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趙喆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1]。楚國,開辟了南方絲綢之路,因而楚人對于服裝、面料都有著超前的認識與追求。深衣是楚國的國服,具有披體深邃的視覺效果(見圖1),其袖寬而長,衣身續祍鉤邊,上衣下裳連屬,腰部包裹纏繞,使身體藏而不露。強調了楚人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處世哲學,和信奉天人合一儒家思想的精神追求。其形制不完全相同,因禮制及穿著秩序的影響而存在差異與特點。

圖1 楚墓出土深衣
深衣形制上續祍鉤邊,左右祍相互交錯,楚人崇尚“禮”制,穿衣講究秩序,因此多層次穿著外衣加上內衣,領部呈現復型交疊形態。領緣的寬度因著裝場合不同,均有變化。最大領緣寬達10.5 厘米,最小值為3 厘米[2]。袖子寬而大的深衣,領緣大;而袖型小的深衣,領緣也會稍窄一些。換句話說,外著深衣的領緣比屬于內穿深衣的領緣稍寬。外穿深衣其領口寬同樣,比內穿深衣領口寬更大一些,這樣的結構設計是充分考慮到多層次穿著人體的舒適需要。在視覺效果上,這樣的交領領型勾勒出著裝者的頸部曲線,在現代多發展為領部的裝飾手法運用在服裝設計當中。
泰國在古代被中國稱為暹羅。在南宋至明朝期間,宰相陳宜中因兵敗走占城,之后逃到暹羅,并且最后終老于暹羅。鄭和下西洋時留在暹羅的人也非常多。明初,中國的海外活動是非常頻繁的。明成祖對外宣揚國威,曾派鄭和率領艦隊,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線。暹羅位于越南至馬來西亞的海程之中,為必經之地[3]。在歷史的交流與耦合中,泰國至始至終與中國的文化接壤,因而文化交流對于服裝制式的延續也體現在現代服裝設計當中。如素可泰王朝時期,人們試圖以服裝上的標新來展示政治身份與地位,此時的男性著裝為交領長袖上衣,肩部與腰部用布包裹纏繞(見圖2)。

圖2 素可泰王朝時期男性著裝
發展到現代,雖然全球文化交融趨同,但現代服裝設計仍然對此傳統元素有所保留、改良、重現。泰國籍設計師Toh Phatcharawatt Trakarnsunthikun 的服裝品牌La Boutique,其設計中多出現包裹纏繞、層層重疊的交領的形式。
深衣形制中肩線的形態趨于平直狀態,呈“一”字型的袖型較為寬松,人體手臂下落時腋下會堆積較多的自由褶皺,這是中國傳統服飾中最為普遍的一種袖型結構(見圖3)。整體松量很大,既寬又長,屬于古代中華服裝寬衣文化的典型。

圖3 深衣形制的袖型
407 年至1428 年,中國與越南往來密切,越南的民族服裝繼承了深衣形制中的寬、長袖,如越南主體民族越族的傳統服裝——越服。Nguyen Cong Tri 是一個成長于越南胡志明市的現代服裝設計師,并創立成衣品牌Kin by Cong Tri。2011 年創立的男裝線KinConcept。在傳統的手工藝基礎上改造出具有實驗性的先鋒服裝,具有獨特的藝術審美。在系列服裝中,繼承了傳統服裝中的袖型,以長與寬兼具體現在袖型的處理上,把現代和傳統審美手工藝相結合。
華夏服飾系統中,“上衣下裳”制是深衣的標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分開完成,再于腰線縫合,表達了古代人們對天與地的敬意與對自我的約束。將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注入服裝語言之中。上衣下裳制順應天地之法,故為最高等級的服飾制度冕服制度所采用,成為歷代統治階重大禮儀活動的標準制式,具有重要的禮用價值[4]。現代連衣裙結構也被考證是對“上衣下裳”連屬形制的延續。
除了以上民族受到中國服飾文明的影響,土耳其文明實際上與古代中國文明存在重疊與相互影響。傳統土耳其服裝以長袍為主,包裹覆蓋于人體,基本上款式區別不大,但與古代中國服裝相同的是服裝整體形制上都以上衣加下裳為主,中間有明確的腰線。現代土耳其服裝設計師將這種傳統形制沿襲到了現代服裝設計中,如設計師Hatice Gkkge 于亞歐絲綢之路服裝節展出的服裝,將傳統上衣下裳與現代的設計語言呈現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在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與演進中,民族交流促進了文化各個方面的融合,中華文化里充滿智慧與人文氣息的服飾文化影響力之強大,對今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服裝設計依然有著深刻悠遠的影響。
對于“一帶一路”的再次復興,我們要揚大國之光,在衣、食、住、行等文化輸出上應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與蘊意。“華服”“唐裝”等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陌生的,深衣的形制代表了中國古代的先人哲學與智慧,同時也代表了統治者善用服裝的秩序,區分尊卑,治理國家,規范人們的行為,以嚴明的穿衣秩序進行朝政、祭祀和日常生活,秩序井然,注重禮制。當今,深衣作為華夏民族傳統服飾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種袍服,不僅是禮制的重要標志,更是楚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現代服裝設計中,以深衣為載體,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特征,加強當代中國與千年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以及在“一帶一路”沿線傳播楚文化,以深衣為外在形式,要向沿線國家人民傳達中華美好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楚地的美好品德。以“深衣”為代表的漢服制式,把古代民族紋樣、特色服裝工藝與“一帶一路”沿線民族特色文化結合,傳達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