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媛翔,蔡知含
(青島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2019 年6 月,蘋果在WWDC(2019 蘋果開發者大會)上發布了全新的MacOS Catalina 系統之后,又經歷了幾次版本更新,歷時四個月,終于在十月八日這天推出了MacOS Catalina 的正式版。延續了MacOS 一如既往的風格,這次的系統版本依然選擇了使用地名“Catalina”——這座風景優美的小島,作為它面向大眾的新名字。
這個傳說中丟掉了iTunes,擁有可使用iPad 作為Mac 的第二塊屏幕使用的“隨航”功能,并且提供了MacOS 與iPadOS 進一步無縫互動的新可能等等,集“突破”與“融合”為一身的新生系統,在面世之后立即吸引了廣大使用者們的更新。面對如此龐大的性能突破,在為體驗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暴露了它在交互使用感受上的一些不足之處。
在通讀了諾曼所著的《設計心理學》一書之后,我嘗試運用書中提到的設計心理學知識來解答在MacOS Catalina 使用過程中所遇到的交互系統設計問題,從概念模式、反饋、限制因素、預設用途,匹配原則以及可視性這六大設計原則角度,對MacOS Catalina 在使用期間為使用者的操作帶來諸多不便的問題形成原因做一些簡要分析。
菲茲定律表示,獲取目標的時間和目標的大小、距離都具有相當密切的關系——離目標距離越近,所需的時間越短;目標尺寸越大,完成速度越快,時間就越短。
作為人機交互設計的第一基本原則,菲茲定律對人機交互設計影響深遠。其確立了在人機交互設計中,供使用者點擊的一切按鈕及鼠標都需要一個合適的大小。并且,根據其就近原則,越接近視線范圍的操作選擇約容易被注意到。
這一原則同時被體現在設計心理學的可視性原則中。可視性要求在設計中,正確的操作部位必須顯而易見,而且還要向使用者傳達出正確的信息。例如,MacOS 系統中的關閉按鈕總是處在界面左上角,以醒目的紅色表示,使用者不僅能夠輕易找到,還能通過“X”符號正確傳達出其關閉功能。這就是菲茨定律中可視性原則的體現。
席克定律表示,一個人作出選擇所花費的時間長短,與選擇的數量、選擇的復雜程度成正比。
這提醒了我們,在人機交互設計中,應該如何通過運用席克定律,節省用戶認知和選擇的時間成本。既要減少選擇數量,方便使用者決策,也應保留適當的選擇空間,保留使用者的自主性。同樣,在設計心理學中,如果存在某項需要限制使用者行為的選項,其實現方法就是增加該選項的難度或設置多重選項。例如,在MacOS 系統中,進行刪除操作后,通常會出現的刪除確認彈框。
米勒定律,也被稱為“神奇的7±2 法則”。即它指出普通人只能在短期記憶中只能保持7±2(即5~9)項信息塊的感知。
根據這一定律,交互設計中通常把超過這個范圍之內的信息塊歸類到不同的邏輯范疇內。因此,對于不同信息塊的分類就顯得尤為重要,把相關聯的信息歸納在一起,更加便于用戶瀏覽和篩選信息。這就涉及到了設計心理學中的概念模式原則,一個好的概念模式使我們能夠預測操作行為的效果。使用者只需要根據概念認知習慣,點擊相應的信息塊,即可找到自己的適用信息。
設計心理學中的預設用途,指人們在現有的信息基礎上,對接下來會產生的結果的預設判斷。根據米勒定律,在人機交互設計中將亢長繁瑣的操作信息實現流程分步驟形成幾個簡短的單元項進行之后,利用設計心理學中的概念模式,讓使用者對流程有預期的了解,使操作變得可預期。
奧卡姆剃刀定律堅持“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選擇最簡單有效的設計,不要隨意添加設計中功能和交互。能夠看到,生活中存在著許多違背這一定律的設計,最常見的無非遙控器上讓人眼花繚亂的控制按鈕。這一設計同時也違背了設計心理學中的匹配原則——設計出讓用戶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產品。
不必要的元素往往會增加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干擾元素,降低效率,甚至造成不可預期的結果。
防錯原則認為大部分的意外都是由設計的疏忽,而不是人為操作疏忽,并且通過適當的修改設計,可將過失風險降低。這一原理的應用在人機交互設計中也是可以經常看到,MacOS 系統常常通過使按鈕變為灰色或無法點擊來表示使用條件沒有滿足、功能失效,以避免誤按。
與之相對應的,反饋原則要求,設計應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之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經完成以及操作所產生的結果。MacOS 系統對于功能失效的所作出的反饋的例子,同樣很好的遵循了這一原則。
隨著MacOS Catalina 正式版的推出,作為Mac OS 從10.10 之后的又一特大版本更新,在做出許多突破性嘗試的同時,其與現有軟件之間的兼容問題也逐漸暴露。
