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敏
(大連大學,遼寧大連 116000)
圓領袍服是隋唐時期男子的重要服飾之一,廣泛流行于全國各地和周邊少數民族之間,穿著者上至皇帝百官下到平民百姓,深刻影響了后世服飾體系。因此,圓領袍是研究古代服飾史學者非常關注的服裝款式。實際上,圓領袍在北朝就已經出現,并廣泛穿著。近年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出土大量有關北朝圓領袍的文物和壁畫,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資料。
袍在秦漢時開始出現,一般指有夾層、較厚的一種不分衣裳的長衣,單面無里的則稱為衫。本文中的圓領袍不對衣物是否有夾層進行區分,既指代較厚的袍,也包括單面的衫。
袍服在出現之初只作為燕居時的衣著穿用,不屬于正服,發展到漢代逐漸外穿。北朝時期出現的圓領袍也有許多是作內衣穿用,在北朝的服飾資料中有許多身著褶服的人物形象,頸部露出的圓領內衣,可能就是內穿的圓領服,但由于被外衣覆蓋,無法探究其具體形制,因此本文只探討更為直觀的作為外衣穿用的圓領袍服。
圓領袍自西魏便開始流行,歷經北周、隋、至唐代時形制逐漸完善,是古代男子的重要服飾,一直持續到明末。圓領袍因與漢族傳統的交領完全不同圓領而得名,穿著時左右衣襟交疊,使衣領形成圓形,領口用布扣固定,衣身連體通裁,衣袖緊窄。圓領袍的分類方式多樣,本文主要根據衣衽對其進行分類。
中國古代服裝的衣衽主要有三種形式:左衽、右衽、對襟(又稱對衽)。對襟圓領袍,對襟圓領,衣袖緊窄,常見于胡人形象。對襟相比于左衽、右衽來說在圓領袍上更好區分。有關對襟圓領袍的史料記載很少,《南史》載:“末國……士人剪發,著氈帽小袖衣,為衫則開領而縫前。”文中的小袖衣可能是指小袖圓領衫,“為衫則開領而縫前”則是對“對襟”的描述。有關對襟形制最早的壁畫資料是西魏時期敦煌二百八十五窟描繪的《五百強盜成佛》故事,圖上有一些手持武器、身穿圓領袍的步卒形象,所穿的應是對襟圓領袍,可以明顯看出從領部中間到衣衫的底邊有兩道并列的衣縫。中原地區發現的對襟圓領袍的圖像資料多與來華粟特人有關,在陜西西安發現的三座有明確墓志記載的北朝粟特人墓葬:安枷墓、史君墓、康業墓,這三座墓葬中中均發現了許多身著對襟圓領袍的胡人形象,其圓領袍形制都十分相似:緊身窄袖,正中對襟,長度過膝,衣領、袖口、對襟、下擺均縫有顏色統一的緣飾。對襟形式在漢族圓領袍中流傳不多,自唐中期以后,中原地區的圓領袍的對襟形式就消失了,只在周邊少數民族的服飾上還有體現,五代時高昌壁畫中供養人的服裝就為對襟圓領袍。
左衽是門襟為從右向左掩,形成圓領,紐扣在左肩近頸處,右襟掩蓋左襟,衣袖緊窄,衣身有長有短。披發左衽常被當作是少數民族的象征,圓領袍是從西域少數民族中流傳而來,左衽便不足為奇。北魏分為東、西魏之后,左衽圓領袍再度在北方全面流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北魏宋紹祖墓中人俑、麥積山西魏第一百二十三窟人俑、北周宇文儉墓出土的彩繪俑等。北朝之后左衽圓領袍在中原地區很少出現,只在周邊少數民族中還有穿著。唐代發現了一些少數民族穿左衽圓領袍的圖像資料,唐時專為回贈少數民族使節所做的“蕃客錦袍”為左衽,之后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的圓領袍也為左衽。
右衽圓領袍是左襟掩向右襟系扣,右襟掩覆于內。由于漢族服裝有右衽的傳統,所以圓領袍在被漢族接受并穿著的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形態。圓領袍流行于北朝晚期,此時進入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經孝武帝改革,進一步學習漢族文化,衣服多仿效漢族用右衽,因此在北朝考古發現了許多右衽圓領袍資料,例如賀拔昌墓和許顯秀墓出土的三棱風帽俑。
