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純茍 滁州市園林景觀管理中心主任
2018 年2 月,習近平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指出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考慮生態價值,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此前,習近平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強調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1]。
習近平深刻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由山川、林草、湖沼等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是相互依存的,“公園城市”將城鄉綠地作為城鄉建設的基底,強調了生態價值以及人與自然的融合性,對于公園設計在理論高度上具有指導意義[2]。
安徽省滁州市龍蟠河公園三期景觀設計正是基于景觀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特點,選擇水作為貫穿設計的線索,復合統籌設計的生態性、生活性,從而實現自然系統與人文系統、非生物要素、生物與人類社會的共同棲居的愿景訴求。
滁州市濱臨長江,是皖蘇邊界城市、南京的江北門戶和“一小時都市圈”核心成員、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重要一翼,是安徽省的東大門。龍蟠河全長10.68 km,向東流入清流河,其主要功能是攔截滁城西南瑯琊山山洪,防止山洪入城,是滁州市區的一條主干河道。
龍蟠河公園位于城南新區北部,公園三期項目位于龍蟠河公園一期二期東側,東起京浦鐵路線,西至陽明路,基地長約1 655 m,寬50 ~270 m,總面積約25.2萬m2。
根據《滁州市城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基地紅線范圍內有河道、綠地和一條城市支路(紅線寬度13 m),以及預留商業用地、預留公用設施用地(變電站)。
在《滁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15—2030)》中對公園定位為:整合龍蟠河沿岸閑置用地,拓展龍蟠河公園后期精品濱水綠地空間;結合綠道建設,凸顯滁南片區舒適的宜居環境,帶動周邊公園綠地的建設品質;為滁南片區的居民增添一條觀賞、游憩活動的風光帶。服務對象為全市居民。
通過對《滁州市城市水系規劃說明書》的研究,龍蟠河屬四級河道,龍蟠河三期基地范圍位于生活休憩型景觀功能區和自然原生態型景觀功能區。
基地所處的城南新區內公共綠地相對較少,周邊用地主要有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工業用地、公用設施用地,且缺乏具有吸引力的開放空間。基地內部現狀有停車場、苗圃、部分農田菜地、水塘、渣土堆及園路。場地西接陽明路,中部有3 條南北向市政道路穿越。場地內部有若干小園路,不成體系,可達性低。
龍蟠河為現狀的主河道,西端地塊中有水系深入陸地,河道駁岸大多為自然駁岸,駁岸線形較生硬。河道通過水閘和3個翻板壩調節水位。場地植被沒有整體性,缺乏景觀性,基地內有坡地現狀植被、成片苗圃地,具體品種有香樟、雪松、桂花、垂柳和欒樹等。
在“公園城市”理論的指導下,結合上位規劃,滿足防洪排澇相關要求,根據需要適當豐富規劃方案,利用文化內涵的景觀元素、公共設施將文化與景觀設計相互結合,反映區域獨特的文化和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質與形象。
以龍蟠河為自然資源線索,與兩岸綠帶形成水綠交融的空間格局,注重自然環境的營造與保護,加強與周邊交通的配合,完善綠色基礎設施,強化慢性系統,在堅持采用鄉土樹種的基礎上豐富生物多樣性。鼓勵多層次雨水利用,遵循海綿城市原則,鏈接時間、空間、生活,形成景觀要素的共同體,以期實現“碧玉襟帶行流水,多彩生活現龍蟠”的景觀訴求。
以“水”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現狀高程,對水體開挖、水源來源、水位控制、水質管理做出合理布局,希望通過設計可以建設低耗、安全的景觀系統,創造出高質量的生態棲息地,提供可達、有趣的濱水空間,確保有水可親、親水而游。
