)
在“國家隊、主力軍”的鮮明定位和“全災種、大應急”的職責要求下,消防救援隊伍的職能任務不斷擴展,大規模調度、遠距離投送、高強度作戰已成為常態,建立與當前滅火救援職能任務相適應的戰勤保障體系,為隊伍實戰打贏提供快速、精準、高效、持久的遂行保障,是戰斗能否勝利的關鍵所在。筆者根據海南島嶼救援實際,結合自身崗位經驗,對戰勤保障體系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近年來,隨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海南應急救援任務逐漸呈現出救援任務復雜、災害種類多、救援難度大等情況,當前海南面臨的災害事故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西線東方、洋浦、澄邁三地,石油化工產業發達、地上地下管廊多、危險化學品類多,危險系數高,處置難度大。海口、三亞等地(超)高層建筑林立、大型綜合體不斷涌現。環島高速多,中線隧道多,交通事故救援任務繁重。東西兩側海岸線長,長年接受臺風洗禮,平均每年臺風登陸10余次,救援任務艱巨,同時海上救援逐年增多。各項安保任務繁重,在瓊消防安保活動主要包括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文昌火箭發射、環島自行車賽、“三月三”民族節慶、冬季警衛等任務,具有政治敏感性強、點多面廣,不容有失。同時海南作為孤島作戰,增援難度大,其余各省支援均存在器材裝備運輸難,增援時間長等問題。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建設與當前應急救援任務相匹配的戰勤保障體系成為救援任務的重中之重。
現有的指揮調度體系中缺少戰勤保障同步調集,在作戰中往往是應急救援現場要什么,在回去拿什么;現場缺什么,回去辦什么;等到把需要的器材物資裝備送到現場,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救援時機。同時現代救援任務的種類多,救援現場各不相同,例如:石油化工、高層、地下、大跨度廠房、抗洪搶險、地震救援等事故類型各不相同,所需的保障物資也各不相同,到底保什么,怎么保,保多少,沒有一定的標準,這就對戰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防隊伍改革轉制前,各級支、大隊均有戰勤保障大隊編制,專門承擔隊伍應急救援戰勤保障工作。落編定崗后,新編制下的戰勤保障人員實力十分有限,戰勤保障隊伍編制撤銷,支隊級戰勤保障職責由戰勤保障(處)科承擔,每個支隊戰保科(處)僅3~4人,且往往不是“專職”從事戰保工作,沒有專門的戰勤保障崗位和人員,出現有戰勤保障工作職責、無從事戰勤保障的相關人員,根本無法承擔起應急救援任務下的綜合保障任務,消防戰勤保障力量匱乏已成為制約消防救援隊伍應急作戰能力提升的重要問題。
首先從儲備結構和能力上看,消防救援隊伍普遍存在缺少應急物資儲備庫,應急物資儲備不規范、攜行不方便等問題。消防隊伍必須具有自我保障能力,必須儲備所需的常用保障類裝備器材,在關鍵時刻,才能做到隨用隨到。所以儲存能力是最基本的保障能力。從各類災害事故類型上,戰勤保障所需裝備主要分為指揮部戰勤保障類型、生活類戰勤保障物資、火災類戰勤保障裝備、地震地質災害救援類裝備、石油化工處置類裝備、山岳水域救援裝備等類型,所需品類多,出動各類不同災害事故,所需的器材各不相同。受制于倉儲條件和運輸能力的限制,戰保物資的存儲、調集、裝配都離規范有序和快速裝運有一定的距離。其次從管理運輸調集上看,現有的管理水平還處在按品類堆放,需要時臨時從倉庫中一件件挑選,這大大延長了戰勤保障物資到達事故現場的時間,同時運輸力量和設備也極為有限,未統一配備專業的、越野性能較好的器材運輸車和指揮車等戰保車輛,較難實現快速機動的高效保障。
隨著職能的轉變,消防隊伍擔任傳統的、常規性的城鄉滅火救援任務外,還承擔地震、臺風、洪澇、森林火災等各類自然災害事故的處置救援以及日常的防抗工作。為適應新使命、新要求,各地成立了地震救援、抗洪搶險、水域救援、石油化工、山岳救助等專業處置隊,但是由于職能轉變快,專業裝備建設跟不上,對比各類專業隊建設標準,所需的專業和特種裝備、殺手锏裝備配備明顯不足,不能滿足新形勢下消防綜合救援工作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應急救援任務的圓滿完成。同時在調運調集方面還沒有實現“模塊化調集、機動化運輸、機械化裝卸”的標準。
