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臺灣政局出現較以往不同的新特點、新變動、新趨勢,兩岸關系也在此影響下日趨緊張動蕩。
2020年,在蔡英文爭取連任成功、民進黨在立法機構贏得過半席次,以及國民黨頹敗無力制衡蔡當局的島內政治格局下,交疊中美博弈復雜性加劇且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時空背景,臺灣政局出現較以往不同的新特點、新變動、新趨勢,兩岸關系也在此影響下日趨緊張動蕩。未來,在拜登正式接任美國總統后的中美關系新局面下,臺灣政局或會出現新的變動。
“第三勢力”崛起乏力
民進黨全面掌控行政與“立法”權力。民進黨在2020年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選舉合并民意代表選舉中再度獲勝,斬獲“大位”的同時在立法機構中獲得過半席次,全面掌控權力。在野黨對其牽制的力量非常有限。因此,在2020年臺當局的重要決策中,民進黨都展現出強勢專制的一面。在權力爭奪上,持續追殺韓國瑜,利用行政資源,動用各方力量推進罷免案,重奪高雄執政權;繼續利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對政敵進行清算。在法律上,延續此前的策略,強化法律手段的使用,壓縮敵對政黨的生存空間,同時借疫情防控快速通過“國土計劃法”等修訂案,為其執政“開后門”,利用執政資源擴大政黨利益。在涉外關系上,全面倒向美國,無條件接受美對臺軍售訂單,以行政命令方式開放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入臺。
中國國民黨困局中求變。國民黨在2020年“大選”中潰敗,士氣嚴重受挫,瀕臨“崩解”邊緣。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以及中央黨部包括兩位副主席曾永權、郝龍斌在內的一級主管全部請辭,黨中央權力中心進行全面改組,由青壯派民意代表江啟臣擔任新主席,推動改革。9月,“改革委員會”提出以“凝聚共識,穩健前行”為題的建議總結報告,針對“財務穩健”“組織改革”“青年參與”“兩岸論述”四大方向提出改革方案。其中包括以“護憲、護法、不護產”代替過去“黨產歸零”說法,調整中常委及中央委員等選制,大幅提升青年參政,定調現階段兩岸政策是以基于臺灣地區“憲制性”規定的“九二共識”延續兩岸互動。顯然,國民黨目前還沒有找準并堅定正確的發展方向,并且黨內在發展路線上存在較大分歧,尚未完成整合。另外,因兩黨權力失衡的政治生態,國民黨利用立法機構的議事規則已很難對民進黨形成有效的制衡,在對抗民進黨專制時,被迫跳脫原有的傳統形象,采取了旋風式占領議場或是“以暴力抗暴政”等較為激進的方式。
“第三勢力”逐漸失焦。盡管在2020年民意代表選舉中,“第三勢力”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因民進黨以半數席次優勢強勢推動議案或法案,“第三勢力”在立法機構能發揮關鍵少數作用的空間比較有限。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黨臺灣民眾黨與“時代力量”黨在立法機構的運作中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策略定位。“時代力量”采取比民進黨更激進,更“反中”的“臺獨”路線,并側重為特定團體爭取利益。而臺灣民眾黨屬于藍綠陣營之外的“白色力量”政黨,提案涉獵的領域廣泛,意在利用立法機構的政治力量來擴大政黨的影響力,注重關注與臺灣民眾利益聯系緊密的方案,并不以推動“臺獨修法”或在其中夾帶“臺獨”條款作為提案的主攻方向。然而在島內“一黨獨大”的政治生態下,“第三勢力”與國民黨無法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民進黨,容易被邊緣化,也很難發揮探索“第三條道路”的優勢。
內部震蕩強度提升
2021年臺灣政局將受到美國新政府對臺政策調整、兩岸關系波動以及選舉逼近影響,在維持“綠強藍弱,第三勢力伺機抬頭”相對穩定框架下出現新變化。重要觀察點主要聚焦:民進黨在中美關系新局中如何調整定位;國民黨能否整合成功;“白色力量”能否厚植足夠力量參與下一輪“大位”爭奪等問題。