奧卡姆剃刀定律提倡“如無必要,勿增實體”。MacOS Catalina 系統的更新雖然提高了運行速度,用戶卻能更深切的感受到能耗問題帶來的不便。這一匹配性能的考慮缺失,增加了使用者在使用MacOS Catalina 系統時的干擾元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效率,甚至造成一些無法預期的結果。MacOS Catalina 正式版強制性啟用了性能模式,導致風扇主動散熱功能從30%增強到了100%,長時間維持此散熱模式,雖然使用流暢度得到了大幅度增加,但其耗電量也直線上升至之前的幾倍之多。續航能力崩潰,即使在待機狀態下充電,機身發熱問題依然嚴重。甚至對于2017 年之前生產的舊版本Mac 來說,使用該系統時的電池損耗會加劇,這就意味著電腦的使用壽命將被縮短。
2.2.1 反饋系統的不完善
交互設計基本原則中,防錯原則認為大部分的意外都是由設計的疏忽,而不是人為操作疏忽。例如MacOS Catalina 系統中存在的以下兩個問題:
(1)彈窗問題。MacOS Catalina 更新后出現系統瘋狂彈窗問題,影響范圍非常廣。
(2)睡眠后喚醒系統一定幾率卡死問題。MacOS Catalina 系統從待機狀態恢復后,鼠標光標時常呈現無法點擊的緩沖狀態。
以上兩個方面都暴露出MacOS Catalina 在反饋系統上的不完善。
2.2.2 限制因素的考慮不當
激進的拋棄了32 位軟件。在MacOS Catalina 系統中,只能支持64位的軟件運行,32 位軟件從此被強行“下臺”。部分軟件的閃退及不兼容問題。即使是64 位的軟件,在MacOS Catalina 系統上使用時,依然存在閃退甚至無法打開的問題。Adobe2018 系列的所有產品都無法在MacOS Catalina 系統中使用。
以上問題體現出MacOS Catalina 在限制因素設置方面的問題,沒有為使用者保留適當的選擇空間,限制了使用者的自主性。
2.2.3 可視性的缺憾
MacOS Catalina 的隨航功能,在無線連接狀態下存在一定程度的延遲。使用iPad 作為數位屏使用時,雖然支持壓感,但筆觸有些生硬,這一點上依然有待優化。不得不說,隨航功能是蘋果優勢最充分v 的體現。我相信隨著MacOS 系統版本的不斷改進,這一缺憾將會有所改善。
2.2.4 對于概念模式及預設用途的調整
說到MacOS Catalina 對于概念模式及預設用途的最大調整,除了將iTunes 的概念完全抹除,將其中重要功能分隔開來。這一點無疑是對長久以來被iTunes 以“反常理”的邏輯概念所折磨的用戶的解放。但是問題就在于,iTunes 的剔除并沒有修改完善系統底層,雖然被拆分為Apple TV、Apple Music 和Apple Podcasts 三個獨立的應用程序代替,但似乎iOS設備還沒有適應這個改變。
同樣是對于概念的抹除,MacOS 將Dashboard 從Catalina 版本中去除了。用戶之前一直在使用的便簽、日歷。現在便簽只能用提醒事項代替,日歷用TinyCal 代替。“便簽”、“日歷”這一概念模式已成為使用者的習慣,利用“提醒事項”、“TinyCal”替代。
米勒定律要求設計應當將信息塊歸類,便于用戶瀏覽和篩選信息。對于概念模式及預設用途的調整,MacOS Catalina 用戶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的。
就目前MacOS Catalina 最新版本來看,發熱問題已經較前一版有了改進,軟件兼容問題也得到了部分改善。但對于系統升級產生的其他附加問題,在咨詢了售后得到的解決辦法是:重裝系統進行降級,或者等待新的系統推出。可見這一更新的不可逆性依然給使用者帶來了諸多不便。
MacOS Catalina 的人機交互設計中,應當考慮到產品的可視性。包括系統的概念模式,可供選擇的操作和操作的結果,以便于用戶評估系統的工作狀態,在用戶意圖和所需操作之間、操作與結果之間、可見信息與對系統狀態的評估之間建立自然匹配關系。考慮到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給其一定范圍內自由安裝軟件的選擇空間。
設計心理學要求設計應當簡化任務的結構,MacOS 一向在此方面做的異常出色,但就MacOS Catalina 目前存在的問題來看,依然存在改進的余地。
人機交互設計中,可利用自然和人為的限制性因素,使用戶更直觀的看出可能的操作。利用強迫性功能,考慮可能出現的人為差錯。提前做好補救和可逆措施。在MacOS Catalina 系統中,人機交互設計應當考慮到眾多性能更新后的兼容問題,為其提供可逆操作。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的改進,接下來陸續推出的MacOS Catalina 新版本將在反饋方面進行修正。將每一個操作和結果顯示出來,使用戶能夠方便、迅速、準確地判斷系統的工作狀態。通過對反饋系統的完善,減少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動作執行的錯誤率
總的來說,MacOS Catalina 系統所做的突破性實驗無疑是成功的,但所有的突破都伴隨著挑戰,以上是從設計心理學角度,結合了人機交互基本原則對MacOS Catalina 目前所存在的問題作出一些簡要分析。MacOS Catalina 系統可能是一塊影響Mac 電腦未來的基石。而設計原則是一切設計的基石,不忘本質,這就是設計心理學所承載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