根據海南海島特點,孤島救援形勢下,加強戰勤保障,自我保障能力是當前重中之重。結合研究調研情況,現提出以下設想,根據海南消防救援現狀和體系特點,提出“1+4+N”的戰勤保障體系頂層設計,即成立省級層面的戰勤保障力量,同時依托海口、三亞、瓊海、洋浦四個協作區成立瓊北、瓊南、瓊東、瓊西區域戰勤保障力量,其余各地成立本級戰勤保障力量。實現平時集中、分類、模塊化儲備,戰時精準、快速、高效、持久保障,同時健全戰時社會聯勤聯動增援保障機制,以戰勤保障“模塊化調集、機動化運輸、機械化裝卸”為目標,打造一支“體系完備、反應迅速、協調有序、保障高效”的戰勤保障力量。
按照相關政策要求,省級應建設不小于7000m2的應急物資儲備庫,各市域應急裝備物資儲備分庫不應少于4000m2,各地應跟隨海南自貿港建設,加快推進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同時在建庫過程中,要充分運用現代化儲運手段,以“裝備實力動態普查、裝備技術服務巡查、采購和庫存備購”三項機制為抓手,全面提升裝備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實戰化保障效能。基于現代化互聯網物聯網手段研發應急戰勤保障裝備信息化系統,通過計算機端和手機終端實時更新數據,充分運用查詢統計等功能,及時掌握各庫裝備類型、數量、分布情況、性能參數和操作維護等信息,提高作戰調度指揮部署和分配的科學性。依托裝備業務信息發布平臺,摸清基層技術服務需求、公布庫存備購存量,實現裝備管理便捷化、信息公開化、調度精準化,達到輔助決策和服務實戰的目的。
隊伍建設發展中起到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的還是戰勤保障人員。沒有人就無法開展正常的保障備戰、操法訓練和實戰演練,一旦發生災害事故,保障隊伍拉不出、沖不上,對一線救援和持續作戰提供不了持續高效的保障。針對保障人員力量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征召政府專職隊員的方式來彌補力量缺口,建立起戰勤保障力量,同時設置專業的訓練科目,完成專業的訓練目的,提高專業的戰勤保障能力,推動實現人裝有機融合。在機制建設方面,建立“引進來、走出去、留得住”學習培養機制,在人才培養上更多地吸納社會資源,通過駐廠培訓、學習交流等方式,將業務骨干送向高校、消防裝備器材廠家,進行系統化、專業化的學習培訓,全面提升戰勤保障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建立健全用人、留人機制,增強戰勤崗位的榮譽感和歸屬感,對業務精通、能力突出、經驗豐富、表現優秀的戰勤保障人員,真正做到“優必留、留必用”,最終打造建設一支“思想過硬、業務精通、技能全面”的戰勤保障隊伍。
①科學制定裝備建設規劃。對標消防救援隊伍的新職能、新任務、新編制,參照現行相關標準、救援體系、力量編成、等級調派、作戰預案,結合歷次重大滅火救援中應急裝備物資的調運頻次、出庫峰值、實戰效能,科學編制應急裝備物資儲備規劃,按照規劃制定年度計劃并根據實戰需求適時調整、加強儲備。定期輪換、更新、升級、補充裝備物資,提升儲備精度。同時要創新儲備形式。積極推廣模塊儲備、預先儲備、前置儲備等應急裝備物資儲備新形式。統一確定通用裝備物資和各類災害事故救援裝備物資模塊的品目,按照便于裝載運行和利于任務區分原則,統一制定模塊箱的材質、規格等相關標準。在裝備統型方面,應急裝備物資儲備的品種應對下兼容,儲備的數量應統籌規劃。在滿足消防救援實戰需求的基礎上,確保儲備裝備物資的通用性和一致性,降低儲備裝備物資的采購、補充、培訓、使用、維護成本;②建立模塊化遂行制度。在應急物資儲備庫中,設置戰勤保障車輛種類,配合各災害事故類型,配備對應的戰勤保障遂行模塊,災種類型實現“模塊化調集、機動化運輸、機械化裝卸”的目標。提升“工廠—倉庫—模塊—前線”全鏈條前送能力,做好前送裝備物資在各鏈條之間的運輸能力,實現最優前送能力。積極運用應急聯動工作機制,依托航空、高鐵等現代化運送手段,提升空地一體化前送能力。完善多種前送方式,各地配齊應急裝備物資前送力量。按照專業化、組織化、程序化原則,與民政、商務、人力資源等部門以及軍隊、高等院校等單位加強協作,建立社會保障力量動員、駕駛員等專業技術人員征用、志愿者招募、消防退役退出人員臨戰召回等制度,為應急裝備物資前送提供有力支持。加強全地形、輕型化運輸手段,打通應急裝備物資向救援現場的“最后一公里”,加強自走、自主導航、無人機、直升機等前送裝備配備,對應急物流形成有力的補充和接力。依托地方或軍隊航空、工程救援單位提升空中投送、路障清除、橋梁搭建、冰雪消融能力,確保裝備第一時間保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