一是美對臺政策將成為影響臺灣政局走向的重要因素。蔡英文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官方交流停擺,兩岸正常交流受阻,并且為了挽救選情,惡意操縱所謂“反中抗中”牌,加強對兩岸交流的限制,甚至推動“漸進式臺獨”,不斷挑釁大陸的底線。蔡英文之所以向大陸叫板,憑借的是臺灣地區在美國全面封堵大陸戰略部署中的棋子作用。因此,對美國言聽計從,使美國予取予求,在美國選舉期間,從民進黨政治人物到綠營媒體,再到民進黨的“網絡水軍”,一邊倒地追捧特朗普,貶損拜登,營造出一種所謂“臺灣地區是世界上最支持特朗普獲勝的地區”的景象。拜登獲勝后,民進黨當局一方面向拜登團隊示好,另一方面極力在島內島外營造不論誰勝選,美國對臺政策不會改變的假象。美國總統交接儀式即將于2021年1月舉行。對此,臺當局卑微表示將“研究采取最適當做法”“傳達臺灣祝賀之意”,表現出對美國對臺政策擺動的擔憂。目前,拜登正式上任后的整體對華戰略以及對臺政策的調整備受各界關注。從此前的政見、團隊組成以及美國本土形勢觀察,拜登或會延續部分對臺政策,可能會采取較低調的方式處理美臺關系。圍繞美國的重要調整,臺當局或會反省及回調對抗性的大陸政策,強硬的態度可能會有所松動,內部圍繞對抗路線組建的權力結構也會動蕩性調整。
二是國民黨改革“知易行難”。國民黨確實需要改革為其發展注入活力,但一定要在關鍵時刻認清方位。除了全面下架老人政治文化,修補制度運行上的漏洞,國民黨應在改革節點上,將其兩岸政策的渲染力及闡釋力進行相當程度的升級,以主動引導民意,爭取支持。盡管此前提出了改革的方向,但在制度改革上不夠果敢有力,在兩岸政策上左右搖擺。若國民黨在關鍵十字路口上選擇向民進黨的路線靠攏,甚至與民進黨爭奪“反中高地”,將面臨關乎存亡的最大危機。一方面失去自身最大的優勢。國民黨最強的利器就是能夠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維系臺海穩定,實現兩岸合作共贏,為臺灣爭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全盤否定”路線形同自行丟盔棄甲。另一方面“民進黨化”的路線將其邊緣化,崩解化。臺灣已經有一個民進黨,并不需要一個“民進黨化的國民黨”,若兩岸論述與民進黨趨同,不僅很難收復失地,恐怕會引發內部分裂。對于國民黨的內部盤整及路線選擇來說,2021是關鍵的一年。國民黨將在2021年舉行黨主席選舉,與2020年的鮮少競爭不同,此次選舉可能會競爭比較激烈,目前已有不少關于參選的放話與傳聞。新任主席將肩負2022年縣市長選舉的部署甚至是2024年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選舉的布局。新主席的產生及領導班子的底定,關系國民黨的未來方向與發展。
三是民進黨進入“接班梯隊”布局階段。蔡英文的第二任期尚未正式開始時,對于未來接班梯隊的各種傳聞就已經不絕于耳了,隨后任何人事變動都會引發外界對于接班梯隊的各種揣測。關于接班梯隊的討論從未停止過,但伴隨日程推進,接班梯隊會逐步現形。民進黨黨內各派系對于接班隊形都有自己的盤算與布局。所謂“正國會”正在搶奪“獨派”正統,企圖為其掌門人臺灣地區交通主管部門負責人林佳龍鋪路。最大派系“新潮流系”內部對于接班人選存在分裂,一部分力量支持現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賴清德外號“賴神”,曾是臺灣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五星級臺南市長,挑戰過蔡英文連任,與蔡在初選中“殺到見骨”。據傳在黨內大佬協調下,以“準接班人”為籌碼,蔡賴達成和解,組成競選搭檔。賴清德上任后的行程安排展現對2024的極大欲望,后續在縣市長選舉中的布局是其能否力克其他挑戰者的關鍵之一;另一部分力量支持桃園市長鄭文燦,鄭文燦在“韓流”下逆風生存穩住桃園市,在黨內名聲大噪,成為最有實力的中生代競爭者。高雄市長陳其邁、臺南市長黃偉哲以及新竹市長林智堅等人馬都與鄭關系深厚,可能進入其“鄭系班底”,參與2024接班競爭,2021年將是其積極規劃的關鍵年。因此,民進黨黨內的權力爭斗將愈加嚴重。
四是2021年是民眾黨布局關鍵年。臺灣民眾黨在2020年8月2日,低空掠過臺“政黨法”規定的黨員大會開會人數的門檻,逃過“滅黨危機”,卻也意外暴露了其實際黨員不過萬以及動員能量相對有限的困境。同時,民眾黨的發展主要依靠主席柯文哲的光環,而柯將于2022年卸任臺北市長,未來的定位及影響力至關重要。此外,民眾黨的傳統強項年輕族群與網絡宣傳等相對優勢在弱化,地方組織力弱的劣勢更加顯現。2022年各縣市尤其六都市議員的選舉是民眾黨增強地方組織力、扎根地方的關鍵戰場。因此,2021年地方人才的吸納與培養是民眾黨布局的關鍵之一。
即便2021年對于臺灣地區是沒有大型選舉的“平靜年”,但伴隨島外形勢的變化以及島內黨爭與派系斗爭的暗潮洶涌,2021年注定是動蕩的一年。臺灣政局的變化對兩岸關系波動起到重要作用,同樣在中美關系、兩岸關系以及美臺關系變化的疊加影響下進行震蕩。
楊晶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