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賢亮,劉 滔,錢忠英,馮鳳琴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農業農村部農產品采后處理重點實驗室,浙江省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58)
高尿酸血癥是嘌呤代謝混亂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一種代謝疾病,已成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后的第四大健康風險因素[1]?,F今,多數上班族長期攝入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類、海鮮、內臟、啤酒等[2-3]),且存在久坐不運動的習慣,這些情況會導致尿酸排泄減少,尿酸水平不斷升高,從而引發高尿酸血癥及并發的痛風、高血壓、腎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代謝綜合征疾病[4-5]。經調查研究發現,全球范圍內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并趨于年輕化,2015—2016年,中國高尿酸血癥的總患病率為15.85%,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別為24.35%和6.15%;美國總患病率為20.1%,其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別為20.2%和22.0%[6-8],高尿酸血癥已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對該疾病的防治與研究日益重要。
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高尿酸血癥的降尿酸藥可分為兩類:黃嘌呤氧化酶(enzyme xanthine oxidase,XOD)抑制劑(例如別嘌呤醇和非布司他)和排尿酸藥物(例如丙磺舒和苯溴馬?。F渲袆e嘌呤醇是世界公認的降尿酸標準藥物,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別嘌呤醇會引起胃腸道不適、皮疹和腎毒性等不良反應[9-10],同時還會引起別嘌呤醇超敏綜合征過敏反應,可能危及生命,極大限制了其臨床應用。因此,尋找更有效和安全的替代療法來降低血清尿酸鹽水平對控制高尿酸血癥具有重要意義[1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是指食物蛋白質來源的氨基酸序列片段,通常包含2~20 個氨基酸[12]。研究表明,生物活性肽在降血壓[13]、降尿酸[14]、抗炎[15]、抗菌[16]、降低膽固醇[14]等疾病防治中具有顯著的功效。與易引起諸多不良反應的化學合成藥物相比,生物活性肽具有高生物活性、低毒性和易于消化吸收等優點,因此生物活性肽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12,17-18]。在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和PubMed 4 個數據庫中輸入關鍵詞“降尿酸肽”“XOD抑制肽”“uric acid-loweringpeptide”“anti-hyperuricemic peptide”“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 peptide”等進行檢索,發現降尿酸肽的研究從2017年開始逐年增多,且自2017年后最相關研究達20余篇。研究證明,降尿酸肽能很好地與XOD結合并抑制其活性,下調高尿酸血癥小鼠的血尿酸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應用前景。本文首先簡要闡述了高尿酸血癥的發病機理及其研究模型的構建,隨后簡述了食物來源降尿酸肽的制備及體外活性,并討論降尿酸肽可能的分子機制,最后概述目前降尿酸肽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研究方向,為降尿酸肽的研究、開發及其在高尿酸血癥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尿酸是一種有機弱酸,為嘌呤代謝的終產物。