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垠穎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碩士在讀
物品本身可體現出當時社會的技術條件、生產方法、社會制度、習俗乃至價值觀等因素。中式椅子的總體發展緩慢又保守,呈簡單到復雜的趨勢。從最早的席地而坐到出現座椅,座椅風格由統一變為豐富多樣。尤其是在明清時期,椅子的造就達到高峰階段,被列為世界家具文化的寶庫。總的來說,在西方設計的椅子引入中國之前,我國椅子的開發一直都延續傳統、恪守祖制,相對來說缺乏功能性與科學性。
在我國傳統的座椅系統中,框架椅擁有自己的設計及制造體系。在設計框架椅時,大多數情況下都采用將古代官員的官帽抽象化形成官帽椅和玫瑰椅的結構設計手法。
世界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筑體系就誕生在中國,木構建筑使人從穴居轉化為在地面上居住。自此,木建筑的建造技術及其精妙絕倫的結構便開始應用在家具上。框架椅的基礎構架正是基于中國古代木建筑的支撐結構,并結合各式各樣的榫卯組合而成。換言之,框架椅的制作方法可以說是木結構建筑建造體系的重現[1]。
在宋代發展并完善的“梁柱”式木建筑的支撐結構也讓同一時期的家具實現了框架結構的做法,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結構的進步促進了家具的變化發展,也是在宋代,我國完成了坐式由低向高的過渡。
中國古代框架椅和古建筑在材料、制作工藝上有著天然的關聯。木結構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的主流,兩者材料均為木材,但是在材料選擇方面,框架椅特別注意木質的紋理,不同的木質有著不同的肌理構成。往往工匠會挑選木紋光滑均勻、紋理美觀的原木材料,那些極具自然特色的木紋能為框架椅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美學品位。
古建筑的營造和傳統家具的生產主要基于木工工藝。在工藝方面,木工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主要負責房屋木框架的建造,小木作主要負責建筑物的裝飾和家具的精工細作,這兩個工種雖然在行業內細分為二,但其本質并無顯著的差異[2]。
在我國古代框架椅的設計中形式和功能密不可分,二者皆可作為設計的出發點。盡管在當代藝術中總有關于形式與功能的關系之爭,但不可否認的是形式與功能的關系始終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能從框架椅的形式中理解其功能,也能通過功能去推演形式。
例如,框架椅的椅背中部大多是“S”形。該造型在形式方面打破了整個椅子的沉悶感,使得整個椅子更具節奏感和韻律感,讓外觀看上去更加和諧。從功能角度來看,“S”形可以更好地適應人體脊椎曲線,為使用者提供更多舒適感。
傳統框架椅發展至明朝時,無論是形式還是功能都更加符合人體工學,哪怕明代的工匠并不知道何為人體工學。除了“S”形的椅背中部,工匠們還為座椅增添了搭腦,能讓頸部得到一定的放松。還有的座椅采用了上藤下棕的軟屜結構,使得座椅透氣且具有彈性。此外,還有的設計將拐角處打磨為圓角,一方面能夠讓人感到圓潤柔和,另一方面還可以防止人們在碰撞到椅子時產生不必要的傷害。總的來說,我國框架椅在明代演變得更具人性化了[3]。
傳統裝飾文化雖然表現為圖案樣式,但其精神內核往往會包括當時、當地的文化信仰、社會傳統、手工技藝等多種元素。在我國傳統框架椅的設計中,通常具有天然裝飾、人工裝飾兩種類型。木頭自然的紋樣、色澤是天然裝飾,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而框架椅的輪廓、附加的圖案樣式等為人工裝飾。這兩種形式的裝飾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搭配在一起,當然,不同的搭配最終所展現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圖案是裝飾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形式,大多分為動物、植物、人文和吉祥紋樣4 類。舊時的工匠在造物時,都會在設計中加入能夠反映吉祥如意或良好寓意的圖案。比如,靈芝通常被用作人工裝飾,尤其是在祝壽的物品上,因為靈芝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意味著長壽與繁榮。現在看來,這樣的設計思維具有濃厚的中華文化氣息,如果深入了解我國裝飾文化的內在含義,可以發現豐富多彩的人工裝飾其實揭示了古人的價值觀[4]。
