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年伊始,各地都在貫徹落實“一號文件”精神,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如何才能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來推進鄉村振興,助推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這也成為今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
在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區委主委錢學明看來,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我們重點在抓好產業就業、破解養老難題方面下功夫。對此,他提出了三點具體建議。
一是進一步用好“能人”,在產業上做好有效銜接。產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基礎和支柱,也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和抓手。
自2012年起,由錢學明擔任主委的中國民主建國會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在南寧市隆安縣東信村積極探索產業脫貧、教育脫貧和破解農村養老難題的路徑。從這8年的產業扶貧經驗來看,用好“能人”至關重要。錢學明向《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介紹道,2020年,該村在5名“能人”帶動下,出欄肉雞100萬羽、肉鴨45萬羽,農業產值超6500萬元,農戶人均增收1.1萬元,集體收入超過65萬元,實現了順利摘帽。
錢學明建議,各地可參照東信村的成功經驗,將部分產業資金用于扶持個人條件相對好、能力相對強的“能人”,讓他們再先行探索其他特色產業發展;對“能人”進行認定和頒證,并與其簽訂購買服務協議,落實他們為其他村民開展幫扶的責任;鼓勵、支持和引導“能人”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及育種、施肥、收割等專業化農事服務組織,加強農戶與龍頭企業之間合作,不斷提高產業組織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提升品種、品質和品牌,進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二是積極承接產業轉移,鞏固易地搬遷成效,在就業上做好有效銜接。目前,各地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能致富”“快融入”面臨不小挑戰,能夠實現就近就業就成為他們的最大理想和盼望所在。
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引導東部地區部分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是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錢學明建議,可按照現行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基本安排,完善用地、用能、稅收等指標政策,引導東部地區轉移產業向中西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周邊精準轉移。
三是積極探索破解農村養老難題,在民生保障上做好有效銜接。農村老年人是鄉村振興中的特殊群體。在家庭完成易地搬遷、兒孫進城之后,難以走出大山、融入城鎮的他們,就成為全家牽掛和憂慮所在。如果家里有了生病需要照料的老人,子女往往就不能外出打工,打工夫妻常常因此被迫分居,成本和代價都很大。
對此,錢學明建議各地可在“實現縣鄉村醫療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基礎上,加快推進農村醫養融合步伐,由鄉鎮衛生院院長兼任養老院院長,也就是讓鄉鎮衛生院全面托管養老院,緩解“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的現實難題。同時,探索以行政村為單位建設集中就近養老機構,作為鄉鎮醫養融合機構分支,促進家庭自理、機構服務與社會救助相互補充。
“此舉不僅能夠解決眾多子女及后代的‘后顧之憂,還將助力農村家庭增收和致富。”錢學明相信,在這兩點都實現了的同時,脫貧質量也將得到鞏固和提升,鄉村振興便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