如圖1[19]所示,嘌呤腺苷酸經一系列酶的催化,依次經過次黃苷、次黃嘌呤和黃嘌呤等中間產物,最終氧化得到尿酸。人體內有80%的尿酸是由內源性嘌呤代謝產生,20%則來自食物中的核苷酸[20]。腎臟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約有2/3~3/4的尿酸由腎臟排泄。由于尿酸是帶負電荷的極性分子,不能穿過細胞膜[21],目前研究認為腎臟中相關尿酸鹽轉運蛋白,如有機陰離子轉運蛋白家族成員(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OAT)、尿酸鹽陰離子轉運蛋白1(urate anion transporter 1,URAT1)、葡萄糖轉運蛋白9(glucose transporter 9,GLUT9)等,參與了尿酸的跨膜轉運、重吸收和再分泌,在維持體內尿酸穩態中起到關鍵作用[21];因此,尿酸鹽轉運蛋白也是促尿酸排泄藥物的主要作用靶點[22-23]。

圖 1 尿酸代謝機理圖[19]Fig. 1 Mechanism of uric acid metabolism[19]
高尿酸血癥主要是由于尿酸產生(如富含嘌呤的食物)與排泄(如腎功能降低)之間的不平衡造成的[21]。也就是說,嘌呤代謝異?;蚰蛩崤判箷r,體內尿酸、尿酸前體(次黃嘌呤和黃嘌呤)水平增加引起的血尿酸水平升高會導致高尿酸血癥,臨床的診斷標準為:在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同日兩次空腹的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 μmol/L(0.7 mg/L)或女性高于357 μmol/L(0.6 mg/L)[24-26]。長期的高尿酸血癥會使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關節腔及軟組織,促使血小板凝集,誘發高血壓、高血脂、痛風及胰島素抵抗等一系列代謝綜合征疾病[27-28]。
控制高尿酸血癥的形成主要通過控制飲食、調節生活方式以及藥物輔助治療。在飲食方面,由于食物中的嘌呤類型及含量都存在差異,所以對尿酸的影響也不同[29]。根據日本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營養療法治療指南的建議,每天飲食中嘌呤應少于400 mg[30]。因此,患有痛風的人應避免食用內臟、甜面包、高果糖玉米糖漿、甜味飲料和酒精,尤其在痛風發作頻繁時應完全避免飲酒,同時應限制肉類及肉類產品、海鮮、食用糖、甜味飲料和食用鹽的攝入量,鼓勵食用低脂或脫脂的乳制品和蔬菜[31]。此外,食物嘌呤含量還會隨著食品加工、烹飪和貯存而變化[3]。Ren Zhongyu等[32]研究發現,生魚片和烤魚的攝入與血尿酸水平成正相關,而水煮魚和炸魚則沒有顯著差異,因此高尿酸血癥患者也應注意日常飲食的烹飪方式。通過飲食干預高尿酸血癥是長期的過程,需要患者管理與控制自身飲食習慣。另外,由于飲食習慣只能在長期干預下起作用,因此當尿酸代謝混亂且危害到身體其他器官時,需要外源藥物介導治療。目前用于臨床治療的降尿酸藥物主要是尿酸生成抑制劑和促尿酸排泄制劑,包括西藥和中藥,但實際只有少數幾種藥物起到治療效果,且同時還伴隨許多副作用和不良反應[33]。因此,開發食源性、綠色安全高效的降尿酸功能食品輔助治療高尿酸血癥是未來研究的新方向。
高尿酸血癥動物模型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以下4 種:增加尿酸前體物質如黃嘌呤、次黃嘌呤[34]等,促進尿酸生成;抑制腎臟排泄尿酸,如乙胺丁醇[35];抑制尿酸酶活性,如氧嗪酸鉀[36];誘導機體代謝混亂致高尿酸血癥發生,如酵母浸粉[37]、果糖[38]等。本文主要對兩種常用的造模方法(氧嗪酸鉀和酵母浸粉)進行概述。
氧嗪酸鉀即尿酸酶抑制劑,是目前最常用的高尿酸血癥建模藥物。朱祥祥等[39]對比不同造模因素,發現連續造模7 d后,250 mg/kgmb氧嗪酸鉀、300 mg/kgmb次黃嘌呤+250 mg/kgmb氧嗪酸鉀均可使小鼠血清尿酸水平顯著升高,成功誘導高尿酸血癥模型,且后者效果更佳。XOD抑制劑別嘌呤醇是治療高尿酸血癥的臨床藥物,通常選擇其作為陽性對照組。構建模型時一般可通過灌胃或注射氧嗪酸鉀形成急性和非急性兩種高尿酸血癥模型,具體的模型構建需根據樣本特點及實驗需求進行。
2.1.1 氧嗪酸鉀非急性模型的構建
