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福軍 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初級工程師
在設計房屋建筑結構體系的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不同房屋建筑結構體系具有不同的施工要求,同時關系到房屋建設效果。因此,需要重視房屋建筑結構體系選型工作,保障整體施工進度和施工質量。在選型工作中,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提高選型工作的專業性。此外,需要注重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優化整體建筑結構抗震性,提高建筑施工質量,保障建筑企業的經濟效益。
當前高層建筑是建筑行業的主體,樓層高度不斷增加,施工單位需要保障建筑結構的穩固性。在房屋建筑結構體系選型階段,需要滿足建筑各項功能,同時需要兼顧建筑功能和結構體系。設計人員需要遵守受力簡單、明確的原則,明確建筑各結構的受力性,提升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設計人員需要分析建筑結構抗震性,模擬地震發生過程中建筑結構,從而進一步優化建筑結構,合理調整房屋建筑結構的參數,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1]。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平面設計屬于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響建筑立面設計和豎向剖面設計,設計人員需要保障設計工作的規范性,優化整體結構的抗震性,節省工程建設成本。建筑人員和設計人員需要加強溝通,協調配合完成相關工作。建筑造型選擇規則形體,建筑側面和豎向剖面受力的均勻性。在實踐施工中,一些設計人員為了保障造型新穎,盲目增加結構設計的難度,但是無法滿足結構受力要求,還會影響結構抗震性能,施工人員的工作壓力因此增加。此外,在建筑結構平面設計中,需要順利傳遞水平力,通過重合結構重心和剛度重心,避免結構發生偏心和扭轉問題,如果發生地震災害,還可以保障建筑穩固性。
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具有對象指標,需要綜合考量巖性、剛度及強度等指標。如果房屋建筑結構強度符合標準,但是缺乏延展性,發生地震災害之后,建筑結構將會發生斷裂。如果建筑結構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是強度不符合標準,發生地震災害將會發生嚴重的形變問題,易引發結構坍塌。因此,在房屋建筑結構體系設計階段需要綜合考慮巖性、剛度及強度3 個方面[2]。例如,某建筑工程在結構選型階段比較2 種方案,第一種方案是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第二種方案拱結構。第一種方案的缺點是無法充分利用3/5 的建筑空間,而第二種方案利用落地拱,施工單位合理選擇矢高和外形,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空間。
筒體結構主要包括2 種結構,分別是框架——核心筒和筒中筒,框架——核心筒屬于普通的框架,密柱框架和抗剪薄壁筒是中心部分。筒中筒的外部是框筒,薄壁筒是中心。整個筒體具有簡單的結構,受力效應具有科學性,同時具有較高的審美性,通常是在高層建筑中利用。當前在高層建筑中廣泛利用筒體結構,主要是利用鋼筋混凝土筒體結構。
剪力墻結構中心部件是鋼筋混凝土墻板,有效支承豎向利和水平力,剪力墻結構體系具有顯著的抗側力。剪力墻結構的墻身平面內部具有較大的抗側移剛度,墻身平面外側具有較小的剛度,因此對比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具有更好的抗側力。剪力墻結構還具有顯著的承載力,可以發揮出空間作用,可以在房間內部隱藏柱、梁的棱角,室內空間因此被擴大,同時可以簡化房間裝修流程。因為剪力墻結構具有較大剛性和延伸性能,可以有效應對地震沖擊力,如果發生地震災害,可以有效保護整體結構[3]。
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受力設施為框架柱和剪力墻,利用這一結構可以擴展室內空間,同時可以滿足各站建筑功能。因為側向剛度比較大,通過框架結構承擔豎向荷載力,利用剪力墻結構可以抵抗水平荷載力。利用框架——剪力墻結構,可以使建筑抗震性能,更加靈活地布置建筑空間,為后期施工和裝修提供便利。因為利用剪力墻承受水平荷載的剪力,因此無須設置較大的框架柱截面,利用小面積的框架柱截面即可承擔承載力,不僅可以降低建筑的施工成本,而且還可以節省建筑空間,提高整體施工效率,保障建筑企業的綜合效益。
