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海口 570100)
杞方言地區傳統女子服裝的特點主要為上衣呈對襟或偏襟形制,部分地區女子內部會穿著肚兜,下著中短筒裙。潤方言地區女性大多上穿貫頭衣,下穿短筒裙,整體來說“上松下緊”。
1.1.1 上衣
杞方言地區傳統女子上裝主要分為對襟上衣和偏襟上衣兩種款式。對襟上衣一般是立領、無紐或開胸、無領衫,平面具有鮮明的“十字型”結構,為典型的H 型廓形。衣前裝飾有袋花,后裝飾有腰花,上有大面積刺繡,前襟兩側近下擺處有作為裝飾的銀質圓形紐扣,袖口處有白色的布邊。偏襟衫具有漢族短褂的特點,僅流行于保亭境內和陵水西北部地區。此外,部分地區女性所穿的肚兜為菱形掛脖布片,一般穿著于上身內部,多為白色且多出現于瓊中、陵水大里鄉等地。
潤方言地區女性上裝是領子呈“V”形的貫首衣,短而寬,長袖無領。貫首衣由幾塊大小不一的布縫合而成,在領口布的中間挖一個“V”形的洞,可套頭穿入。貫首衣易裁剪,其正面與反面完全一樣,也是典型的“十字型”結構。另外,潤方言地區傳統女子服飾分為常服和盛裝。相對來講,供女子日常穿著的上衣圖案大多比較簡潔,色彩也較為單調。盛裝上衣則圖案、色彩都較為豐富,繡以精湛的雙面彩繡,十分華麗。有的還會將云母片、銀箔、彩色羽毛等嵌在服裝上,領口、衣擺處也常裝飾有銀片、貝殼、玻璃珠等。
1.1.2 下裝
杞方言地區女子代表性下裝是呈矩形的及膝中筒裙,由三幅寬度不同的織錦縫合而成。最頂部的裙頭沒有花紋或為橫線紋,中間的裙身部分橫向有規律地織繡有色彩靚麗的圖案,下部的裙尾面積相對較大,色彩、圖案也較為豐富,分段部分有鋸齒紋樣的橫向分隔線。
不同于其他方言區,潤方言地區女子所穿的下裝是各方言區中最短的超短筒裙,上至小腹,裙擺至大腿。花紋織錦也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中間部分相對較窄。此外,潤方言地區的筒裙也分常服和盛裝。普通裙裝在日常生活的穿著圖案較為簡單,色彩也沒那么豐富;盛裝與上衣相似,有的也會在裙身、裙尾部位嵌入金銀箔、云母片、羽毛或綴有銅錢、流蘇等作為裝飾。
黎族杞方言地區婦女服飾的裝飾圖案以黎族傳統紋樣為主,多運用夸張變形的手法,色彩多樣,構圖大膽。紋樣涉及人紋、木棉紋、甘工鳥紋、螃蟹紋等。其中,以人紋紋樣最常見且多為動態人紋。如狩獵紋,反映黎族人民狩獵歸來的喜悅情景,體現了黎族人民的智慧與勇敢。其他圖案多為黎族婦女在觀察自然時,將所見之物,如生產生活工具以及日月星辰等加以變化而來。這些寫實性較強的事物,為適應在布面上的織繡與裝飾,多采用線條、幾何等紋樣來表達。
潤方言地區女子服裝上的圖案主要有人紋、動物紋、植物紋等,造型別致,創造力強。所織繡的圖案排列多以人紋和動物紋為主,其他圖案為輔,其中,尤以大力神紋和龍紋最為出名。潤方言地區女子上衣除背后沿邊繡有多種精美紋樣外,上衣兩側下方前襟處所繡的圖騰紋樣一般多為人紋和龍紋。人形紋在上衣中多呈現出單獨紋樣,而筒裙中多以連續紋樣的形式出現,單獨紋樣多為黎族民間神話故事中的大力神紋,一般為獨立的方形構圖,寓意著勞動創造世界,體現了黎族人民智慧與勇敢的品質。此外,黎族的圖騰崇拜還有龍。龍紋也是潤方言地區服裝重要紋飾之一,多繡于潤方言地區女子貫首衣的領口、衣擺、袖邊等。“龍在黎族人的觀念中不僅能夠呼風喚雨,還善良、勇敢并且熱愛人間生活。”黎族人民把龍當作高貴與尊嚴的象征,將其繡在筒裙上,體現了黎族人敬畏強大力量、渴望征服自然的感情。