如圖2A所示,非急性模型是先給受試動物灌胃或飼料給予氧嗪酸鉀,當血尿酸濃度達到110 μmol/L時,視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開始正式灌胃實驗樣品,實驗周期一般為7~30 d不等,具體給藥時間根據藥物的不同做相應調整。實驗期間連續給予造模劑可使動物血清中尿酸持續保持在高于正常的水平,可能會誘導慢性腎病的發生[40]。Yang Fei等[41]給模型組每日灌胃氧嗪酸鉀溶液600 mg/kgmb,對照組給予相同體積的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實驗觀察時間點設置為7、14、21 d和28 d,每個時間點從大鼠眼眶后靜脈收集血液樣品,發現第7天模型組的尿酸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增加,雖然隨時間的延長模型鼠尿酸水平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對照組。Long Hongyan等[42]探究甘草素在預防高尿酸血癥及其對腎臟的保護作用時,首先灌胃大鼠氧嗪酸鉀溶液250 mg/kgmb,并于1 h后灌胃實驗樣品(甘草素和別嘌呤醇),實驗維持7 d。該模型簡單方便,但每日灌胃兩次對實驗大鼠造成的機械傷害較大。同樣,Wang Huijuan等[43]為研究中藥瀉濁方對高尿酸血癥性腎病的治療機制,采用了與文獻[42]基本相同的造模方法,但實驗周期延長至3 周。Lu Xiaohui等[4]研究了羥基積雪草苷對痛風性關節炎和高尿酸血癥的治療作用,實驗以ICR小鼠作為實驗對象,每天灌胃一次300 mg/kgmb尿酸酶抑制劑氧嗪酸鉀,連續7 d造模后每天一次給予小鼠受試樣品及陽性對照別嘌呤醇溶液(持續2 周),實驗模型組的血清尿酸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出現腎小管萎縮、間質性炎癥和腎小管上皮細胞積液等腎臟損傷現象。對于非急性模型,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每日間隔12 h持續給予造模劑,可能會引起動物血尿酸不斷升高[44],促使腎衰竭,造成動物死亡。因此,正式實驗前建議先做造模劑劑量及給藥時間篩選的預實驗。
2.1.2 氧嗪酸鉀急性模型的構建
如圖2B所示,急性模型是先對模型鼠進行受試樣品干預,周期一般為7~30 d,干預后在腹腔注射或灌胃造模劑誘導急性高尿酸血癥。一次性給藥后大鼠血尿酸在造模后12 h內基本高于正常水平,Chau等[45]在研究巖藻低聚糖時,先灌胃實驗樣品干預SD大鼠21 d,再于第21天干預后1 h,通過灌胃劑量為300 mg/kgmb的氧嗪酸鉀和次黃嘌呤誘導急性高尿酸血癥模型,對照組灌胃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并于24 h內收集尿液樣本。第22天進行與第21天同樣的處理后,收集尿液樣本,處死小鼠收集血清及組織,測定尿酸濃度、血尿素氮和肌酐含量。該造模方式下,體內高尿酸水平在6 h達到最高峰,并且4 h時的尿酸水平與0 h相比有極顯著差異,因此研究者選用4 h作為誘導期。Wan Yin等[46]以咖啡酸為樣品,實驗分為模型組、正常對照組(生理鹽水)、別嘌呤醇組(5 mg/kgmb)以及低、中、高劑量咖啡酸組(含量分別為20、50 mg/kgmb和100 mg/kgmb),連續灌胃實驗樣品7 d后,在灌胃給藥1 h后進行腹膜內注射氧嗪酸鉀以誘導高尿酸血癥,并于建模1 h后進行最后一次給藥,處死實驗鼠。該建模方法發現模型組的尿酸水平高達354.66 μmol/L,較正常對照組(150.50 μmol/L)顯著增加。

圖 2 氧嗪酸鉀誘導高尿酸血癥動物模型構建Fig. 2 Construction of animal models of hyperuricemia induced by potassium oxonate
