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凡茗歐陽婷王仕敏廖梅麗韋美練
(1.廣西大都投資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廣西柳州545616;2.柳州工學院,廣西柳州545616)
EPC所指的是工程項目的承包商根據合同內容中的相關約定,針對設計、采購、施工以及運行等工程環節展開全過程管理,也可對其中的若干階段進行承包,此種建設模式需要涉及工程項目的整體質量、施工進度以及建設成本等。對于EPC項目而言,組織設計工作要表現的更為復雜,同傳統類型的建設模式存在一定區別,設計工作中可能會包括工程項目的整體策劃、施工步驟計劃、材料設備采購計劃等,在施工管理的范疇中,除去基本承包模式中所包含的施工環節外,同時還涉及設備安裝、試運行以及員工培訓等多項內容。
不難理解,EPC項目更像是一個大雜燴,總承包商所肩負的責任更重,因此務必要從整體角度出發來制定符合集成管理要求的優化方案,合理利用先進技術,促進設計、采購以及施工這三個主要環節的相互關聯,在保證資源共享的前提下進一步降低業主所要承擔的風險,并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經濟利益。
總體而言,EPC項目主要具有如下特征:第一,EPC合同與固定總價合同較為接近。第二,EPC項目的總承包商負責承擔各項項目風險。第三,EPC總承包商對整體項目負有集成管理責任,對設計、采購、施工、竣工等建設施工全過程負有進度、成本、質量等方面的控制管理責任。
BIM所指的即為建筑信息模型,簡單一些解釋,將BIM技術應用于建設工程項目中,可將其中相關設施的物理與功能,利用數字信息化的方式予以表達,其中包括設計、施工、運營、結果等所有步驟。整體而言,BIM就相當于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建筑信息詞典,可以從中隨時獲取工程項目全壽命周期中各個階段的相關信息,同時還能夠促進各參與成員之間的交流和互動。BIM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工程項目的運行效率與管理水平,十分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要求。在工程項目正式動工之前,BIM技術將預先模擬整個建造過程,設計人員能夠一目了然地看到施工方案中所存在的弊端。進而有針對性地給出解決方案,整個模擬過程并非是憑空想象,而是要根據施工現場的具體參數,嚴格按照真實的物理與時間數據來完成模擬任務,進而真實準確地反映出現實問題[1]。
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EPC總承包模式在我國建筑行業中的起步時間較晚、發展時間不足,仍處于發展階段。管理方式較為落后就是其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問題。一般而言,EPC項目管理工作一般都是借助于CAD技術,它雖然能對建設項目的事中、事后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控制,有效確保建設項目的質量與安全,但這種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項人為因素的影響,無法進行有效的事前控制,無法在設計階段與其他工種進行有機的結合,也無法在圖紙審核時提前發現其中的問題。
隨著這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EPC項目大多具有大型化、復雜化、綜合化等特征,傳統的CAD管理模式(主要項目文件為紙質化、信息傳遞方向單一等)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了,信息化管理模式亟須改革創新。BIM技術就能有效彌補CAD技術的缺陷,進而提升EPC項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工程項目的承包管理模式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即為設計、采購、施工,務必要保證這三個環節之間的深度交叉,根據工程項目的施工特點與實踐要求來有針對性地制定管理方案。總承包商所要負責的是工程項目的全周期管理,在整體目標的支持下,細分各個工程環節的管理方法,以此來確保施工進度、質量以及造價控制水平等。相比較而言,EPC項目管理流程的最大優勢體現于,可以從整體角度著手來對整個流程設計進行把控,通過應用BIM技術的三維形式來構建數據模型,將工程項目中各個構件的屬性準確的呈現出來。
BIM技術的深入應用真正實現了工程項目的動態化管理目標,同時促進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由靜態逐漸轉變為動態。通過分析以往的管理經驗可知,傳統的工程項目中所采用的交付模式存在著較多的質量問題,限制了EPC項目管理效率,久而久之會導致工程質量下滑。BIM技術通過構建三維立體化的建筑模型,可以分別從點、線、面這三個角度出發來整合信息數據,為設計人員全面且直觀的展示建筑的各項功能。此外,BIM技術還能夠準確傳達業主意圖,核對項目方案與質量目標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保證我國建筑行業逐漸朝向透明化與規范化的方向所發展[2]。
