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培
(福州市長樂區規劃編制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200)
近年來,水環境遭受破壞。就河海管理而言,城鄉規劃水資源、湖泊污染、環境破壞較為明顯,城鄉規劃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條件難以滿足當前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河海系統整體結構、功能、生態缺乏分析與協調。河流生態系統的利用與修復,是新時期治水思想的重要體現,是推進河流生態環境建設、提高河流自然環境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生態環保的城鄉規劃的關鍵。河海的合理布局和生態岸線的建設是內河城鄉治理的重要內容。
根據國家政策相關內容,探討福州市長樂區在內河整治中的城鄉規劃管理問題。根據《長樂市城市總體規劃》,參照《長樂市綠道網總體規劃》,在《長樂市舊城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指導下,結合《長樂市洞江片藍線規劃報告》《長樂市污水專項規劃》《長樂市污水工程專項規劃》《長樂市污水管網專項規劃》等各類上位規劃及類似規劃成果,分析了城區內河整治提升方案與規劃的關系,明確了限制性條件,實現了整治方案與城市總體規劃、綠地系統構架、區域交通網絡等多方面的協調。
長樂老城片區,是歷代長樂縣的治所,在千年間留下了不少歷史文化遺跡,以和平古街為主軸,有下船橋、太平古橋、司馬第、陳省故居、觀音閣、長樂一中、鄭和公園、三峰寺等歷史名勝。
主河道:以下洞江(主河道)為骨架,南起于航興橋,北至里仁特大橋段,全長為6.12km。
支流:鰲頭溪、天王溪等。
規劃范圍:主、支河道水域及兩岸濱江地帶。
總規劃面積:75hm2。
隨著區域河網規劃的完成,防潮、防洪、排澇、灌溉、水利和生態用水的作用日益突出。河流的主要功能是集水、泄洪和防治暴雨洪澇,保護周圍地區免受破壞,保證工程范圍內的防洪、排水、防潮,保障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其《長樂市防潮、防洪、排澇規劃》已編制完成。根據長樂河流域規劃的任務劃分,其規劃任務主要有城市規劃管理、城鄉排澇規劃、城鄉防潮規劃。
功能性原則:從生態、文化、親水區三個方面進行設計,既考慮城鄉規劃管理項目原則,又考慮河流所在位置和居民的精神需求。
可持續發展原則:在城鄉規劃方面,重點抓好城鄉規劃建設。
文化性原則:長樂城鄉規劃建設應融入地方精神文化意識,展現長樂河悠久的歷史文脈。
雖然城鄉規劃是生態環境和內河城市規劃過程中比較現實的發展目標,但是,由于缺乏對規劃建設實踐宏觀策略和內涵的理解,在規劃建設中還存在著許多誤區和問題,針對低碳、生態、綠色的城鄉規劃產品,我們應該提高規劃建設實踐的整體水平,不斷完善我國城鄉規劃產品體系。
完善老城區鰲頭溪等支流的歷史文化內涵,細化支流防洪集水區、水污染防治、河岸景觀設計;優化完善城市藍線、城市綠線、兩岸防洪岸線、河道管理線、河岸生態保護線等各類控制線,明確不同控制線的識別依據和控制內容;將截水線與內流分列3m、6m,與規劃控制相結合,測算在內河退距3m、6m 拆遷線范圍內建筑物拆除量。
(1)根據區域污水專項規劃,又增加了污染物監測和污染源控制內容,包括使用耐久材料的污水管,在沿江污水收集工程中增加了沿江邊的拆遷、擴建工程,以及設施的建設;采用一河一政策,改造某些支流,建立當地第一個高腐蝕性、獨特生態型河床淤泥處理站,補充給水管和綜合水泵閘門等;規劃和標識設施的規模和通路;優化內河上游生態供水,增加內河生態修復工程,改善現有高腐蝕性、獨特生態型河床淤泥;疏浚工程。
(2)改善水質質量。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處理工藝不適用于內河建設,只能通過調節水流補充。在實施前,除考慮增加生態浮島外,規劃單位還應進一步調查山洪截流工程的內容、周邊城市的生態補水方式及河道寬度,并根據一遇20 年截流標準確定。
城市和農村的規劃管理與綠化工程相結合,增加了雨水管網在相關規劃中的作用及其對內河航道和排水平臺的影響,還落實了防洪標準和有關設施的位置、規模和水位,完善了內部河流的動態模擬,確定了水質改善標準。在城市和農村的管理設計中,要盡可能地將公共開放空間、綠地等與文物古跡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借鑒長樂內河的管理經驗和建設內容,提高規劃水平,補充規劃文本。
