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欣悅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農村持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業連年豐收。但與此同時,我國“三農”問題依然突出,農村產業不大,農產品競爭力不強,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農業問題成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短腿短板。鄉村振興戰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為指引,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鄉村振興戰略適時必要的提出,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步伐,推動我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舉措[1]。
“三農”問題的根源在于農村人口過多且資源匱乏,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環節在于是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的轉移[2]。加快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與有效利用,做到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良性銜接,這對解決西藏“三農”問題,推進西藏經濟建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020 年西藏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598 元,連續6 年保持全國增速第一[3]。農林牧漁總產值由2000 年的51.2 億元增長到2019 年的212.8 億元,糧食產量由2000 年的96.2 萬噸增長到2019 年的104.7 萬噸。西藏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依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鄉村振興”戰略,農牧業機械化及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使得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被解放出來,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轉移。
西藏農牧民技術含量低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生活條件和工資報酬要求低,西藏農牧民擁有土地,基本的衣食住行得以保障,加之日常生活消費水平低,可以接受較低的工資,使得其在簡單勞動的就業崗位上具有明顯競爭優勢,適合于從事一些為降低勞動力成本,對知識水平要求不高或者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行業。
現階段藏族農牧民的農牧生產方式還未發生實質性的現代化轉型,許多農牧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少對教育長期收益的前瞻性期望,這造成了他們對普教育的遍不重視[4]。農牧民整體勞動素質偏低,外出就業多以一些對技能要求不高、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作。多數農牧民存在著語言溝通不暢、培訓時間過短和培訓方式落后等問題,并且西藏農牧民更傾向于季節性轉移,希望在農閑時候參與可在本村、鄉進行的培訓,以降低生活、交通成本[5]。
穩定的就業保證勞動者的生活維持在穩定的水平,可促進勞動者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及社會資本的形成與積累,進而提高就業質量和薪酬水平[6]。西藏農牧民限于自身因素,更傾向于從事勞動簡單,對技術要求低的工作。在轉移就業的過程中,農牧民的工作往往具有臨時性、流動性等特點,且勞動強度大、工作和居住環境差,人員更替頻繁,容易失業;此外,很多農牧民都是在農閑時節才外出務工,等到農忙之時或尋求到更好的工作后,這些都不利于農牧民的穩定就業,與充分就業的要求相差甚遠。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三農”問題,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作為推進鄉村振興進程、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西藏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和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堅持政府、社會、企業多渠道解決就業,推動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幫扶力度持續加大”。“推行農牧民技能訂單、菜單、工單“三單式”培訓和“以工代訓”,有組織勞務輸出人數占轉移就業人數的60%以上”[7]。2021 年自治區出臺《關于加大有組織轉移就業和技能培訓力度促進農牧民持續就業增收的意見》。《意見》指出,將繼續加大項目帶動農牧民轉移就業力度,進一步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8]。
西藏自治區充分發揮本地產業特色優勢,全面融合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積極實施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著重開發當地特色旅游業,實現以一產帶動二三產,以二三產反哺一產,幫助當地群眾就地致富、安居樂業。作為溝通城鄉的紐帶,特色小城鎮可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提供良好的載體,為西藏農牧民就業提供廣闊的空間。相較于大城市而言,特色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優勢更加凸顯:農牧民流動到小城鎮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較低,在接近鄉土的小城鎮環境中可獲得心理保障。
我國現行的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將城市居民與農民分割開來,農民享受不到更好的社會資源與社會福利,被排斥在城市的勞務市場之外。作為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的原因之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有著諸如經營規模小、土地承包經營權主題不明確、與承包期限不穩定使得農民缺乏安全感等問題[9]。西藏關于農牧民轉移就業的政策具有內容的單一性與滯后性等特征,一系列壁壘不利于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的順利進行。
西藏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增速低于產值比重增速,表明第二產業缺少轉移就業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會排斥第一產業的剩余勞動力轉移進來。自2015 年起西藏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才開始高于第一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吸納就業的作用。但是西藏第三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政策的推動,這造成了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量較多,但整體質量卻偏低的情況。因此,過分強調第三產業在就業中的作用,并不利于農牧民穩定地轉移就業[10]。
鄉村振興與特色小城鎮建設都是結合經濟發展實際,基于我國社會發展現狀,針對“三農”問題提出的。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結合西藏小城鎮發展建設的機遇,發揮西藏農牧民勞動力數量大并且工資低的優勢,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小城鎮,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聚群,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寬西藏農牧民就業空間,擴大就業容量。
政府可采取對藏區教育發展實行特惠政策,鼓勵西藏農牧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學習更多的漢語;同時應做好組織培訓工作與勞務輸出工作,培訓前對自治區內不同地區的農牧民進行調查,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蹲點式、長期性且有針對性的培訓,以降低他們的轉移風險和轉移成本;培訓結束后對農牧民進行及時跟蹤調查,了解學習情況,保證農牧民實現穩定轉移就業。
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實現農業產業一體化,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來實現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11]。要立足自身特色,發展富民產業,加強本土品牌培植,推進牦牛、藏香豬等特色產業的發展,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作用,促使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要補齊西藏農牧業基礎短板,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推廣服務及監管體系,統籌整合農牧業特色產業生產基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補齊人才短板,積極開展農牧民培訓活動,為西藏農牧業發展提供后勁,著力培養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隊伍。
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要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確保轉移就業合法有序地進行。要開展崗前定向就業技能培訓、就業指導和招聘活動,促進農牧民就業能力提升,鼓勵其積極參加勞動轉移;需要政府為其提供轉移就業后的生活保障,完善勞務合同、工資制度、加班制度、工傷制度的相關配套措施,切實保護農牧民剩余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同時落實基本醫療、養老保險、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制定落實細則。
本文從優勢、劣勢、機遇及問題等四個方面對鄉村振興背景下西藏農牧民轉移就業問題進行了整體性分析,提出了以下對策建議:貫徹落實小城鎮建設,提高農牧民整體素質,政府部門做好組織培訓與勞務輸出工作,調整農業內部結構,補齊農牧業短板,健全法律保障制度,確保農牧民轉移就業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