以水為脈絡,設計策略分為理水、活水、塑水,從形態、生態、業態三方面整體入手。理水:優化龍蟠河水景觀格局,注重水利工程設計,滿足防洪排澇相關要求。活水:注重自然環境的營造與保護,遵循海綿城市原則,對水體進行多重凈化。塑水:反映區域特色,提供可游可親的濱水公共空間集群,聯動周邊地塊。
2.2.1 理水
以現狀水系為基礎,優化龍蟠河水景觀格局,溝通現狀水體,優化河道水岸線型,充分利用場地自然肌理形成河、灣、濕地等不同的水體形態,在滿足防洪排澇相關要求的前提下,使得水生態環境更加穩定健康,為提高生物多樣性奠定了基礎[3]。
具體措施如下:一是保證泄洪通道順暢。通過生態系統的營造,注重河道自身凈水系統的設計,成為雨水凈化廊道和城市生物的棲息地與遷徙通道。二是設置緩沖濕地。結合水系規劃和河道現狀,打造河道兩岸的凈水濕地,如蘆葦濕地、水杉凈水濕地、雨水花園挺水植物凈水濕地、復合濕地等[4]。三是擴大水灣面域。營建不同水深的濕地生境,擴大生物棲息地,豐富微生物及動物的物種多樣性,形成具有自凈能力的水系。
2.2.2 活水
水依景而活,通過不同植物空間烘托水體,以植物群落林緣線的變化來豐富空間形態,使得水岸倒影變化有致,通過引導人的視線,營造開合變化的宜人空間,使得在遠處就能感覺水岸可親、可近。同時,結合豎向營造豐富的層次空間,增加體驗景觀空間的深度感。
景觀空間大體分為密林種植區、花林種植區、花田觀賞區、樹陣廣場區、濕地植物區和疏林草地區六大類型。同時,注重四季不同植物景觀風貌。春季以櫻花、碧桃、毛鵑、繡線菊、野薔薇、柳葉馬鞭草、芍藥、美麗月見草、常夏石竹、木春菊和鳶尾為主,夏季以欒樹、萱草、玉簪、柳葉馬鞭草、美麗月見草、常夏石竹、鼠尾草、木春菊、大濱菊、宿根天人菊、波斯菊和千屈菜為主,秋季以瑯琊榆、醉翁榆、櫸樹、欒樹、無患子、中山杉、柳葉馬鞭草、美麗月見草、常夏石竹、鼠尾草、滁菊、木春菊和波斯菊為主,冬季以梅花、蠟梅為主。
結合緩沖濕地的設置(蘆葦濕地、水杉凈水濕地、雨水花園挺水植物凈水濕地、復合濕地)、防護涵養林帶的設計,對水體起到凈化作用,豐富生物多樣性,提供多種類型的生境棲地。
2.2.3 塑水
根據不同的水體及腹地條件,將全園分為3 個主題片區,以自然基底為依托,融入休閑、運動、科普、游賞等元素,結合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景觀吸引力,使得濱水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自然景致中加入人文情調,塑造濱水景觀更大的可能性,增強人與水的互動[5]。
3 個主題片區分別為樂活體驗片、休閑活動片、生態涵養片,包含水上劇場、美食街坊、綠道慢跑騎行、器械活動、兒童沙坑、植物迷宮、濕地科普展示、濕地河水凈化體驗、林中觀鳥和花田漫步多種功能。以龍蟠河水體為線索,通過兩側慢行系統進行有機串聯,通過不同的入口廣場和開放式節點,形成面向城市的空間界面,加強公園對城市的滲透作用,提高了龍蟠河的綜合輻射價值。
一是樂活體驗片。對現狀深入內陸的水系進行岸線優化,對局部水面進行擴大,打造龍蟠河岸邊的一處“新樂活”空間——“龍珠灣”,周邊預留用地做概念性布局——綜合商業街區,集娛樂休閑、餐飲美食、康體養身等于一體。保留現有山丘,形成山水相依的景觀格局,空間體驗更加豐富,通過對空間功能的優化、現狀植物的美化,運用先抑后揚的景觀空間設計手法來塑造公園西入口形象,同時利用現有低洼微地形,打造綠丘花坡、雨水花帶。通過不同水體形態與地形變化,提供漫步空間、觀賞花坡、休憩林帶、雨水花園、水上劇場和美食街坊不同特色體驗。
二是休閑活動片。通過面向水體設置陽光草坪,充分利用水景資源,成為城市居民最向往的所在。為了配合這種體驗感,設置豐富的親子活動場所,設置植物迷宮、兒童沙坑等游戲小空間以及攀爬墻、滑梯、秋千等游戲設施。為豐富濱水空間,通過水上棧橋和河道對面的親水平臺相互呼應,形成視覺上的對景,使得開敞空間體驗更加多姿多彩。而活動中的人亦為風景的一部分,增添了生活樂趣和觀賞性。
三是生態涵養片。該片區接近龍蟠河下游段,以生態景觀為打造重點,沿河岸打造生態濕地,濱水打造生態自然岸線,將原有翻板壩改造為一處生態跌水,溝通河道兩岸。通過補種防護涵養林帶,打造風景優美的自然野生樂園,體現環境獨特的自然野趣景觀格局,保持生態廊道的通暢性,為動植物遷移、繁衍創造良好條件,改善城市生態觀景。游人在片區內可以林間觀鳥,漫步科普長橋、體驗濕地,感受生態自然的美好氣息。
滁州市龍蟠河公園三期景觀設計以公園城市為指導思想,通過水體為線索,串聯各要素,形成景觀共同體,將為滁州市民提供一個充滿活力、趣味的生態開放濱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