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愷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設計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
2020 年,全國20%的城市建成區達到“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這是國家的新政策和新目標,主張在“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將相應的規劃付諸實施,實現階段性的任務目標。在2019年,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趙龍就新的國土空間規劃,與現階段實行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等內容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上做出較為詳細的說明。相比原有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等內容,新的空間規劃體系往往更加側重于全新的發展理念,與此同時,在實踐過程中積極踐行高質量的發展規劃模式,堅持將人民作為規劃的中心,以此滿足人民更好的生活需求。在相關政策及制度的影響下,“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上日程,在此視角下主張積極落實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的合理化構建,踐行相對合理的規劃方案,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打造符合人們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的綠色生態空間。
大同市處于山西省最北部,其位于內外長城之間,其國土總面積為14112km2,其屬于一個工業基礎相對雄厚的城市,經過建國60 多年的發展,經濟技術基礎相對雄厚,尤其是近些年,大同市產生了極為顯著的變化,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快,投資環境改善效果明顯,各類社會事業實現了全面的發展,收獲了十分豐碩的成果。大同市政府為積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開始將發展的重心放置于小雨不徑流、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效應有所緩解等實際行動中,積極開展了相應的專項規劃工作。針對于大同市的基本情況,在積極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的時候,需要重視科學合理的空間格局規劃,對于大同市的東部、北部及南部山地區,可以將其視作外圍生態屏障,針對于這個區域的山、水等生態要素進行科學的保護,對于受到破壞的區域,需要對其進行生態修復,給“海綿城市”建設構筑對應的生態屏障。將城市中心區以北、以東的城市外圍區域和南部的濕地區域設置為第二道生態緩沖帶,這個區域應該格外重視植被覆蓋率的提升,針對于易形成山洪的沖溝地帶,可以適當采取建設郊野公園及生態濕地的舉措,使綠地對雨水的吸納、滲滯作用充分彰顯出來,不斷提升城市外圍截洪、滯洪的能力。
所謂的主動性規劃,就是指在市政灰色基礎設施的規劃確定的基礎上,實現對綠色生態空間建設的有效延伸,“海綿城市”理念的強烈影響下,綠色基礎設施的生態作用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生命屬性得以彰顯,通過將大同市城市規劃的建設初衷與綠色生態理念相互聯系,使綠色基礎設施趨向完善。
雨水管網對于城市的發展以及運行起到了保障效果,但其存在十分明顯的局限性,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面臨水環境問題,需要通過生態性的補充,實現相對合理的處理。綠色基礎設施屬于一種經濟企業生態環保的補充方式,在運用過程中能夠充分彰顯植物元素自身所具有的靈活性,與此同時還能實現與其他設施的高效配合,使城市雨洪管理和生態發展動態需求能夠得到較好的滿足。
彈性理念屬于綠色基礎設施構建的過程中常常運用到的理念,其內容屬于一項基礎條件。在城市發展進程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常常需面臨多種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綠色基礎設施,在對于各種災害和空間功能轉換方面則會比我們獻出十分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應該積極重視彈性化應變在綠色基礎設施中的體現。
3.1.1 積極的規劃
大同市在積極踐行“海綿城市”理念的過程中,清楚地了解其屬于一種多學科、多部門的任務,因此需要實現高效的分項管理,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城市實現高效的運行,保證在相互協調和配合間,真正實現規劃統一的目標。在“海綿城市”構建的視角下,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需要重視科學性和系統性的原則,嚴格遵循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協調城市中的道路、水系以及管網等多種資源,確保對相關的設施實現合理化的利用。