酵母浸粉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核苷酸和B族維生素,在體內能水解產生嘌呤堿類、嘧啶堿類和磷酸,大量攝入酵母浸粉會干擾機體正常的嘌呤代謝,表現為XOD活性和尿酸含量升高,研究表明酵母浸膏和酵母浸粉均能很好地構建高尿酸血癥模型[37,47]。張灝[48]以飼料喂食的方式,給予對照組動物喂食標準飼料,其余各模型組均喂食含有質量分數20%酵母浸粉的高尿酸血癥標準飼料,實驗組在模型組飼料的基礎上,分別添加質量分數0.1%的海參皂苷、0.3%的海參多糖以及0.02%的海參腦苷脂。持續喂食14 d,發現在第9天時,模型組小鼠體內血尿酸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樣,Zhang Yuan等[49]也在其模型組的飼料中加入酵母作為高嘌呤飲食,但其樣品的攝入方式是灌胃。Pan Libin等[50]通過給予大鼠含質量分數10%酵母粉和0.15%腺嘌呤的飲食6 周,發現模型組血漿尿酸、肌酐和血尿素氮的水平顯著增加,且模型組左腎指數(臟器質量與體質量比)高于對照組,說明酵母飲食能有效建立高尿酸血癥誘導的腎臟疾病模型。酵母浸粉作為造模飼料,具有安全和機械傷害小等優點,但造模耗時較長,模型不穩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還有研究表明,除了酵母浸粉,長期攝入高果糖也會提高體內血尿酸水平,使腎尿酸排泄值降低,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利用果糖構建高尿酸血癥動物模型[38,51-52]。

表 1 降尿酸肽的制備方法及其活性功能Table 1 Preparation and activity of uric acid-lowering peptide
化學合成藥物具有內在的毒副作用,能夠引起腎臟或肝臟功能受損、肌肉萎縮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降尿酸肽作為有效安全的替代物,近些年對其研發逐漸增多。研究發現,底物和制備方法不同會影響生物活性肽的含量和特性。目前,常用酶解法從蛋白質中獲得生物活性肽,因為酶法在水解、釋放和獲得目標肽段方面更具可控性[53]。近幾年,關于食源性降尿酸肽的制備方法及其活性功能的相關研究見表1。大量研究發現,降尿酸肽的活性與其分子質量有很大的關系。盛周煌[56]利用5 000 Da和3 000 Da的超濾膜對羅非魚皮膠原蛋白酶解液進行分離,截留了分子質量高于5 000 Da、3 000~5 000 Da和低于3 000 Da的3 種組分,發現低于3 000 Da組分的XOD抑制率最佳。同樣,鄒琳[57]發現鰹魚酶解原液XOD的半最大抑制濃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為14.88 mg/mL,其中高于3 000 Da的組分僅占0.17%,超過95%的組分分子質量低于1 000 Da,進一步膜分離純化后,分子質量在600~1 000 Da的組分XOD抑制活性最高(IC50為9.18 mg/mL)。不同來源降尿酸肽的氨基酸序列不同,XOD抑制率也存在差異(表1)。Nongonierma等[61]發現含有Trp的二肽具有XOD抑制活性,其中Val-Trp和Trp-Val的抑制率分別為37.2%和36.7%,單獨分析Val和Trp的抑制率時,發現Val的XOD抑制率只有5.3%,而Trp則高達70.3%。這提示在制備降尿酸肽時,應結合肽的空間結構、分子質量、氨基酸組成等進行綜合分析,將有助于找到抑制XOD活性最佳的肽段。

圖 3 XOD與抑制劑別嘌呤醇(A)、色氨酸(B)、PGACSN(C)、WML(D)分子對接二維可視化圖[57,61,64]Fig. 3 Two-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molecular docking of xanthine oxidase with inhibitors allopurinol (A), tryptophan (B),PGACSN (C) and WML (D)[57,61,64]
XOD也稱黃嘌呤氧化還原酶,是一種限速酶,廣泛存在于肝、腸、血清和乳腺中,可催化尿酸的產生并同時產生活性氧[62],因此,抑制XOD的活性對于高尿酸血癥和氧化應激相關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經大量研究表明,降尿酸肽通過與XOD特異性結合抑制其活性,從而抑制尿酸的合成。He Weiwei等[14]通過堿性蛋白酶水解金槍魚肉獲得混合肽TPH,TPH中包含12 個二肽和三肽,能有效抑制XOD。其中含苯丙氨酸(Phe)的肽比含色氨酸(Trp)的肽能更有效地抑制XOD活性,苯丙氨酸-組氨酸(Phe-His)具有最強的XOD抑制活性(IC50=25.7 mmol)。分子對接研究揭示了XOD中兩個氫鍵及其與Phe-914的一個π-π堆積相互作用是活性肽起到抑制作用的關鍵點。