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忠麗
(孝義市自然資源局,山西孝義 032300)
目前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使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為有效緩解農業現代化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實現城市化良好發展的目標,以及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極其重視重復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等問題,需要積極貫徹與落實中央提出的城鄉統籌規劃的重大決策。同時通過緊密聯系城鄉之間的經濟,使城鄉之間的互動得到強化,使城鄉一體化發展成為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通過積極實施城鄉規劃管理一體化策略,不斷增強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實現我國社會穩定的可持續性發展。
城鄉規劃管理一體化指的是當國家生產力達到一定的水平,而且城市與農村相互依托,城鄉互相推動發展形成統一的有機體。城鄉規劃管理一體化,本質上是將城市資源和農村資源視為一個整體,統籌管理工作,提高城鄉資源的利用率,最終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優化,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城鄉規劃管理一體化工作的開展首先應該研究城市與農村當前經濟實際,正確對待城市與農村的關系,意識到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然后才能開展相應工作。當前發達國家已經領先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處于高級階段,城鄉差距不明顯。但是我國當前的城市化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受長期的重視城市經濟發展的理念影響,在城市建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忽略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雖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造成城鄉經濟差距的進一步增大。
從基礎設施建設上看,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道路硬化、電網改造、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要遠落后于城市地區,部分偏遠農村仍未通水泥路;從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提供上看,城市在教育經費、醫療經費投入、教育及醫療人才儲備上都遠優于農村地區,部分偏遠農村地區教育醫療條件落后,上學、看病都要到幾十里外的鎮上,而優質醫療人員和教育人員在城鄉間的分配則更為不均衡,大部分高學歷的教育工作者和醫療工作者都集中于城市;在居民保障方面城鄉亦存在差異,城市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較農村居民更為完善。城鄉公共設施和服務供給的不均衡,勢必會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推進。
在舊有城鄉二元體制的影響下,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都是由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城鄉差距逐漸擴大,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情況得到改善,但城市的虹吸效應依然導致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城市流動,而城市先進的生產技術、雄厚的資金、健全的教育醫療等卻無法將農村覆蓋。在勞動力方面,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而農村卻無法吸引城市的優質勞動力,這使農村發展后繼無人;在土地方面,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大量農村土地被并入城市,農村土地使用面積不斷減少,壓縮了農村的發展空間;資本方面,農村在生產技術、配套基礎設施、營商氛圍等方面都遠不如城市,很難吸引到足夠的資金支撐自身發展。近年來,在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由城市向農村的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轉移在逐漸增加,但由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并未完全消除,生產要素在城市和農村間無法自由流動,從總體上看生產要素由農村向城市單向流動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
加強城鄉規劃一體化管理首先要完善政策支持體系:①要明確產業發展的目標、方向以及重點,完善人才培養、引進、科技創業、創新平臺、開放合作等科技創新創業的促進政策;②要以政府為主導,落實幫扶政策,增強創業、創新的源動力;其次要健全考核監督機制,針對城鄉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如環境污染等加以干預和整治,如動員畜牧養殖、農業生產等技術力量進鄉村,對廣大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以及畜牧業養殖技術的指導,切實提高廣大農村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他們掌握先進生產理念和技術。與此同時,也要加大投入改善和擴建基礎設施;③要發揮公眾的輿論與監督作用,拓寬與企業、村民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渠道,推動整體建設,切實提高城鄉規劃一體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公眾參與顧名思義,是指基層群眾、社會組織、各界代表等組成的公眾,是指聽取民間的、基層的聲音,而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法定程序的公眾參與而走走形式。這就需要相關職能部門主導,對相應的制度進行完善與健全,明確公眾參與環節的責任與義務,對公眾參與的具體形式、路徑以及程序等做出明確的指引,使公眾參與更具有操作性,能夠落到實處,而不是停留上書面上、口頭上:①積極創新公眾參與的組織形式,除了城鄉規劃的相關專家、學者之外,還需要基層的群眾代表、區域性組織,為了確保參與的公平公正,群眾代表與區域性組織都以民主選舉的形式來產生。這樣才能使參與意見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職能部門還需要針對參與過程制定相應的保障措施,賦予公眾代表表達的權利,并就城市規劃的具體內容給予公眾代表一定的知識培訓,而不是拉人頭湊人數表演形式;②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因為城鄉規劃包括方方面面,如建設、環保、公共衛生支出、教育、醫療以及舊城鎮、舊鄉鎮的改建擴建等等。將這些領域都納入公共參與的范圍,讓人民群眾真正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③創新參與途徑,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時代,除了傳統的聽證、問卷調查、組織代表等參與形式外,還需要積極創新公眾參與的形式和途徑。加大宣傳力度,以現在群眾都習慣的網絡參與形式,這樣能夠收集到更多真實的意見與建議,更利于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的實質性展開。
①提升農業附加值,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打通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實現從粗放農業到現代集約農業的轉變。要順應城鄉居民消費升級趨勢,積極發展高端、髙質、高效產業及其產品,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和深加工,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打造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打造“三生協調、三產融合、三創聯動”的現代都市農業,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發展的增值收益;②重視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帶頭人在產業轉型中的重要引領作用。重用具備市場經濟頭腦、會管理、懂經營的農業帶頭人,帶領農民致富增收。大力培植對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要把資金、人才、生產、銷售等全產業鏈資源要素帶入鄉村,推進產業興旺。鄉村振興是內生式振興,要以農民為主體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釋放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可以借鑒日本農業“六次產業化”經驗做法,積極培育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以“地產地銷”“以銷定產”和“社區支持農業”等先進理念推進城鄉互動、產銷對接和工貿并舉,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轉型提效,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競爭力,助推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③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場效應”,打造農業科技創新新高地。推動農業科技全方位進步,穩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業物聯網應用水平,全面推進智能設施農業建設,加快建設智能農業示范點。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要優先發展農村,加大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力度,加強農村道路交通、水利、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盡快補齊短板,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現實基礎。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過程中,要明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責任分工及歸屬,做到權責明晰。在城鄉社會服務供給一體化建設中,應加大農村社會保障投入力度,逐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體制一體化。政府財政要加大對農村地區在教育、醫療方面的投入,著力解決部分農村地區看病難、上學難的問題。通過財政補貼等方式,鼓勵優質教育、醫療人才扎根農村,推動鄉鎮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新時代下,要想更好地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正視和分析城鄉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分析。就目前來說:①從制度、技術、與機制等方面著手,突破鄉村經濟發展緩慢的局限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振興鄉村經濟;②加大宣傳與教育力度,轉變廣大農民的落后的認知與意識,作為城鄉規劃的既得益者,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城鄉規劃的管理中來;③建立與當前城鄉發展實際相匹配的管理措施,以政府為主導,自上而下,發動更多的群眾通過他們熟悉或喜愛的方式方法參與到城鄉規劃中,積極的為城鄉規劃建設的制定、實施以及評估等過程建言獻策,為城鄉建設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城鄉一體化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城鄉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為決勝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