翻領袍,左衽、右衽均有,袖子緊窄,衣袖較短。根據領部的外翻程度,又分為小翻領和大翻領兩種類型。小翻領主要見于山西地區,如太原賀婁悅墓、北齊張海翼墓出土了許多身穿小翻領袍的陶俑。大翻領領部外翻較大,主要見于河南和河北兩地,如河北高潤墓侍衛俑。翻領袍應是由圓領窄袖袍演化而來,形制不變,只是具體穿著方式不同。圓領袍是將領部豎起,衽部相交形成圓領,翻領袍則是衽部相交后領部自然外翻,如果把領部合起來,就是圓領的形狀。
圓領袍除了根據衣領分類外,還可以根據兩側是否開叉分為兩類,一類是開骻,又稱圓領缺骻袍;一類是閉骻,在下擺處橫加一條,稱圓領襕袍。圓領袍衣身緊窄,長圓領袍長度可到小腿,不利于活動,在兩側開叉可方便勞作、騎乘。袍下加襕始于北周,至唐時形制完善,成為定制,《隋書禮儀志》記“保定四年(564 年),百官始執笏,常服上焉。宇文護始命袍下加襕。”袍下加“襕”很可能是為了附會上衣下裳分裁而后綴合的古“深衣”之制,是北周一系列復古運動的結果。
北朝后期,圓領袍開始頻繁出現在墓室的壁畫、陪葬俑、畫像石等人物形象上,近年來,學術界對圓領袍的研究越來越重視,研究成果也日益豐富,在有關圓領袍源流的問題上,大多數學者認為它與中國傳統的“漢服”不屬于同一個體系,應是來自于“胡服”。
毫無疑問,圓領袍受西域“胡服”的影響產生,但除了胡服因素外,圓領袍在北朝的出現和流行與中國傳統漢服的影響和北朝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本文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史料、考古發現和氣候背景,對圓領袍源流進行補充、完善。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重大變革的時期,分裂、對峙是這一時期主要特征。北魏建國后逐步統一北方,雖仍與南朝對持,時有戰爭,但也結束了北方地區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混戰局面,內部相對安定。政權的相對穩定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也有能力對外擴張。5 世紀四十年代,魏太武帝接連向鄯善、龜茲等用兵,控制了西域大部分。5 世紀八九十年代,孝文帝聯合高車打敗柔然,西域徹底控制在北魏手中,“自蔥嶺以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款赴,胡商販客,日奔塞下”,西域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不同民族、地區、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成為這一歷史時期比較突出的歷史現象。巫鴻在為《4—6 世紀的北中國與歐亞大陸》所作的序中講到“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則提供了另一種促進文化互動的機制。這種機制大略包括三個相互重疊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宗教的跨國傳布在這個時期里佛教從南亞傳布到東南亞、中亞和東亞的很多地區和國家。其他一些宗教也以此為模式,其流傳超越了政治疆界甚至文化認同的限制。第二個方面是長途貿易以絲綢之路為主的貿易干線溝通了從東亞到歐洲的大大小小的地區,極大地促進了技術、思想和文化藝術的交流。第三個方面是人口的遷徙不但是整個國族的地理移動,而且大都市中移民數量的急劇增長造成了不同文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復雜局面”。北朝時期復雜多元的文化互動不可避免地對服飾產生了重要影響,服飾發展體現了多種文化因素的碰撞與交融。
漢化與胡化是北朝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也非常復雜的歷史問題,服飾方面也是如此。南遷進入中原地區的北方民族,隨著自然環境和與漢族的長期雜居,服飾受到漢服的影響,產生變化。從北魏建國開始就逐步進行漢化運動,到孝文帝時達到了高潮。表現在服飾文化上,孝文帝強制改易服飾。太和十九年(495 年)孝文帝下令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民族人不論男女禁穿胡服,一律改穿漢人服飾,孝文帝以身作則,帶頭穿戴漢族服飾。孝文帝對于服飾的改制進一步推動了北魏特別是普通民眾穿著漢服,這是北朝服飾的漢化。