自19 世紀初葡萄牙人來到中國后,西歐國家的商人們紛紛到訪。西方資本主義的不斷涌入為我國帶來了大量的海外商品,這些制作精巧的洋貨進入人們的生活后,阻礙了中國傳統家具的進步。
鴉片戰爭后,西方的設計理論及思想、制造技術、建造材料等在中國沿海廣泛傳播并得到了迅猛發展,甚至在上海、廣州等地已經逐步取代了傳統的中國家具。比如廣州十三行內一排排歐式風格的建筑拔地而起,上海十里洋場內的西式家具供不應求。在那時外國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使用的西洋工具已成為潮流,且西式家具通常為機械化生產,因此成本低廉,使得傳統手工制造的家具更是難以與之競爭[5]。
傳統框架椅巧妙的榫卯結構,使得各部分不需要通過釘子或是膠水進行連接,因此每塊材料的使用都有節度。雖然榫卯材料精巧實用,但是由于其制作工藝復雜,十分耗費人力和時間,因此難以適應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工業革命后,隨著批量化生產觀念和相應的技術在我國沿海地區傳播開來,出現了解決傳統榫卯結構耗時、耗力問題的兩種方案。
(1)采用新的技術,利用現代化的加工生產機器來完成榫卯結構的制造,例如,使用切割和磨削設備來提高生產效率。因為機器生產具有準確性和精確性的特征,因此,在制造過程中可以減少錯誤的發生,從而節省時間和精力。
(2)在榫卯的形式上進行優化和更新,保留榫卯結構的本質,進行進一步的結構創新。例如,在榫和卯的接口上,大小、形狀等都可以實行通用化的標準,可以減少多余的、無功能意義的部件,將榫卯結構本身作為家具的一部分。簡化或標準化其結構還可以降低成本,縮短設計、生產的周期,甚至在此過程中還可以衍生出新的結構類型。
在過去,人們受限于封建思想和宗族觀念,而這些想法也反映在家具設計中,導致中式家具的形態幾乎沒有有機曲線,多為線性,這在清代的框架椅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從靠背到把手,大多數都是矩形的,只有這樣規整的形態才會被認為莊重,反之,三角形、梯形等造型是被完全擯棄的。
隨著西方文化的浸入,西式家具以其豐富的造型和自由的形式沖擊著人們的審美觀念,使曲線造型被逐步納入中式家具中。此外,在新式的框架椅中甚至還能夠看到洛可可式的風格,例如曲線形的凳腿、雕刻著花瓣或鑲嵌著珍珠的椅背等。新式框架椅將中國傳統家具的莊嚴肅穆與文藝復興后大膽、奔放的西方藝術形式相結合,創造出花式多樣的家具,改變了人們對中國傳統家具的刻板印象。因此,新穎漂亮的新式家具很快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提倡與追捧,風靡一時。
傳統的框架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后,還在人工裝飾方面創造出了精致的雕刻風格,與洛可可式家具的雕刻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常用的雕刻技術有圓雕、通雕、浮雕、高雕以及線刻等方法,層次分明,紋樣疏密適宜,虛實相襯。并且,雕塑出的物象具有很強的立體感,有的雕刻紋樣甚至完全占據了家具表面,即家具呈大面積雕花式。
除了運用雕刻裝飾的手法,工匠們還會選用不同質地的材料對框架椅進行裝飾。比如利用大理石、玉石、貝殼以及金屬等材料進行鑲嵌,以突出框架椅的華麗。隨著鑲嵌技術的革新,我們甚至可以在中式框架椅中感受到洛可可風格。
中國人強調秩序,傳統框架椅在更注重精神文化的體現,匠人們在舒適度方面的考量要少于西方。在形式上,框架椅的靠背是筆直的,坐面平坦而光滑。通常在這樣的椅子上,使用者只能呈正襟危坐的狀態,以達到傳統文化中所要求行為舉止。
隨著西方文化的浸入,人體工程學設計原理和人文功能主義設計美學等設計思想也傳入了中國。框架椅的設計開始重視舒適感。例如,座椅表面用彈性材料包裹,并且座椅表面略微成下凹曲面狀,甚至受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的影響,還出現了天鵝絨、皮革、毛毯等各種各樣的花哨軟包。這些椅子更迭了坐面與靠背垂直的角度,并采用類似軟包的設計手法減少坐時產生的壓強,讓人們可以更輕松自然地使用坐具。框架椅多樣化的趨勢反映了逐漸多元化的設計思想。
傳統的框架椅子在西風東移的背景下大膽地汲取了西方典雅、豪華的設計風格,其藝術形式由過去的簡樸、實用轉變為高雅、精致,使用了多種裝飾材料,并結合了西方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最終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新框架椅子”。西風東漸后的框架椅無論是在對傳統結構的繼承方面,還是在功能性的提升和革新方面,都為我國家具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