此外,Li Qingyong等[63]研究發現含有Trp的核桃蛋白肽能夠有效抑制XOD活性,且抑制活性隨著Trp的數量增加而增強。與別嘌呤醇相似[61],Trp能與XOD中心鉬蝶呤周圍的關鍵殘基谷氨酸(Glu)-802、亮氨酸(Leu)-873、絲氨酸(Ser)-876、精氨酸(Arg)-880、Phe-914、Phe-1009、蘇氨酸(Thr)-1010、纈氨酸(Val)-1011、Leu-1014、丙氨酸(Ala)-1078、Ala-1079等有效結合和作用(圖3A、B)。因此,含Trp的肽具有較高的XOD抑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此結果與He Weiwei等[14]的研究結果一樣。Li Yujuan等[64]分別評估魚水解物、脫酚核桃水解物和大豆水解物的降尿酸功效,發現魚水解物中有兩種肽與XOD有結合位點,其中疏水肽WML較親水肽PGACSN更容易進入XOD的活性位點,且使XOD的二級結構發生顯著變化,這可能是疏水相互作用所致(圖3C、D)。Itsuki等[60]通過消化酶從鯊魚軟骨中提取有效成分,利用無載體兩性電解質等電聚焦和反相液相色譜分離出活性肽。在最終純化的堿性蛋白酶消化物中共鑒定出18 種肽,結果發現酪氨酸(Tyr)-Leu-Asp-天冬氨酸(Asn)-Tyr和Ser-脯氨酸(Pro)-Pro-Tyr-Trp-Pro-Tyr肽段降低了血清尿酸水平,與前文提及的肽相似,可能通過疏水基團起到重要作用。Nongonierma等[61]測定的12 種二肽中,含Trp的Val-Trp肽及其反向肽Trp-Val均表現出XOD抑制活性,主要是Trp殘基起作用。Trp、Val-Trp和Trp-Val 3 種肽的XOD抑制活力IC50沒有顯著差異,但比別嘌呤醇高約200 倍。Trp、Val-Trp和Trp-Val屬于非競爭性抑制劑,而別嘌醇是競爭性抑制劑。Li Qingyong等[65]采用Sephadex G-15凝膠過濾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從脫酚胡桃粕水解產物中分離純化出兩種新的降尿酸肽,分別為WPPKN(640.8 Da)和ADIYTE(710.7 Da)。WPPKN和ADIYTE均表現出較高的體外XOD抑制活性,IC50分別為(17.75±0.12)mg/mL和(19.01±0.23)mg/mL。根據分子模擬的結果,WPPKN進入疏水通道,甚至阻礙了黃嘌呤和XOD之間的相互作用,而ADIYTE在B鏈的表面阻止底物進入疏水通道。從前文來看,生物活性肽起XOD抑制作用的原因可能是通過π-π堆積作用、疏水作用及與XOD周圍殘基有效結合,抑制XOD與底物黃嘌呤和次黃嘌呤結合,特別地,含有Trp氨基酸殘基的活性肽抑制能力較強。同時也說明降尿酸肽的XOD抑制活性受氨基酸種類、數目及基團位置的影響[66]。因此,研究活性肽的XOD抑制活性構效關系對開發降尿酸活性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體內XOD活性升高通常與尿酸水平呈正相關。研究表明,尿酸還可以與體內O2-、H2O2和OH-反應,從而引起氧化應激和腎功能受損[67]?,F有的降尿酸藥物會引起諸多不良反應,因此,開發新型安全高效的替代品具有積極意義。大量研究表明,活性肽具有較好的體外抑制XOD活性,近年來食源性活性肽降尿酸作用及其體內作用機制的研究也越來越受關注。Itsuki等[59]采用體積分數75%的乙醇溶液萃取分離鯊魚軟骨蛋白水解消化液中的活性肽,灌胃活性肽28 d后,發現鯊魚軟骨活性肽能顯著降低高尿酸血癥大鼠的血尿酸水平,且具有劑量依賴性?;钚噪娘@著降低了血清中XOD的活性,盡管該活性肽在體外未表現出XOD抑制活性。說明活性肽進入體內后,在消化、吸收和代謝的過程中可能被轉化為具有XOD抑制活性的小肽。Liu Yang等[68]通過動物實驗及體外XOD抑制實驗研究金槍魚蛋白水解物(tuna protein hydrolysate,TPH)及其美拉德反應產物(TPH-M)和胃腸道消化產物(TPH-D)3 種樣品的抗高尿酸血癥活性。在體外XOD抑制活性實驗中,TPH和TPH-D的抗高尿酸活沒有顯著差異,表明經胃腸道消化后TPH的XOD抑制活性不會降低。此外,TPH、TPH-M和TPH-D均可以在體內有效抑制XOD活性并下調XODmRNA的表達,這表明抗高尿酸血癥作用的機制與XOD活性及XODmRNA的表達有關。Liu Naixin等[58]從大米提取物中鑒定出一種新型肽RDP1(AAAAGAKAR、785.91 Da),研究證明RDP1(最低有效含量為10 μg/kgmb)能顯著降低大鼠血尿酸和肌酐,減輕高尿酸血癥性腎病,其通過占據XOD與黃嘌呤的結合位點來抑制尿酸的形成。更有研究發現,鰹魚肽能顯著降低模型鼠的血清尿酸水平((95.4±27.4)μmol/L),甚至低于別嘌呤醇組((114.3±53.0)μmol/L),而大豆肽則沒有表現出抗高尿酸血癥活性[64]。