北朝后期服飾出現了胡化現象,這與當時統治者反漢化和對西域胡風的崇尚有關。圓領袍正是在北朝后期大量出現、流行。北朝后期的歷史受六鎮鮮卑的影響頗深,六鎮鮮卑的中上層人物有許多后來成為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的核心人物。陳寅恪先生認為“北魏晚年六鎮之亂,乃塞上鮮卑族對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歷代漢化政策之一大反動也,史實甚明,無待贅論。高歡、宇文泰俱承此反對漢化保存鮮卑文化之大潮流而興起之裊杰也。”
如果只關注圓領袍的結構,就能發現其本質上是一種上下通裁的袍服。根據《釋名?釋衣服》記載:“袍,丈夫著,下至跗著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中國穿袍服的歷史悠久,早在兩周時期就已經產生了,最初作為內衣使用,穿著時必須在外加罩衣,從漢代開始逐漸外穿,在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許多制作精美的用于外穿的袍服。而圓領袍的形制與漢服中的直裾袍十分相似,這可能也是圓領袍能在中國廣泛流傳,被大眾接受的一個原因。
較早的圓領袍多是對襟形式,后才發展出區分左、右衽的圓領袍,這很可能是對中國傳統交領袍的借鑒,特別是稍后出現的圓領袍衽部外翻后的翻領袍外形來與傳統的交領袍十分相似。此外在隋唐廣泛流行的袍下加襕的風氣據史料記載是在西魏北周宇文泰當政時期出現,是對傳統漢服深衣的附會,用袍下加襕就是其實行漢化復古運動,在官制、禮制上全面效仿周禮的產物。
圓領袍的獨特領型和衣身緊窄,腰束革帶,頭戴風帽,穿長袴、靿靴的組合搭配都體現出胡服特征。圓領袍最先在新疆地區流行,現今我國遺存較早的圓領胡服出土于新疆山普拉古墓和尼雅古墓。以山普拉古墓出土的套頭衫為例年代約為漢朝,單層、圓領、不開襟、下擺略寬,這種套頭圓領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波斯西徐亞人和米提亞人所穿的圓領窄袖袍,據《魏書?西域傳?波斯國》記載,“其俗丈夫剪發,戴白皮帽,貫頭衫,兩廂近下開之”。
圓領袍在中原的傳播、流行與粟特人密不可分。粟特,原居住于伊朗高原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十分善于經商,早在西漢時期,他們就活躍在絲綢之路上,與中國有了接觸,并逐漸地向河西、中原腹地遷徙,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北朝時期,大批的粟特人開始在河西地區、長安乃至洛陽等內地定居,有些人成為地方望族,在北朝政權中擔任官職。粟特人所到之處,帶來了西域的胡風,圓領袍是粟特人日常穿著的服飾,在這些粟特人經常出現的地區如山西地區的大同宋紹祖墓、太原西南郊北齊洞室墓,河南的洛陽紗廠西路郭定興墓、元邵墓、安陽和紹隆夫婦合葬墓等以及河北地區磁縣大家營村茹茹公主間叱地連墓、文昭王高潤墓為代表的一系列墓中發現了大量身穿圓領袍的人物資料。
服飾的首要功能是避寒,除了文化、社會政治等因素外,服飾變遷也應該考慮地域及氣候變化的影響。圓領袍相比于傳統的交領服,領型封閉且領部相對較高,更容易防風、保暖。圓領袍最先在新疆大量發現,一方面因為其是溝通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各種文化在此匯聚;另一方面因為新疆氣候(特別是冬季)相比中原地區更加寒冷,圓領袍服更加保暖,更適應新疆的氣候。南北朝時期,我國溫度進入了一個新的極端低點,圓領袍服正是在此時流行。到了北朝末期,氣溫有所回升,逐步向“溫暖期”過度,出現了相對較為涼爽的翻領穿法。
但氣候因素只能說是北朝圓領袍出現、流行的一個推動因素,并不能說是決定性因素,圓領袍產生的真正原因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圓領袍自北朝產生以來,經過隋唐的發展、完善,因其獨特的魅力,受到歷朝歷代的喜愛,一直延續到清軍入關,強制推行旗裝,才退出歷史舞臺。可以說圓領袍自誕生后就對后世服飾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中國傳統服飾的一部分。
