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央全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通力合作、特區政府聚力發展的三重機遇下,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正邁向廣闊新藍圖。
2020年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立法會發表她任期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報告中28次提及“創新”,48次提及“科技”。香港特區政府看準方向,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多管齊下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在中央全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通力合作、特區政府聚力發展的三重機遇下,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正繪制廣闊新藍圖。
香港的“新名片”
“在特區政府投入超過1000億港元后,目前香港創科發展生機勃勃,已是處于慢慢開花結果的階段。”據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介紹,香港創科業發展這幾年“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初創企業數目由2014年的1000多家增至2020年的3000多家,所聘用人數由2000多人增至1.2萬多人;風險投資基金在香港的投資額由2014年的12.4億元增至2018年的163億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由2014年的0家增至7家,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過去3年多,通過國家科技部的支持、特區政府高層督導、跨部門協作、千億元投資,香港的創科發展可說是生機勃勃,甚至有人形容是開啟了創科的黃金時代。”林鄭月娥說。
事實上,香港長期以來都是區域的“創新重鎮”,除了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外,金融、商務、法律、知識產權等服務業發達,還具有深厚的科研基礎、完善的市場環境、高度國際化、發達的資本市場和服務業,完全有條件發展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尤其在當下,香港面臨不少挑戰,包括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摩擦、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等。“國家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反映出國家對香港的期許,亦為香港帶來發展機遇。”香港中華廠商會聯合會會長吳宏斌說。
“香港的繁榮穩定不是必然從天上掉下來的,有中央的大力支持,香港更要努力爭氣。”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表示,中央多次在政策、具體舉措上支持香港,香港各界應不負國家所望,把握時代機遇,積極投身建設。
“未來5年乃至未來15年,科技創新必將是發展中的重中之重,這為香港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舞臺。”香港《大公報》發表的社評如是說。輿論預測,若抓住這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國際創科中心會成為繼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之后,香港又一張嶄新名片。
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
“香港與國家在同一條船,當下是香港創科的最大機遇,而創科也是香港的最大希望。”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近日鼓勵香港各界,主動搶抓發展機遇,積極參與和帶動大灣區創科產業快速發展。
香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需要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通力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近兩年來,一系列促進港澳同內地融合發展的政策舉措密集出臺,無疑為大灣區各城市的科技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不久前,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還進一步簽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具體措施,重要的一項就是推進兩地創新及科技發展。
“香港現在正處于世界科技創新的比賽之中,并屬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團隊一員。創科產業包括基礎科研、應用研發、商品化,市場推廣及金融投資多個階段,猶如一場接力賽,香港在其中可以‘接棒自身所長的階段,并與其他大灣區城市合作,把國際科技中心做到最好。”薛永恒形象地打了個比喻,比如香港拿著基礎科研的第一棒,接下來需要交棒給深圳或東莞,完成應用科研和制造生產等過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后成為一股經濟的推動力。在此過程中,各城市必須要無縫交接,這樣才有機會在全世界的創科競賽中脫穎而出。“香港的科技力量在推動國家創科發展中可發揮獨特作用,并可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動力。”薛永恒說。
尤其與香港毗鄰的深圳,兩地能互補互足,強強聯手。“香港與深圳都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引擎,在科技合作方面潛力巨大。香港基礎科研能力強,深圳有一批享譽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通過深化合作,兩地能在一系列科研領域實現更大突破,更好地推動國家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全國政協常委、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榮譽主席吳良好說。
為青年提供發展機遇
人才是創科成功的關鍵。林鄭月娥在其2020年施政報告中,建議推出為期5年的“杰出創科學人計劃”,動用20億港元,匯聚更多海內外創科人才。在此之前,特區政府已經啟動“重金攬才”模式,過去3年內就各項創科人才培訓計劃投放超過68億港元。
“香港當然歡迎諾貝爾獎得主來港,但這項計劃真正的目標是爭取杰出的中生代科學家,他們的研究具備潛力和前景,有機會在未來五年十年成為諾貝爾獎得主。”薛永恒表示,香港部分大學校長已向特區政府推薦心儀的科學家名單。他有信心,香港學術界的氛圍、環境和聲譽對這幫科學家具有吸引力。
“香港擁有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成熟制度和高度開放的人才流動體系,可以成為創新人才的集聚地,為大灣區延攬、輸送各類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部研究員劉云中認為,對于內地來說,香港在對接全球科技創新體系、吸引世界優秀科技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具有比內地城市更為優越的條件,是國家創新體系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同時香港多所研究型大學在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可以為大灣區培養本地化人才作出貢獻。
在吸引本地人才尤其是為青年提供發展機遇方面,薛永恒表示,未來香港創科局會考慮在大灣區為香港青年尋找創科崗位,讓他們了解大灣區的發展,給予年輕人加入創科產業的信心。“我自己感覺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愿意投身在創科。傳統理念上,香港的父母多期望子女成為醫生、律師等專業服務提供者,但我相信未來會出現一個轉變,創業者也會成為受歡迎的選項。比如,全球最頂級的富豪和企業過往來自石油等傳統行業,現在逐漸是科技公司和這些公司的推動者。”薛永恒說。
“香港要抓住時代機遇,繼續保持一直以來的法治精神、不懈奮斗的毅力、不斷探索的創意等優勢,將積淀多年的專業素養、國際視野等與區域內各城市分享,創造新時代的灣區奇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曉峰如是期冀。
汪靈犀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