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穎 夏龍

摘 要:農民合作社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發展的重要依托,合作社的發展能夠有效地整合當地資源。該文以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該合作社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對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以期為其他合作社的發展提供借鑒和思路。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產業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5-0001-03
1 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言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這一背景下,農民合作社已成為農村實踐中重要的一環[1]。當前正值“十三五”規劃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開始實施的時期,我國正在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持續的發展。鄉村振興的根本是產業振興,農民合作社是整合當地資源、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2],新的發展階段為農民合作社的更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機遇,有助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強對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進而促進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加快合作社的輻射促進周邊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民合作社蓬勃發展,各個類型合作社遍布全國,合作社已經成為服務農民,激活鄉村要素,引領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助力農戶脫貧,農民走向市場,推動鄉村振興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要增強合作社的合作屬性,鼓勵農民按需成立合作社,促進高質量農業發展,合作社興辦的主體、組織形式、經營發展及服務項目都應逐步多樣化[3-4]。就其效果來說,合作社的發展有利于改善農產品滯銷的問題,維護農民切身利益;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率,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進而增加農民抵御風險的能力[5]。但與時同時,農民合作社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存在發展規模較小,規范化水平不高、政策引導不足,農業旅游產品匱乏,缺乏運營管理方面的人才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制約農民合作社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6]。此外,還有許多有名無實的“空殼合作社”浪費了政府的資源和財政資金。
通過調研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發現其在種植葡萄方面雖有所成就,但就發展來說,該合作社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為此,本文以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例,運用SWOT分析法對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旨在為其提供適合的發展路徑,也為其他合作社的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鑒。
2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的SWOT分析
2.1 優勢(S)
2.1.1 資源豐富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北京市延慶區,地理位置優越,距離高速近,晝夜溫差大,適宜發展葡萄產業。合作社現有設施日光溫室70余棟,主要種植葡萄,品種有30余個,年繁育葡萄約50余萬株,可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約70余戶,帶動本社社員年增收約2萬余元。
2.1.2 現有種植基礎較好 2017年被授予“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同年被認定為“北京市休閑農業三星級園區”,此外合作社還獲得過“北京市農村實用人才示范培訓基地”等諸多榮譽稱號。目前,園區已經發展成為北京地區規模最大,產品質量最好的設施葡萄采摘基地,取得了“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地理標志證書。
2.2 劣勢(W)
2.2.1 空間利用不合理,基礎設施缺乏 整個園區約33.33hm2,大棚占13.33hm2,其中存在大量的閑置土地,由于土地資源分配不合理,使園區無法實現利潤最大化,成為園區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合作社內無娛樂、住宿、飲食等基本設施,且公共衛生間少,缺少休息區域,也無停車場和大型活動區域,導致合作社無法組織大型活動,僅依靠種植采摘提供經濟收入。
2.2.2 產業較為單一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一直以一產為主,葡萄種植技術較為成熟,因合作社所產葡萄品質高,有很多游客前往采摘,但無其他休閑娛樂設施,游客以半日游為主,采摘后無其他事情可干,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第二、三產業未進行有效融合,園區利潤空間小,加工、休閑娛樂、教育等功能未能得到有效開發。
2.2.3 宣傳不到位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老客戶、回頭客居多,沒有有效的宣傳途徑拓寬新客戶,更多的是通過以老帶新的方式進行宣傳。這種方式雖然可以積累良好的口碑,增加游客前來旅游興趣,但其宣傳途徑較為單一,傳播速度慢,是導致客流量較少的重要原因。
2.2.4 相關人才缺失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和社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從上到下管理匱乏,相關專業技能知識較少,遇到困難時常常依據經驗來做決策,在遇到重要問題時也無法達成有效意見。既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的管理和運營,也缺乏專業人才對社員的培訓和引進。
2.3 機遇(O)
2.3.1 國家政策扶持力度較大 合作社在我國生根發芽已有近70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合作社蓬勃發展。現存合作社數量較多,合作內容不斷豐富、發展質量逐步增強;合作社領域較廣,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領域不斷擴大;合作社發展的效果也較好,為農戶提供了多元化的服務,解決了農民生產經營中的難題。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其服務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功能,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支撐。