大部分河川沒有進行系統的挖掘。土壤的侵蝕與污染、生活垃圾、建筑材料、稻草等都會沉積在河流中。河道緩坡擴大了河床,提高了河流對水體污染物的輸送能力。含有有機物的污染物隨著河流上升,與河流中的沉積物發生物理和化學反應,進入泥沙中,成為底棲生物的主要棲息地和食物來源。海底生物的存在降低了底泥中污染物的穩定性。外部環境變化時,如洪澇災害、洪水災害等,污染物在沉積物中沉積,污染物在沉積物中的穩定性差;放水后,對水體有二次或多次污染,長期威脅水體生態環境。
河道綜合治理工程的對策是:河湖綜合治理工程,解決了占用、開采、砌筑、建造等問題,積極實施“四亂”治理等具體治理措施,逐步恢復江海流域的生態空間,利用挖泥船進行環境保護(生態)疏浚,通過工程排水對比論證,確保洪水安全;采用環境保護(生態)排水方式,嚴格環保技術要求,減少對河道的擾動,并根據現有水量,利用挖泥船和水下施工隊伍共同清淤。
作為城市水環境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水資源涵養空間是城市和農村土地利用價值構建的重要內容。地面建筑由五個支撐系統組成,即功能復合建筑空間。采購、展覽、會議、休閑、娛樂、旅游、辦公、住宿等配套服務。營造舒適的水陸交通體系,方便居民到岸邊活動,增強居民“親水”意識,加強城市與港口的有機聯系,形成“城—港”一體化體系。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要建立防洪、水處理安全體系,完善給排水體系,建立健全河道管理和保護體系。為保證沿海地區的共同利用,可以在沿海地區設立旅游、商業、娛樂、會議、體育等開放空間,供人們參加文化活動和慶祝活動;也可以在廣場上設立歷史文化空間,充分展示城鄉文化內涵。
在城鄉規劃期內,根據城鄉規劃內河綜合整治規劃情況,針對長樂區舊城區內河及城鄉接合部老河道綜合治理規劃的流域現狀,提出了以城鄉規劃治理為基本思路,實施內河綜合整治可行方案,經有關部門批準,目前生態環境與內河城市規劃已得到普遍認同,并已成為當地政府開發建設的亮點。具體如下:
(1)根據城鄉規劃和選址,有聚集的潛力;
(2)成立專門組織,以加強發展保障;
(3)制定加速支持和促進的措施和標準;
(4)開發程度逐步提高,示范作用初步顯現。
農村規劃管理在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下定位較為模糊,對管理的定義和要求缺乏統一的認識。但近幾年來,人們在理論和實踐研究中,將綠色、低碳、生態成為貫穿城鄉規劃過程的、復雜的系統概念和原則,不再是一個單一的規劃體系;規劃目標從注重“綠色”的物質空間和資源,轉向注重環境保護、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以人為本”的發展、社會公平與和諧理念,是對傳統生態規劃的推廣和完善;資源與環境問題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夠改進和完善傳統的城鄉規劃方法和環境保護理念,實現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城鄉規劃與詳細規劃的有機結合。
對傳統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技術體系進行總結和完善,將環境與環保理念融入城鄉規劃的實踐方法和路徑,跟蹤研究不同標準的內河環境規劃目標、原則和方法。要改變規劃要素(概念、目標、內容、技術、政策)的內涵和深度,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改造,從技術上實現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目標。
河流是城市的歷史,生命的源泉,城鄉規劃是城市文化傳承和生活品質的象征。城市和農村的防洪和河流生態管理規劃,包括防洪、集水、水資源管理、空間規劃和生態恢復規劃,都是為了滿足城市和農村的防洪和河流生態景觀需要,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了實施階段,部分受河道影響的內河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要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教育、示范、評選活動,宣傳環保理念,提高公眾的環境質量,增強環保意識并提高綠色消費水平,使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能體現綠色生活理念,體現交通、飲食、生活方式,實現社會生態的綠色管理。為徹底改變以往粗放型的城鄉規劃發展模式,應將環境與生態理念逐步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使之逐漸適應城鄉規劃的生產和消費結構,并在各類建筑形式中貫徹其中的生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