從隋唐開始,圓領袍歷代都有細微的變化,隋唐是圓領袍產生以后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也是圓領袍被漢族廣泛接受,由原來的“胡服”轉變為漢族傳統服飾的重要時期。在隋唐的傳世人物畫、壁畫和一些出土資料中經常出現。圓領袍在當時上至帝王貴族,下到平民,皆可穿著,袍身多為純色,無花紋,衣襟不鑲緣飾,衣身長至小腿、左右開衩,同時“袍下加襕”成為定制,被廣泛使用。為了區分尊卑還在圓領袍這引入了“品色衣制度”,天子穿黃袍,百官服色據《通典》記載,“貞觀四年制: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緋”,庶民穿白袍。雖然隋唐的圓領袍已經按照漢人的穿著習慣和嗜好進行了改良,但還是保留了較多的少數民族的特征,如窄袖、衣身窄瘦,帶有明顯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
唐末到五代圓領袍仍是男子重要的服裝之一,廣泛穿著,這時圓領袍開始在領內加襯領,從五代《文苑圖》和南唐的《夜實圖》等傳世畫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圓領袍的襯領。北宋建立以后,圓領袍的演變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由隋唐時期的直袖、小袖發展出大袖,衣身也變得寬大,領部繼承五代加襯。按照使用范圍宋代的圓領袍可以分為朝服和常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緊身兩種基本形式。當圓領袍作為朝服時,官職較高的穿大袖袍,小官和武將穿窄袖袍;當圓領袍作為常服時,大袖、小袖兼有,一般民間勞動者穿的小袖圓領袍衣身更為短小。
圓領袍也是和宋朝并立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遼、金的常服。以遼代契丹族為例,他們的圓領窄袖袍都為右衽,衣長只過膝蓋,袍服后面幵禊,開禊的兩片相掩,腰束帶,皮靴,是典型的游牧民族服飾。從遼代的墓壁畫中也可以發穿種圓領袍的人均髡發,進一步證明這種袍服是契丹族的傳統服裝。受到漢族圓領袍的影響,長度逐漸增長,衣袖日益寬大。
元代帝王大多穿交領右枉袍服,而圓領服多為中小官吏、侍從以及下層勞動人民穿著,為右衽,從這一時期開始男裝左枉圓領袍逐漸消失了。
圓領袍在明代仍穿著廣泛,其形制既繼承了唐制,又受到宋代的影響,也有一些新的特點。圓領袍是明代官服的一種,明代對于服飾等級的規定更加嚴格,除了按衣服的色彩、材質、紋飾等的不同來區別品級外,出現補子作為區分官員等級的標識,一般補子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品級不同所繡的紋飾不同。
清軍入關,建立政權后,強行要求漢人剃發、改易服制,遵從滿族制度,圓領袍隨著清軍鐵騎的推進,逐漸消失,被旗裝所代替。
圓領袍自北朝產生,經隋唐完善后,在中國流行了上千年,是中國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身源于由中亞傳至西北的民族服飾,同時又是對古代深衣制袍服的延續。圓領袍出現以后便成為上到皇親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穿著的服飾,隨著不同時期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發展等的不同,在不同的朝代圓領袍的形制也有所不同。圓領袍的出現為中國幾千年的服飾史添了精彩的一筆,它的發展歷程既反映了古代服裝的發展,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文明、歷史、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