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彤
作為一種跨層級、跨系統、跨區域的競爭性選拔,公務員遴選對解決黨政干部來源單一、經歷簡單、結構欠佳等短板大有裨益,不僅有助于提升公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準,也為優秀的基層一線干部開辟了再上層樓、施展才華的綠色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各地的具體操作中,對干部35歲這道年齡之坎的“一刀切”限制,導致一些地方出現了“有意愿的去不了,剛培養的留不住”“二次擇優卡住優秀基層干部”等突出問題。
近年來,中央大樹“選好干部用好人、建立科學有效選人用人機制”導向,明確提出選賢任能“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齡”的“四不唯”要求,為新時代的干部選拔指明新的方向。從古至今,“不拘一格”始終是“降人才”的遵循法則,歷代流傳的高人隱居半生、出山終創偉業的故事,激勵著無數心懷天下之士建功立業,正是在“不拘一格”金標準的推進下,中華民族才有了人才輩出、百舸爭流的可喜局面。
翻閱各地組織部門的干部遴選細則,對年齡的明確要求大多直接寫入“報名范圍和條件”。基層干部算過一筆賬,如果一名干部超過30歲才成為基層公務員,那么,根據“新錄用公務員在機關最低服務年限為五年”等規定,其服務期滿之日便是失去參加遴選資格之時。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將不同崗位的年齡下限依次遞減,門檻不斷下移至32歲、30歲乃至29歲,讓本該是公務員錄用“二次擇優”的公開遴選,因年齡紅線無法逾越,成為阻擋大批基層干部進步的攔洪大堤,使許多想去更高平臺展示自己、同時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等現實困難的年輕公務員“安不下心”,不得不將工作重心移至備考之上,不僅耗費大量心力,也令本職工作大為減色。

小中大學真“證”畢業,先坐機關,后做傳媒,人間冷暖,入眼入心。
從古至今,“不拘一格”始終是“降人才”的遵循法則。正是在“不拘一格”金標準的推進下,中華民族才有了人才輩出、百舸爭流的可喜局面。
其實,35歲的基層干部,歷經多年鍛煉,熟知一線實情,正值精力充沛,志向依舊遠大,一旦在這個宏圖徐徐展開的關鍵節點,被35歲“一刀切”的嚴格規定按下個人成長的暫停鍵,無疑將極大挫傷其干事創業的積極性。遴選“不唯年齡”的要求為這一困境推開了一扇重要而及時的光明之門,但如何將此項務實之策更科學、更細化地落地生根,惠及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卻并非易事。
雖然“不拘一格降人才”值得大力提倡,但“不拘一格”終須有“格”,也就是與之匹配的相應規定。凡事例破則亂,公平盡失,因此,選賢任能宜“不唯年齡”而非“不問年齡”,否則,很容易被權力尋租者和利益輸送者鉆了空子,打著“不拘一格”的幌子,因人設崗,私相授受,最終合演一出“買官賣官”的戲碼。
可喜的是,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在省(市)直遴選時,將“不唯年齡”要求具體化、數字化,年齡限制調整為40周歲以下,獲得基層一致點贊。“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五湖四海的事業,需要八仙過海的神通。這寬限出來的5歲,將給一大批忠誠干凈、擔當有為的年輕干部帶來脫穎而出的機會,以“重能力而不唯年齡,拘規定而不僵執行”的生動實踐,詮釋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中“事業為上、人崗相適、人事相宜”的核心要義,編織一幅“人盡其才、各展風采”的美好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