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航,黃永福
(云南省交通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41)
稿吾卡1號大橋位于元蔓高速公路紅河段,為跨越紅河而設,是元蔓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之一。該橋位于分離式的路線段上,單幅橋寬為12.5 m,其中,主橋為(58+105+58)m連續(xù)剛構橋,最大墩高86 m。

圖1 主橋橋型布置圖(單位:cm)
主橋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剛構橋,跨徑布置為(58+105+58)m,箱梁頂寬12.5 m,底寬7 m,采用單箱單室斷面,箱梁標準斷面如圖2所示。T構一般采用懸臂澆筑法進行施工,考慮施工便利及掛籃承重,現(xiàn)澆節(jié)段長按3~4 m進行劃分,邊跨現(xiàn)澆段長4.42 m,全橋共劃分為13個節(jié)段,最大懸臂澆筑節(jié)段混凝土重約150 t。箱梁根部梁高為6.5 m,跨中梁高為2.3 m,梁高曲線方程為:H=4.2×(X/46.5)1.8+2.3;根部底板厚度為0.8 m,跨中底板厚度為0.32 m,底板厚度曲線方程為:D=0.48×(X/46.5)1.8+0.32 ,式中H表示箱梁梁高,D表示箱梁底板厚度,X表示距T構最大懸臂端部的距離。

圖2 箱梁標準斷面(單位:cm)
主橋箱梁采用縱、橫、豎三向預應力體系,其中,梁高小于6 m的豎向預應力筋采用直徑32 mm的精軋螺紋鋼筋,其余均采用公稱直徑為15.2 mm的高強度低松弛鋼絞線(標準強度1 860 MPa)。同時,考慮到為防止橋梁運營過程中出現(xiàn)跨中下?lián)线^大、箱梁底部橫向開裂等病害,設計中在主橋中跨設置了預備體外鋼束的相關配套構造,為將來進行預應力補強加固提供便利。
主墩采用雙肢薄壁墩,單肢平面尺寸為7×2.5 m,雙肢中心距為7.5 m,基礎采用9根(3×3)的群樁基礎;過渡墩為薄壁空心墩,采用4根(2×2)的群樁基礎,根據地質情況主橋樁基均采用摩擦樁。
a)恒載 一期恒載(自重)、二期恒載(橋面系)。
b)汽車荷載 公路-I級,按三車道設計,偏載系數(shù)取1.2。
c)溫度荷載 整體升溫(+30℃),整體降溫(-16℃),溫度梯度按規(guī)范取值。
d)風荷載 橋面運營風速為25 m/s,1/100設計基本風速為24.4 m/s。
e)基礎不均勻沉降 150 mm。
f)制動力荷載 627.3 kN(同向單車道標準值)。
g)地震基本烈度 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g,反應譜特征周期0.45 s。
主橋上部結構按全預應力構件進行設計,主墩按普通鋼筋混凝土構件進行設計;上部結構采用C55混凝土,下部結構采用C50混凝土。建立有限元模型時,墩底采用固結處理,邊跨采用滑動支座模擬主梁與過渡墩連接。

圖3 主橋有限元計算模型
3.2.1 施工階段計算
設計時按照實際施工流程劃分施工階段,并考慮30年收縮徐變的影響。設計時,施工階段箱梁截面未出現(xiàn)拉應力;成橋階段箱梁上緣壓應力最大值為-10.0 MPa,最小值為-4.1 MPa;箱梁下緣壓應力最大值為-10.8 MPa,最小值為-4.1 MPa;跨中合龍段壓應力為-7.6 MPa。
3.2.2 使用階段計算

表1 上部結構主要控制截面應力 MPa
經計算,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下截面主拉應力小于允許值0.4ftk=1.096 MPa,截面最大壓應力均小于允許值0.5fck=-17.75 MPa,斜截面主壓應力均小于允許值0.6fck=-21.3 MPa,滿足規(guī)范要求。
施工階段,最大懸臂狀態(tài)為最不利工況,因此僅考慮了最大懸臂狀態(tài)時墩底截面的受力情況;運營階段,分別考慮了運營風和極限風作用下對墩底截面的影響。通過計算,橋墩墩底截面強度及裂縫寬度滿足規(guī)范要求。
最大懸臂施工階段為穩(wěn)定控制的最不利階段;高墩第1階屈曲模態(tài)均為側傾(向橋墩縱主面外傾斜)[1]。因此,設計時以最大懸臂狀態(tài)進行穩(wěn)定控制,計算時,第1階失穩(wěn)模態(tài)為橫橋向失穩(wěn),穩(wěn)定系數(shù)為20.9,結構穩(wěn)定滿足要求。
連續(xù)剛構橋地震的作用效果主要體現(xiàn)在橋墩的底部和頂部,墩身內力反應最大值發(fā)生在墩底界面處,此截面是墩體最危險截面[2]。因本橋地處高地震烈度區(qū),且地處重要高速公路路段,設計時提高控制標準進行控制。經分析,本橋主要的模態(tài)為1、2、3階模態(tài),第1階模態(tài)為橫橋向振動,橫橋向振型參與質量為69.8%,第3階模態(tài)為順橋向振動,順橋向振型參與質量為82.8%。設計時采用反應譜法進行計算,地震作用與永久作用組合后,分別考慮組合1:恒載+E(順橋向),組合2:恒載+E(橫橋向)兩種荷載組合形式。

表2 E1地震作用下墩底截面計算結果

表3 E2地震作用下墩底截面計算結果
按照規(guī)范要求,設計時,在E1地震作用下,按墩柱最不利截面彎矩應小于截面初始屈服彎矩進行控制;在E2地震作用下,按墩柱最不利截面的彎矩小于截面等效屈服彎矩進行控制。E1地震作用下,外肢截面更不利,因此對墩柱的外肢墩底截面進行驗算;E2地震作用下,橫、順橋向墩底截面的彎矩皆小于等效屈服彎矩。通過計算,結果顯示結構滿足規(guī)范要求。
大橋中跨合龍前進行頂推有利于改善墩柱的受力狀況,通過合龍時施加適當?shù)捻斖屏Γ瑴p小了混凝土連續(xù)剛構橋由合龍溫差、混凝土后期收縮徐變等產生的附加次內力,平衡了主墩水平偏位,對橋梁結構后期受力有利,增加了結構安全度[3]。該橋為三跨連續(xù)剛構,設計中采用先邊跨后中跨的順序,并模擬在15℃~20℃范圍內的條件下進行合龍,計算時,在中跨懸臂端施加750 kN的水平力以模擬頂推力,并控制梁體產生28 mm的水平位移,以降低合龍溫差、混凝土收縮徐變等因素對結構的不利影響。
連續(xù)剛構橋是云南山區(qū)公路中常用的一種大跨度橋型,該橋型在設計技術及施工工藝等各方面都比較成熟,對云南山區(qū)公路建設來說是一種比較經濟合理的選擇。本文以元蔓高速公路稿吾卡1號大橋為例,對設計方法、設計要點及設計關鍵技術等幾方面進行闡述,為類似項目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