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導致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衰退,全球供應鏈、產業鏈也受到重大沖擊,國際貿易大幅下滑。中國由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經濟率先復蘇,并依靠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支持了各國抗疫和經濟復蘇。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0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長1.8%,其中11月份,中國出口同比增長21.1%,出口增速創下2018年3月以來新高。
中國外貿之所以取得如此亮眼成績,與疫情防控得當以及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基礎分不開。雖然目前仍有零星的輸入病例、散發病例,但是各地都已經形成了完善的處理機制,能夠將其帶來的影響迅速限制在特定區域,不至于外溢擴大,為經濟持續復蘇提供了安全環境。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中國巨大的制造業潛力。比如,中國已經向全世界提供了超2000億只口罩、20億件防護服和8億份檢測試劑盒,自行車、小家電、燈具、家具等出口都有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充分顯示了中國的龐大制造能力。
更為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也讓中國外貿的韌性更加充分體現。面對全球產業鏈的巨大沖擊,中國企業能夠迅速適應國際環境的巨變,在調整產品結構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還能及時重組上下游供應鏈條,并帶動整個中國經濟的調整。比如,比亞迪在短短幾個月內,迅速建立起日產量超過5000萬只口罩生產能力的生產線,只是這一家企業的產能就超過了2019年中國全年的產量。自成都始發的中歐班列已經運輸接近2萬噸防疫物資到沿線各國,菜鳥等物流企業利用自身冷鏈優勢,也迅速搭建起全球防疫物資配送系統,及時把中國生產的各國亟需物資運送出去。
當然,這些年中國不斷積累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顯現。新冠肺炎作為一種人類未知疾病,中國的醫藥高科技公司在該領域的表現非常突出。不僅第一時間能夠研發出試劑盒等檢測設備,在疫苗研發等領域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據公布的數據,在全球13個進入了III期臨床的候選疫苗中,中國占據了其中5席,并且不僅有傳統技術,也有重組蛋白等新技術。目前,輝瑞等公司生產的疫苗基本上被歐美發達國家所包銷,中國公司生產的新冠疫苗已經成了所有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希望,巴林、埃及、印尼等10多個國家已經在緊急采購中國生產的疫苗。可以說,中國新冠疫苗將為這些國家經濟走上正軌提供保障。
中國外貿逆勢上揚、經濟穩步復蘇,離不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支持,這也體現了中國監管部門在制定決策時的靈活把控。例如,央行采取寬緊結合的貨幣政策,并通過創新貨幣工具,促使資金向實體經濟流動;通過大力實施減稅降費,對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明顯,確保整個經濟生態圈運轉良好,對一些特定行業的科研攻關項目進行資金、政策定向支持,在維持整個經濟平穩發展的同時,也加快了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
特別是中共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新理念,為外貿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于其是一個內需型經濟體,內需市場不斷擴大,是整個國民經濟健康運轉的基礎,起到了托底作用。這使得企業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增強了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對于眾多高科技企業來說,正是因為內需壯大了其科技實力,才得以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中國內需的擴大也給更多外企提供了機遇。
從全球角度看,在疫情仍然比較嚴重的歐美國家,經濟復蘇將是它們面對的最大課題。因此,圣誕節等傳統消費旺季,將成為今年各國能夠促進經濟恢復的主要窗口,加上疫苗的利好刺激,世界貿易將會得到提振。因此,從短期來看,中國對外貿易可能還會存在更大的增長空間。從中長期看,這次疫情也加快了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科技研發投入和能力不斷提高,尤其是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發展迅速,有望加快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為全球經濟提供發展新動力,也增強了中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
疫情之下,中國外貿仍然取得了可喜的增長,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互聯互通、國際合作的重要性,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仍是世界發展的大潮流。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全部生產出所需的產品,唯有團結起來加強合作,加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使本國和世界經濟盡快走出疫情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