對黎族人民來說,衣服的顏色是具有象征性的,同時色彩也是黎族先民日常交往的語言。他們所用的各種顏色或色彩符號都有其獨特的象征意義或表達了對某種愿望的寄托。因黎族人重視黑色,把黑色當作避邪的顏色,且婦女的服裝沒有明顯的年齡區分,故黎族女子不論老少,服裝大都以黑色為底色,整體以紅黑兩色為主,用黃色襯飾紅、綠、白等色,象征人們的生活充滿活力,平安長壽。
杞方言地區婦女服飾色彩總體上以黑、紅為主色,配以白、黃、綠、褐、紫等色。大部分服裝以黑色為底色,紅色為主要裝飾。此外,還根據需要搭配黃色、白色等顏色,對比非常鮮明。在黎族人眼中,黑色代表吉祥、永恒、莊重、驅魔。“過去,婚后的少婦帶孩子回娘家或丈夫家時,出門前要用黑色的鍋底灰在孩子的額頭上畫個‘十’字,表示自己一路驅邪逐妖,母子平安到家。”紅色是代表著人類的尊嚴、權力和神仙的顏色。杞方言地區紅黑相間的筒裙,體現了人們對和平、無災的美好祝愿。
潤方言地區女式上衣多為黑色或深藍色打底,幾塊面料的接縫處都縫上了紅白相間的裝飾線,表示婦女心靈純潔、吉祥如意。領口處有紅線鑲邊,看上去莊重大方,不失細膩。筒裙一般以以黑色或深藍色為底色,白色或紅色的主題圖案繡于其上,有時與黃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強烈的色彩沖擊形成了一條緊湊而有主題特色的裙裝。潤方言地區的裙子顏色純正,在高純度與亮麗的色彩的強烈反差下,裙子顯得精致無比,與寬松通透連衣裙形成鮮明對比。
黎族織錦圖案工藝主要由紡紗、染色、織造、刺繡等工序組成。紡紗包括錯紗、配色、綜花、攀花等,主要原料為木棉;染色主要是用純天然染料,如植物、礦物做成的染料等,并通過各種染色工藝對紗線進行染色;織造是指在腰機上編織各種圖案和圖案,利用緯紗顏色的變化使圖案色彩豐富。刺繡是指在已加工的織物上,根據設計要求,采用針引穿刺的方法,將染好的線用運針的方式組織成各種圖案和顏色,可分為單面刺繡和雙面刺繡。
杞方言地區女子上衣大多采用刺繡手法勾勒圖案,多運用平針織成菱形、三角形、十字形、折線形等幾何圖案,曲線圖案較少。筒裙則慣用織繡結合的裝飾手法,在某些地區,圖案上繡著彩色絨的輪廓,這種編織叫做“牽”。裙子的圖案織好后,用特定的針法沿圖案邊緣刺繡。這種夾牽的繡法在杞方言地區很常見,目的是突出重點部位。
潤方言織錦結合了這兩種刺繡技術,更以雙面繡最為出名。黎族傳統刺繡工藝集針線、色彩、圖案于一體,講究嚴格的針線活,整齊的縫線,柔和的色彩搭配,端莊的外觀。“常用的針法約有六種:直針、扭針、挑針、鋪針、珠針、切針。”單面刺繡采用傳統的鋪針、挑針的方法,根據經緯的網格線加入彩線,使底線與繡線錯開,稱出圖案。圖案綿密而和諧,層次分明且邊緣整齊。雙面繡兩邊圖案、顏色相同,針法相同,它的傳統工藝特點為扭針,這種針法致密均勻,色澤莊重典雅,且能夠靈活地表現出雙面刺繡的圖案。此外,潤方言地區的裙裝也采用上述夾牽的刺繡方法,使梭織裙裝圖案輪廓與形象看起來更清晰。