3.1.2 科學的定位
基于“海綿城市”視角下的綠色基礎設施就是最為基本的條件,這便應該充分重視其綜合服務水平的高低及其影響其發展潛力的因素,充分重視“海綿城市”建設水平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體現。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水文環境等因素,會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但是這也反映出十分明顯的差異,需要依照具體的特色和建設的目標,實現對大同市徑流總量控制的合理調整,同時對雨水污染加以控制,保證綜合效益,在整個衡量指標中有較高比例的權重,以此為基礎,促使整個綠色基礎設施實現服務承載力能夠更合理且定位科學。
3.1.3 構建骨架
綠色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是由網絡中心、連接廊道等共同組合而成,通過將“海綿城市”的理念付諸實施,使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多種“面”與“點”相互結合,以此構建以植物作為基礎的城市綠色骨架,同時綠色植物也連接著城市其他項目的服務體系,這樣可以使城市的水環境得到較為有效的改善,營造出更優良的城市空間。
3.1.4 生態補充
因大同市的地理位置存在著特殊性,所以極易出現的內澇災害備受關注,其對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需要積極轉變不透水管網排水模式。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可以將傳統生態補充中的灰色管網模式加以轉變,滬市凈流量的總和和峰值控制成為一種可能,同時在污染控制方面和雨水收集方面等也能夠表現效果非常顯著的利用價值。植物自身的生長狀況及其控制效果都可以將其視為一種重要的反饋信息。通過適當地與綠地建設相互的結合,使“海綿城市”的發展需求得以滿足,通過合理的調整與更新,使綠色基礎設施的生命力得以保持。
大同市在建設綠色基礎設施的時候,將實際行動落實于微觀把控上,這一行動的落實可優化“海綿城市”的建設成果。綠色基礎設施屬于城市雨洪管理系統,其主要是在立地條件及控制目標的基礎之上,借助于各個單項設施的設計組合以及對應的規模計算等組合而成,不同單位的正常運行就屬于系統彰顯自身功效的關鍵內容。相比城市中非生命建設體系,在貢獻方面存在的差異還是非常明顯的,植物屬于構建綠色基礎設施施工單元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元素,因此在施工過程中彰顯出非常明顯的不可控特性。為了能讓綠色基礎設施運行得更加暢通,這就需要積極關注植物,在整個微觀單元中實際彰顯出的生命特性。
(1)對于植物給予足夠的尊重。為了讓植物在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自身的價值,應該對其生活習性給予足夠的尊重,在積極采取措施構建滲透、存儲以及調節等專項設施的過程中,需要對植物的生活習性分類加以重視,在能夠迎合植物所需的基本生存條件基礎上,著重分析植物所表現出的功能性及其具備的景觀性。將地表徑流更好地匯入綠地生活中,應該設置相應的緩沖區,以免水流較大,影響到植物的生長,導致其出現倒伏的問題。在對雨水進行輸送的時候,應該重視密植耐水性植物的存在,借助相應的工程措施,使流量的沖擊得以緩解,借助于適當地增加種植的厚度并調整其基本的彎曲度,使輸水的標準穩步提升。雨水滲透設施必須要充分考慮耐淹植物自身的承受力,借助相應的技術手段,使快排循環式滲透模式得以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適當地減少植物被淹的時間,同時也要適當地延長地表徑流下滲的時間,以此保證徑流控制能力能夠得到有效強化。
(2)充分彰顯植物的生命力。植物自身就是整個生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生命元素,對植物進行生長繁育以及適應周邊環境的時候,能夠實現對徑流的合理控制,同時還能做好相應的污染處理,在雨水利用上也可彰顯出實際的價值。將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到的多種物質和根系對于污染物表現出的攔截和吸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促使雨水徑流能夠得到有效凈化。植物本身就是天然的蓄水庫,在實際降水的時候,部分雨水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由此確保其自身的生長需求得以滿足。可以借助相應的培育手段,促使植物本身的抗性穩步提升,在迎合綠色基礎設施相關功能要求的基礎上,符合景觀設計的基本標準。
隨著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海綿城市”的建設成為一項基礎性的課題。在實現生態設計初衷的基礎上,彰顯出城市不斷發展的軌跡,促使城市的生態價值、生存價值等得以強化,維護城市系統的動態穩定。本文從“海綿城市”的視角,分析大同市構建綠色基礎設施的相關實踐,通過詳細地闡述大同市的設計規劃,了解到對應的實踐成果,擬定了科學的路徑,旨在為大同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成果的優化提供有效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