最近研究發現,金槍魚寡肽(TMOP)能夠減輕高尿酸血癥和腎臟炎癥,改變尿酸代謝途徑,抑制NLRP3炎性小體的活性和Toll樣受體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樣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信號通路的表達,并抑制p65-NF-κB的磷酸化。此外,研究還發現經TMOP處理的小鼠糞菌也具有抗高尿酸的作用[69]。與Han Jiaojiao 等[69]的研究結果相似,Wan Haitao等[70]從兩種不同品種的海參中提取寡肽。結果表明,兩種寡肽均能下調促炎因子和上調抗炎因子的表達,抑制TLR4/MyD88/NF-κB信號通路,促使尿酸鹽吸收和分泌的轉運蛋白轉錄恢復正常水平,同時還增加了乳桿菌等有益菌的豐度。綜上,目前對降尿酸肽的作用機制已有初步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其對XOD活性的抑制及對相關表型的影響,在體內的確切作用機制尚未可知,將來可以通過腸道菌群、尿酸轉運蛋白及相關信號通路等途徑做進一步的探究,為明確降尿酸肽的體內作用機制提供充足的科學依據。
現有研究表明部分降尿酸肽雖然沒有顯著性的體外XOD抑制活性,但在動物實驗中卻能明顯降低高尿酸血癥動物的尿酸[54],因此,目前對降尿酸肽經體內消化酶消化吸收后發揮作用的結構和形式尚不明確。
針對上述問題,今后研究需重點關注以下3 個方面:1)提高對降尿酸肽的綜合性研究。在體外研究降尿酸肽的結構與功能的同時,探索其經胃腸道消化后,活性肽的存在形式及其在體內的作用機理。2)利用包埋、微膠囊等技術,制造傳遞降尿酸肽的遞送系統,避免活性肽被水解,提高其生物利用率。如Zhang Xiaopei等[71]利用非共價鍵相互作用,使單體和交聯劑在蛋白質分子周圍聚集形成網絡薄殼,形成尿酸氧化酶納米膠囊。該技術不僅可確保有效的酶促反應,把尿酸鹽分子有效轉運至膠囊核心與尿酸氧化酶充分反應,還能延長納米膠囊在體內的循環時間,從而為高尿酸血癥和慢性痛風提供有效的治療方法。3)活性肽對高尿酸血癥模型鼠尿酸轉運蛋白的影響。丁坤等[72]發現祛濕滌濁湯能顯著下調URAT1和GLUT9的表達,上調OAT1、ABCG2和八聚體結合轉錄因子1水平,降低高尿酸血癥大鼠的血尿酸水平,說明祛濕滌濁湯可能是通過抑制XOD的活性及調節相關轉運蛋白的表達來發揮抗高尿酸血癥作用。但目前尚不明確降尿酸肽是否影響尿酸鹽轉運蛋白的表達和功能,可結合前人研究結果從該方面展開深入研究。
高尿酸血癥不僅能引起腎臟受損,同時還可能誘發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目前臨床治療的藥物對人體有明顯的副作用,因此開發綠色、安全、有效的替代物顯得尤為重要?;钚噪膶儆谑吃葱曰钚晕镔|,大量研究證實其具有易吸收、安全和高生物活性等特性。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顯示,降尿酸肽可能通過π-π堆積作用、疏水作用及與XOD周圍殘基有效結合起到XOD抑制作用,且含Trp氨基酸殘基的活性肽抑制能力較強。此外,降尿酸肽還能顯著降低高尿酸血癥模型鼠的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抑制XOD活性以及保護腎臟,表明降尿酸肽在高尿酸血癥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對降尿酸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備、結構分析、體外XOD抑制活性(包括分子對接)及簡單的體內降尿酸方面,雖有一些個別的人體試食效果研究,但缺乏充足的臨床應用數據,對機體確切的作用機制也不清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并開展臨床應用實驗,從而為降尿酸肽的應用提供扎實有力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