杞方言地區婦女通常頭戴黑色的長巾。將一米長的黑色頭巾(無圖案)戴在頭上,在后腦勺的發髻下打一個結,并在后面拖兩條垂直的帶子。短垂帶僅在頸部或肩部水平,頭部和發髻仍暴露在頭飾外面。杞方言地區的婦女頭飾也是黑色刺繡頭飾,長約5 尺,寬約115 尺。這種頭飾比筒裙更精致,是黎族其他方言地區所沒有的一種精美的手工藝品,色彩鮮艷,富有地方特色。手帕用紅黃相間的線條編織成菱形圖案,并掛上流蘇。穿戴時,折疊纏于頭上,流蘇自然垂于右側,有的則搭在頭頂。部分杞方言地區的婦女以繡花帶纏頭,繡花帶上用珠子、銀片作成各種彩色圖案并垂下精美的吊珠、鈴鐺裝飾。杞方言地區婦女的頭釵為吊鈴頭釵,上面綴有許多形狀各異的小裝飾。著盛裝時,通常把4-5 根頭釵插在一個發髻里。杞方言地區婦女在穿衣服時喜歡戴多個不同直徑的項圈。有前平后寬薄圓的錫新月領或筷子粗的圓錫(或銀)多個項圈,另一種是左右由兩個小銀片連接的項圈。有時衣領上有許多鈴鐺,還有魚、蝦等小動物的小塊鉛片。除了項圈,杞方言地區的婦女也喜歡戴胸掛。一般是單獨而醒目的圓形銀牌,或者2-3 個圓形銀牌疊加佩戴,下連其他裝飾,如很多鈴鐺、幾何形的裝飾。
潤方言地區黎族女子最有特色的配飾是裝飾著雕刻精美并且有王者頭像的骨簪。骨簪一般長度在18-25 厘米之間,雕刻著傳說中一位部落頭領側身的人形頭像,人像頭部的高冠是權利的象征。骨簪對于潤方言地區女子來說不但具有固定發髻、防止其散開的使用價值,而且也是一種美的象征,在重大活動中女子都要插戴骨簪。除骨簪之外,潤方言地區女子還喜愛用骨梳、銀梳等插于頭部作裝飾,骨梳尾部綴有流蘇,除了裝飾作用以外,曾經還是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此外,頭飾中纏有紅色流蘇裝飾的黑色或刺繡頭帕也較為普遍。
人類服飾的形成、發展及演化深受地理、氣候等環境的影響,海南是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天氣炎熱多雨,女子多穿著筒裙。居住在白沙地區的潤方言女子穿的是超短筒裙,而居住在五指山、保亭、瓊中地區的杞方言女子穿的是長度到膝蓋的中短筒裙。因為兩個方言區人民大多居住在山區而非平原,中短筒裙更適合爬山,符合其對生活環境和便利活動的需要。
因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杞方言地區與潤方言地區本身的紡染織繡技藝也存在著差異,不同方言地區間手工技藝多種多樣、各具特色。杞方言地區多以單面繡用于服裝裝飾,而雙面繡是潤方言地區獨特的刺繡工藝,制造出來的服飾圖案和色彩正反面完全一致,技術要求比單面繡更高,難度更大。由于技藝上的不同,從而直接導致了服裝整體上的差異。
由于黎族人民生活分布的地區不同,加之古時交通不便,便形成了語言、服飾上的差異,也因此劃分出了海南黎族現如今的五大方言區。杞方言地區位于海南島東南部,當地黎族人民與漢族人民雜居,隨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保亭境內與陵水西北部的杞方言黎族人民的審美觀念受到漢文化影響,服裝也出現類似漢族短褂的樣式。而潤方言地區的黎族是海南島最為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一支,至今仍居住在五指山一帶,地處海南島腹地,重巒疊嶂,交通極為不便,與外界的物質文化交流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融合,延緩了文明化、現代化的進程,古老傳統的民族服裝得以保留并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