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近期,煤炭安全保供成為煤炭行業的熱門話題。10月20日,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礦優質產能釋放。煤炭安全保供的重要性,再一次凸顯出安全高效礦井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建設安全高效礦井是煤炭企業發展的根本方向,是煤礦加強科學管理、保障安全生產、提高經濟效益的必要保證。推進安全高效礦井建設,要以現有建設成果為樣板、作導向,以不同層次條件的礦井建設為主要內容,充實內涵、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礦井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技術經濟效果,從而推進整個煤炭行業的安全高效發展。
1992年,原煤炭工業部提出開展高產高效礦井建設(到2007年更名為安全高效礦井建設),近30年來,我國的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共評出煤炭工業安全高效礦井973處。這些煤礦依靠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實現了安全高效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我國煤炭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途徑。
提高了煤炭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安全高效煤礦的考核包括安全生產、機械化程度、綜合單產、原煤工效、生態環保等多項指標,代表著我國煤礦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自身提質增效的同時,這些礦井還帶動技術裝備、智能化建設、綠色開采等行業技術進步。
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安全高效礦井。據統計顯示,上一輪評定的安全高效煤礦年產量占全國總量的56.42%,利潤總額占比達到78.36%。2019年,全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降至0.083,901處安全高效煤礦的百萬噸死亡率為0.0015,其中898處實現安全生產“零死亡”,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這些礦井平均采煤機械化程度達到99.9%,其中68%實現了“一礦一井一區一面”的機械化生產模式,有力提升了整個行業的生產力水平。
帶動了我國煤礦機械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安全高效礦井的建設,大大加快了我國煤機制造業的改革與技術創新,使煤礦機械產品結構得到調整,產品的系列化不斷完善,形成了采煤、掘進、通風、提升、運輸、供電、排水等不同生產系統的系列產品和成套裝備,為滿足煤炭企業對機械設備的需求提供了可靠保證。
提升了煤炭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安全高效煤礦通過廣泛應用戰略管理、預算管理、風險管控、精細化管理等現代化管理模式,不斷為企業降本增效、科學發展注入活力,顯著提升了煤炭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
在看到我國安全高效礦井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目前達標礦井數量占全國煤礦總數不到1/5,相對來講數量依然不多。隨著生產布局不斷優化,安全高效煤礦逐步向資源條件好、運輸條件好、開采成本低的地區和企業集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安全高效礦井建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現有安全高效煤礦主要集中在晉、陜、蒙、豫、魯、皖、冀地區,7省區的達標數量占91.8%,湖南、江西等賦存條件較差的省份達標數寥寥無幾,另有9個產煤省份無達標煤礦。二是企業發展不平衡。國有煤礦達標數量占到七成以上,民營煤礦達標數量偏少、達標等級偏低。三是結構性不平衡。120萬噸/年以上煤礦數量占達標礦井總數的64%、產量占89%。此外,我國薄煤層儲量約占全國保有儲量的20%,年產量僅占全國產量的8%左右。在達標的1148個工作面中,薄煤層工作面占比為5.92%,產量只有1.1%。薄煤層開采未引起足夠重視。
這些現象背后存在技術支撐不足等問題。一方面由于地質構造不同,不同煤礦情況各異,即便是同一礦井的不同煤層質量也存在差異,實現“好煤出好、雜煤盡收”的關鍵是技術。目前,諸如深部開采、綠色開采、智能開采等依然存在“卡脖子”技術。另一方面,隨著產能不斷擴大,部分礦井開采向大埋深、高瓦斯、高應力區域延伸,巷道采掘條件日趨復雜、支護難度越來越大,尤其是高地應力區、高瓦斯壓力區的采掘工作面,掘進效率徘徊不前,采掘銜接日趨緊張,嚴重制約效率提升。此外,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人才短缺問題也制約著安全高效礦井發展。目前,煤炭行業科技創新體系不夠完善,科技經費平均投入強度不足,高端技術人才匱乏,創新水平相對較低。
安全高效礦井標準須兼顧“三高”,即單產單進水平高、勞動效率高、資源回收率高,同時實現安全狀況好、勞動條件好、經濟效益好、環境治理好。其重點在于減人提效。在產量不降的情況下實現“一井一面”,人員減少了、系統簡化了,效益也就上來了。
首先,推行集約生產模式。合理集中生產是減少生產環節、簡化生產管理、提高煤炭資源和設備利用率最有效的途徑,也是安全高效礦井建設的重要措施。煤炭企業要通過改革開拓部署、優化巷道布置,簡化生產系統和生產環節;要通過優化系統布局,做好采掘協調、均衡生產;要通過優化設計,加大采區和工作面長度來增加采區儲量和服務年限,解決提高單產帶來的服務年限縮短和搬家次數增多的問題,為簡化管理創造條件。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化管理方式,建立更加精簡高效的管理組織和體系,使人力、財力、物力等生產要素高效運行,實現合理集中生產和提質增效。
其次,加快智能礦井建設。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核心是安全、高效、綠色,而“智能礦井、智慧礦區”建設正是煤炭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圍繞我國能源戰略發展和“雙碳”目標實現,通過煤礦智能化建設工作,促使煤炭生產更加安全智能高效,用能消費實現清潔綠色低碳,從而推動整個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在煤礦智能化建設進程中,面臨著裝備智能化水平、地質保障技術支撐、智能化系統融合協同、建設應用標準體系、煤礦智能化管理與人才儲備等方面的挑戰,必須加強煤礦安全高效科技攻關,充分發揮產學研用等各方積極性,加大煤礦安全科技投入,圍繞煤礦安全、高效開采兩條主線,加快工程科技成果轉化,創立精準智能的少人、無人開采與災害防控一體化新模式,建設煤礦安全高效生產監控和運行管理的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示范工程。
第三,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以智能化為抓手,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一體化協同創新體系,加大安全技術科研投入,加強煤炭安全智能開采理論和方法研究,提高煤炭智能化技術與裝備水平,推進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煤礦智能化深度融合。結合煤炭大基地、大礦區、大集團的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和先進產能建設,既要建設安全高效煤礦,下一步也要朝著打造安全高效礦區、集團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