在上文中已經對EPC模式進行了初步介紹,在整個項目管理流程中包含了密集的專業知識、勞動技能以及資本力量。截止到當前為止,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的發展階段,很多企業為了能夠在行業中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在無形之中加大了工程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忽略了更為重要的施工監管。BIM技術的合理應用將扭轉這一局面,著重凸顯出施工進度制定與優化方案完善的重要性,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后展開準確處理,保證工程項目目標的順利實現。
工程項目的管理人員需要根據已經制定好的流程框架來開展EPC項目的組織設計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應著重關注項目質量,從細節出發來保證項目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在BIM技術的支持下,EPC項目的組織設計應當遵循如下兩點原則,以此來確保組織結構的科學性與高效性。
4.1.1 有序度原則
在這里所提到的有序度原則所指的是對工程項目結構的實施質量和效率進行衡量,為了能夠保證EPC項目的順利進行,同樣要遵循這一原則來設計組織結構。當有序度越高,也就意味著EPC項目的組織結構更為科學合理,設計人員應當從工程實踐出發,合理利用BIM技術來密切關注結構設計方案的優化內容,盡可能簡化不必要的部門設置,保證后續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4.1.2 互通原則
在BIM技術的支持下,EPC項目的各項管理流程均要在云平臺中實現,基于這一目標,工程項目的管理團隊需要遵循信息互通原則,合理利用BIM技術來整合各個部門中的信息流,由EPC總承包方進行總結分析后,及時將信息共享給各方參與者。整體而言,BIM云平臺是整個EPC項目的信息交流中心,同時也保證了EPC項目組織結構設計完整性。
工程項目的傳統組織結構中存在著明顯弊端,隨著我國建筑工程行業的穩定發展,科技實力在不斷增強,衍生出了諸多新的組織結構。在BIM技術的支持下,EPC項目也能夠實現對流程性組織結構的高效率應用,通過強大的BIM云平臺,EPC項目中的各項組織與相關部門之間可以形成深度交叉,進而打造出更加符合時代特征的流程型組織結構。相較于傳統項目組織模式,流程型組織結構將簡化不必要的職能部門,打破部門間的溝通壁壘,進一步融合流程性組織與職能性組織的優勢,有效提升EPC項目的管理質量。在EPC項目的組織設計工作中,設計人員要遵循業務流程,合理發揮出各個職能部門的輔助作用,削減不必要的管理等級,將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阻礙力量徹底消除。
相比較而言,傳統模式的EPC組織結構過于關注職能部門,由于信息溝通受阻,導致職能部門在進行跨部門交流時會出現權責交叉和技術弊端,十分不利于集成性思想的實現。而流程性組織結構的出現將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在BIM模型中,各個職能部門之間將在流程經理的帶領下共同完成同一個管理目標,在管理工作中實現高效率溝通,避免因職能交叉而造成資源浪費,由于流程經理職位和權力要高于職能經理,因此可以更好的規劃管理方案,有效提高BIM平臺的共享與溝通效率。另外,流程經理的管理工作不會受到其他部門的制約和影響,突出了管理目標的唯一性。在管理實踐中,一方面能夠更好實現項目利益的最大化目標,另一方面則可以滿足不同部門的溝通需求。
綜上所述,傳統模式的EPC項目管理流程與組織設計中存在著很多不足,但在BIM技術的支持下,EPC模式的優勢逐漸顯現。在未來的行業發展中,BIM技術將成為促進我國建筑行業高效率發展的中堅力量。相信隨著建筑行業科技實力的不斷提高,BIM技術在EPC項目管理模式中的應用價值將被充分發掘,保證建筑工程項目整體質量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資源占用。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對BIM技術支持下EPC項目管理流程與組織設計的相關探討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但相信隨著廣大一線工作人員的努力與實踐,未來我國的建筑行業必將取得更大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