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櫨
(六盤水市水資源管理中心,貴州六盤水553000)
新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對各類資源需求日益增多,而我國水資源本身就儲量低,與此同時仍然存在浪費問題,高效的循環利用和再生利用少,這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制約。按照“海水”與“淡水”劃分世界水資源,其比例已經嚴重失衡,水資源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尤其是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田灌溉、開發水利工程關乎著國民生計,加強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已經成為當下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急需解決,只有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開發,才可以助推國家長治久安,可持續化發展。
與全球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是因為近14億的人口大基數,導致我國在人均水資源持有量上并不樂觀,2019年全國水資源總量29041億m3,人均水資源量為2074m3,僅為世界水平的1/4,部分地區屬于非常短缺的情況,其中以我國中西部地區為主,大部分地區還在飽受缺水的困擾,嚴重影響了當地人們生活,同時,也極大地制約了地區社會經濟生產活動。不僅如此,我國水資源存在分布嚴重失衡的情況,南多北少,所以,才推出“南水北調”工程,意在緩解區域平衡差距,但如果想要全面實現全國范圍內的水資源調度,這無疑是一項具有極高挑戰性的工作,不僅難度大,也是需要較高投入的工作。現階段,我國已經在積極建設大型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不斷加大水源工程建設力度,但對于大范圍的水資源持續開發利用,依然處于較難的境地。再加上,農業是我國第一生產力,密切關乎國民生計與國家安全,但大部分地區現有農業灌溉技術較為粗放,西北等地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較低等情況,導致我國依然面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困境。
雖然水資源短缺是全人類共性問題,但人們依舊將其視為“廉價”資源,主要是因為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使用時,所耗費的資金并不多,還有部分地區的農村,農民是免費用水,不得不說,這最大限度弱化了人們的節水意識,導致出現嚴重的水資源浪費情況[1]。此外,在我國現有法律體系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具體細節不夠完善,其中出現的水資源污染問題,已經嚴重破壞生態系統,甚至是人們的人身安全。由于此方面的監管不到位,一些工業、化工企業,隨意排放超標污染物廢水,對本就不富裕的水資源,更是帶來雪上加霜的嚴重影響。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社會出現的對GDP的狂熱追求,導致出現大量的水資源過度開發、水源地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嚴重影響水生態。事實上,保護好水源地的生態平衡,才可以促使水資源更加健康,滿足人們需求,但當前,人們缺乏水源地生態保護意識,一味的建設、發展經濟,對水資源以及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影響。例如,我國在長江、黃河等流域因短時的經濟利益而進行的礦山開采、林木砍伐,已經嚴重破壞水資源的自我調節能力,大大增加風險概率。面對水源地生態環境破壞,甚至很多地方政府為了經濟,處于默許狀態,久而久之,造成水源地森林覆蓋率低、砂石含量增加、水資源質量急劇下降等情況。對當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巨大影響[2]。
由于我國現有水資源利用率低,導致節水技術也無法有效推廣、應用,特別是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南方地區節水意識相對薄弱,高效節水應用少之又少。受經濟條件以及思想觀念的影響,內地偏遠地區居民節水器具普及率、企業節水工業和設備改造明顯低于沿海發達地區。另外,我國社會雖然宣傳了節約水資源,各級也都制定了節水行動方案,但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存在缺乏資金、執行力度不足等情況,水資源循環利用措施、污染治理技術推廣不夠理想,導致水資源浪費現象仍然存在。
為確保水資源開發利用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使各部門之間可以協作配合,推進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工作,非常有必要完善水資源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約束、懲戒不合理利用開發水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構建相應的立法框架,并細化出具體的調查手段,制定明確水資源開發利用約束指標,禁止出現水資源過度開發、隨意浪費等行為,堅持合理、科學地利用水資源,逐步落實以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除此之外,政府以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大力度落實普法工作,和新媒體等多種網絡平臺合作,積極向社會宣傳水資源利用開發相關法律知識,也可以開展定點培訓、組織講座等方式,促使社會各界明確水資源相關法律要求,增強水資源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了解違法違規需要付出的代價,從而提升自覺性,嚴格按照國家法律要求,開展相應的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工作[3]。
首先,需要加大政府的監管力度,發揮自身監管作用,全面掌控更大范圍的水資源評價以及監管工作范圍,對各類水資源開發利用行為能夠及時做出預判,分析其中潛在的風險,并制定相應的管控措施、預防措施,發揮政府管理職能,提升監管力度,進而有效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事態發展。
其次,政府在發揮自身管理、監督作用的同時,需要積極完善管理方式方法,引入現代化監控、計算機、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實現管理工作信息共享,從而促使各管理部門間可以相互協作,統一規劃、調度,實現水務工作一體化發展。在先進技術作用下,政府可以全面掌握流域水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全過程追蹤,這樣才能發現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的情況,便可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降低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破壞。
最后,政府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在現有制度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調整,充分發揮制度優勢,積極推動建立區域和項目生態補償機制,按照開發者即是保護者的原則,做到誰污染、誰治理,促使水資源良性開發。從國家層面逐步完善生態保護收費機制,收取一定的生態保護費用作修復、維護環境,主要對象便是已經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工程項目,借此方式實現在不扼制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證環境有所保護、資源得到節約,相互協調發展。
為促使水資源開發利用更加科學、合理、可持續,首要任務便是提高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對此,相關部門應當充分了解并掌握各流域、地區的生態環境情況、地域水資源供需現狀以及未來前景,在此基礎上實施統籌規劃,深入研究“高水高用、低水抵用”、區域水系聯通等配用水模式,做到因地制宜的落實水資源節約工作,使各區域的水資源能夠合理利用、調配,避免各地區因為用水競爭,加劇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不良影響。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要積極加強水資源優化配置的技術能力,在保證不影響環境的情況下,合理推廣、開發生態環保型水利項目,形成以環保工程為導向的水資源可持續性發展[4]。
除此之外,作為政府,需要從各地區實際情況出發,積極創新地區在水利項目開發方面的思維,革新管理模式,實現以政府以及主管部門為主導的管理框架,促使各地區堅持做好水資源環境保護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吸引更多具有較高技術的企業加入地區水資源開發項目建設行列中,提高整體開發利用水平,最終實現水資源科學開發利用,同時,地區經濟也得到良好發展。
為推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加大力度做好源頭保護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對水源地的保護,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向社會各界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對此,權威部門可以充分發揮網絡、電視、報紙等各平臺作用,擴大宣傳范圍,豐富宣傳內容以及形式,增強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形成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良好社會氛圍。此外,可以借助輿論的力量,發揮網民、記者、媒體等多方面的號召力、傳播力,曝光那些不合法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行為,讓其遭到輿論的譴責,發揮此種“軟監督”力量,增強大眾生態保護意識。
除了要加大力度管理水資源項目開發之外,還需要提升水資源利用技術,正所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提升水資源利用率、水資源可循環利用技術、凈化技術等,促使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時,也有效控制住水資源浪費問題。例如,可以從農業生產角度考慮,提高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針對小區居民用水,可以借助蓄水系統回收居民生活用水,處理后用到綠化灌溉中;而在工業生產中,可以積極推廣梯度用水、梯度回用水技術。在這些技術作用下,可以提升水資源循環利用率,有效減少水資源浪費情況。
總而言之,面對當前水資源匱乏的情況,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已經成為全球共性問題,而中國在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的同時,需要積極解決水資源利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借助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充實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機制,加大監督力度,確保全國可以實現生態水資源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