2.3.2 市場需求多重 現代農業分工不斷細化,不同類型的農民合作社適應了變化需求。城市居民對于農業旅游的需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對農業旅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游客們希望在農業中釋放自己的壓力,同時也能夠放松心情,體驗大自然。對于食品的要求從吃得到轉化為吃得放心,以需求為導向的市場倒逼農業旅游相關領域的發展,不同類型的合作社能夠滿足游客們休閑、采摘、娛樂等多重需求。
2.4 威脅(T)
2.4.1 交通偏遠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地處北京市延慶區,郊區交通較城區比相對偏遠,坐車前往合作社所需時間較長,開車前往合作社則面臨堵車及停車難的問題。相比該合作社有距離更近的同類型合作社等,這類因素都可能導致客源流失。
2.4.2 環保意識欠缺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地處北京延慶,離市區較遠,但也會受到霧霾的影響。此外,延慶冬天較市區更為寒冷,合作社面積相對較大,地上煙頭、廢紙不能得到及時清理,人們的環保意識欠佳,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產業融合發展路徑探討
3.1 發展思路 綜合SWOT的分析可知,劣勢可以改變,機遇具有客觀性,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優勢,挑戰則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克服。S、W、O、T之間存在相互轉化的關系(見圖1)。按照“五四三二一”的思路來具體發展(見圖2),依托5個機制(包括政府支持、社區合作、企業融資、技術支撐、“互聯網+”),發揮4項功能(分別是教育功能、生產功能、休閑功能、體驗功能),融合三大產業(農業、農產品加工業、休閑旅游業融合),帶動兩區發展(首先輻射帶動當地村莊經濟發展,其次推動周邊地區可持續發展),實現一個目標(建成國家級農業合作社示范社)。要準確判斷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大趨勢,走規模化、融合化、企業化、規范化的道路。
3.2 發展路徑
3.2.1 加強合作社的規劃運營 北京J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農戶+合作社+企業”的全新運營模式,把合作社打造成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現成員之間合作發展“抱團致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堅力量。合作社發展不能僅依靠本身力量,應整合運用多方資源,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農戶自身主體作用,合作社的聯結作用,龍頭企業帶領作用,市場的推動作用[7]。
3.2.2 促進三產融合發展 三產融合的發展路徑有助于發展優勢產業,將葡萄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在第二產業方面,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延長產業鏈,促進三產融合,如增加葡萄果醬的加工、葡萄酒的釀造等,從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降低市場風險。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加強休閑旅游的規劃設計,如餐飲、健身步道、休閑娛樂區域、兒童娛樂區域、民宿等,圍繞葡萄這一主題將合作社打造成當地農業休閑娛樂的首選地,提高游客過夜率,提升農民進入市場的信心,進而提高合作社經濟效益,能夠解決更多社員的生計問題。
3.2.3 改進營銷與宣傳方式 建立信息傳播與電商平臺,設立合作社宣傳展示的自媒體,推廣各類節慶活動和相關休閑農業旅游活動;與中小學對接,為中小學社會大課堂提供農事實踐資源單位,進而促進家庭出游;通過建立電商平臺,促進定制農產品與其他農產品的銷售。打造各類農業節慶活動,以此來吸引游客,增強游客的參與度和融合度,如舉辦葡萄豐收節、冬季賞燈節、繁星觀賞節以及各類民俗等節慶活動來吸引城市消費者。推進中高端認養葡萄樹項目,消費者挑選認養葡萄樹,體驗農事活動的樂趣。認養模式強調保質保量,關注吸引中高端消費人群。
3.2.4 加強人才培養 合作社現在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大力加強合作社人才培養。人才是合作社發展的關鍵,農民是合作社發展的主體。因此,要加強對合作社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管理技術培訓及企業責任感相關培訓,進而改善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增加農民對合作社的認同感,培養合作社骨干成員,推動農民返鄉、大學生回鄉發展,為合作社發展增添新鮮血液。
3.2.5 提升參與式體驗感 提升參與式體驗感有助于游客對合作社的認同。游客前往合作社時,除采摘外,應構建各種游客能夠參與的參與式、體驗式的活動,還可開設針對家庭旅游、親子旅游的互動課程,既加強游客和合作社之間的粘性,也強化游客對于合作社的認同,進而增強游客對于農業的了解和認知。構建多感官、多樣體驗課程,有助于地理標志的宣傳和推廣。
3.2.6 增加旅游產品的設置和零售 設置有針對性的旅游產品,重視差異性。圍繞合作社的相關文化理念進行創新,突出個性化和差異化的需求。增加葡萄高檔禮盒的設置,重視教師節、中秋節、重陽節等葡萄成熟季節的節日,以各種新媒體方式進行宣傳預熱,增加游客對合作社的認同感,進而提升農業合作社、農業旅游的知名度及影響力。
3.2.7 挖掘葡萄文化內核 深入挖掘以葡萄為主體的文化核心,不僅有助于增加合作社成員的文化自信,為合作社注入葡萄主題的文化,也有助于有學識的青年人加入合作社,為合作社增加朝氣與活力。青年人只有對這類文化產生共鳴,才能更加主動地去保護、傳承從而發揮主體作用,使當地鄉村有旺盛的生命力[8]。
參考文獻
[1]陳玉坤.新時代農民合作社發展問題分析[J].山西農經,2020(19):60-61.
[2]李革峰.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及其路徑[J].農家參謀,2018(8):16.
[3]楊鑫.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研究[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2(5):11-13.
[4]馬蘭君.農民合作社發展現狀研究[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10:41.
[5]王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域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對策[J].農業經濟與科技,2018,29(22):18-21.
[6]拜志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與挑戰研究[J].甘肅農業,2020(9):60-61.
[7]秦德智,何夢丹,邵慧敏.農民合作社反貧困績效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4):52-56.
[8]梁立芬.大農業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的文化路徑[J].廣東蠶業,2020(8):117-11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