為了正常開展房屋建筑結構體系選型工作,我國建筑行業提出具體規范政策引導建筑抗震設計工作,明確發生地震災害之后,建筑結構需要滿足的工作標準。如果地震等級比較低,建筑結構不會發生任何損壞。發生中等地震,建筑結構只能出現輕度損壞,通過修復工作即可達到建筑正常水平。如果地震等級較大,只能破壞建筑結構某些部位,但是整體框架仍舊保持良好性。為了實現這三種狀態,需要利用以下措施改進建筑結構:
3.1.1 結構抗震性能
在房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嚴格遵守建筑行業的規范標準,如果建筑工程為B 級,整體結構性能需要達到C 級。如果發生地震災害,需要達到第一抗震標準;針對強烈地震,需要達到第二抗震性能程度;針對罕見地震,需要達到第三級抗震性能[4]。
3.1.2 地震條件下結構設計
在復核建筑結構變形和承載壓力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結構彈性設計。在彈性測算和度量階段,結構振動具有共性特征,需要在科學規范區域內控制周期和振型,契合結構地震作用和高度分布情況。此外,在控制剪應力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匹配梁截面和剪力墻。
在建筑施工選址階段,建筑企業需要綜合考慮當地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及水文條件等。通過實地考察明確當地地質情況,在房屋建筑結構體系設計階段,提前判斷分析地震災害可能會引發的土地下沉和建筑位移等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應急預案。
在房屋建筑地基設計階段,設計人員需要把握整體結構,契合地基設計和結構設計。保障房屋建筑寬度和高度的合理性,加強控制構造柱質量,根據比例合理控制混凝土混合比例,保障混凝土攪拌和澆灌環節的施工質量[5]。
在設計防震縫的過程中,需要合理劃分建筑結構,形成合理的小區域,在上部結構中分離出防震縫,同時要結合建筑實際高度設置防震縫,保障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堅固性,發生地震災害之后可以有效抵御沉降和位移等問題。
如果施工現場頻發地震災害,設計人員需要科學測算揀貨組結構的穩固性和抗震性,深入分析整體結構的彈性。針對罕見地震,設計人員需要分析房屋建筑結構的彈性。發生罕見地震之后,不規則結構中會產生薄弱層,影響建筑穩定性,引發坍塌、傾斜等問題。因此,設計人員需要科學測算薄弱部位的彈塑性,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避免影響結構延展性。設計人員需要結合地震參數分析房屋建筑結構,尤其需要分析抗震能力較差位置的移動參數,要滿足抗震設計標準。
房屋建筑結構體系設計水平關系到整體建設效果,因此抗震設計的基礎房屋建筑結構體系設計,優化房屋建筑結構體系受力效果。評判結構體系,需要綜合衡量結構的延展性、剛度及能耗等方面,選擇的結構體系要符合質量標準,優化整體施工條件。
施工單位需要深入貫徹落實建筑結構布置體系,保障結構布置符合規范要求,避免因為受力不均導致結構重心不穩定,從而影響建筑抗震性。驗收結構布置情況,發現不符合標準,將會影響整體受力的均勻性,結構穩定性因此被破壞。為了合理布置整體結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協調結構各部位,嚴格控制抗震墻間距。
設計人員需要明確建筑結構中核心抗震部位,優化細節設計工作,提高整體房屋建筑結構體系的抗震性。核心抗震部位可以有效防御地震沖擊力,保障整體建筑質量。在建筑結構設計階段,需要利用先進的設計理念,充分體現出剪力墻結構的作用,避免出現傾斜和扭曲等問題,同時需要加大力度監督和管理地基結構,合理布局豎向構件。
為了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建筑企業需要重視房屋建筑結構體系選型和抗震設計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建筑物結構體系,深入研究抗震設計理論,保障整體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優化人們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