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晨 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教師
傳統現澆方式一直是我國建筑行業主選的建筑施工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建造方式噪音、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問題尤為突出。裝配式建筑是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但我國在裝配式建筑產業上存在著若干問題,如經驗欠缺、配套產業鏈缺失、專業工人缺乏等,且隨著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成本越來越高,與廠商利益產生了很大的沖突。如何從根本上改變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目前的困境,需要開展深入的研究。
裝配式混凝土是將生產出來的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送至施工場地,然后經過預制構件吊裝裝配的混凝土結構建筑,主要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建筑。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包括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預制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裝配整體式剪力墻結構是民用住房建筑中最常用的結構體系,其特點是建筑內部結構規整,沒有突出的柱子、房梁。裝配整體式框架結構主要用于體育館、倉庫等大型建筑。框架剪刀墻結構主要用于酒店、醫院等建筑,特點是空間大[1]。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可以解決建筑工人短缺、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是我國目前最為主流的建筑形式。
1.2.1 設計方面
裝配式建筑施工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標準化設計、管理高效、靈活運用方面,具備可持續發展和人性化特點。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在設計上的要求更為精細化,改變了以往的粗獷的建筑施工方式[2]。
1.2.2 施工方面
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預制構件是按照標準規定批量生產的,標準化和機械化程度高,不受勞動力、工作量和環境約束,節約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還能提高建筑工程質量,保障成本控制。
1.2.3 管理方面
與傳統施工方式相比,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在產品生產和施工上減少了勞動力數量和管理費用,且精細化的管理對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從成本造價層面分析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與傳統建筑的區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規劃設計上,預制裝配式住宅在小規模建設上成本要高于傳統方式,在管理方式、施工工藝和技術等層面都有可能增加費用成本。預制構件的尺寸和重量會影響到運輸成本,如果預制構件尺寸、重量過大,會給運輸上帶來較大困難,增加成本。
其次,在生產上,預制構件生產需要廠地、基礎設施、設備等,產品生產方式節約了材料、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精細化的生產方式又對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的水平直接影響到產品生產的效率和質量。另外預制構件的產品增值稅比較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構件成本。
再次,在運輸上,考慮到產品生產都會選擇距市中心較遠的地區,因此廠地和施工地距離是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另外還有運輸效率,主要包括產品裝卸、裝載以及道路運輸環境等。
最后,在施工安裝上,施工工藝、施工現場布置、機械設備的選擇以及相關人員的水平等因素直接關系到工程的成本[4]。
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目標成本的影響因素:(1)裝配式混凝土建筑人工費。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工人操作不熟練,影響了預制構件的標準化和大規模生產,影響目標成本。(2)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材料費用占比達到1/3,高材料費用很難被市場認可。(3)施工設備使用費用。這是有別于傳統建筑方式的新增費用,大型設備的使用費增加了施工成本。(4)從建造成本來講,裝配式建筑成本要大于傳統建筑成本,不過放眼其生命周期,又有著很好的環境和經濟效益。其建筑成本的影響因素包括物業管理費用、日常能耗、拆除配件費用、工期效益、國家政府補貼稅收政策以及環境效益等。
目前我國采用各種措施促進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發展,實現建筑業在經濟效益、政策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全方面發展。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發展初期,更多的企業關注當下階段是否可以實現成本效益[5]。
我國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起步較晚,設計公司缺少經驗,設計理念還是基于傳統方式,致使標準化程度較低,構件差別大、種類多,容易在生產、運輸等環節加大工作量,提高成本。另外,構件設計包含了建筑、裝修、機電等多專業知識,受限于設計人員的專業水平,往往會在各種需求中產生沖突,導致產品在選材和質量上出現問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
通過調查發現,目前我國構件生產的投資較高,企業個性化定制要求多,工廠無法滿足企業需求。預制構件需求低,生產達不到預期產量。另外,預制構件是根據當前需求定制的,無法再次使用,增加了很大的成本。
我國預制構件標準化低、規格尺寸繁多,只能采用散裝運輸,與國外儲存運輸一體化方式相比,增加了運輸成本。運輸工具落后、運輸方式效率低、工廠運輸的距離等因素也影響著成本控制。不規范的運輸方式會對構件造成一定損失,較高的損耗率會增加運輸成本和生產成本。
預制構件在施工時精細化要求比較高,但是目前建筑的施工方式無法滿足安裝精度,安裝尺寸有很大偏差。另外,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專業水平有限,管理人員管理水平較差,影響工程進度,增加了各種成本投入。
建筑工業化后各省市出臺了裝配式建筑的系列政策,促進了裝配式建筑市場的發展,但是相關法律薄弱,預制率和裝配率因不同的算法產生差異。因此,各地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實現裝配式建筑的正向引導[6]。
目前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市場占有額偏小,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進行政策扶持和激勵,尤其是各地區要因地制宜制定出扶持和激勵政策,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擴大市場規模。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精細化要求,需要各個環節主體的緊密結合,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資源共享。產業鏈的主體合作,有利于各方深層次的交流,提高各自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完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評價體系,及時制定不同項目的投資指標和造價指數,發布市場參考價格。計價體系的完善應該適應行業發展需求,計價管理人員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建筑、新材料、新工藝的計價方式。
雖然國家和各省市出臺了很多裝配式建筑技術文件和標準,但是行業內無法統一建筑設計標準方案,標準規范體系的完善已經迫在眉睫。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點決定了行業內要完善全產業鏈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建筑人員的理論和實踐能力。比較有效的方法是開展校企合作,快速培養人才,結合相關建筑課程和施工場地實踐,提高人員施工技術和施工的積極性。
裝配式混凝土住宅設計過程中需要和其他專業進行溝通,設計過程要做到一體化。此外,設計過程中需要承包單位和預制構件廠家緊密配合,考慮精細化的設計要求,熟悉預制構件的生產工序,重視施工安裝的關鍵工藝。最后要了解我國裝配式行業的發展現狀,開發出適合我國建筑業需求的預制構件。
裝配式建筑設計階段對成本影響較大,提高預制構件的標準化率就要實現標準化設計,節約模具費用,提高生產效率。因此要從以下方面入手:(1)重視創新,自主研發適合自身的預制構件,改善專業生產線,充分利用信息化和專業化手段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的構件生產。(2)企業間、工廠間可以聯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共享手段實現構件的專業化生產,節約生產成本。(3)重視培訓生產工人,推廣精益制造理念,提高工作效率。
運輸費用在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要考慮運輸距離、運輸環境、運輸線路、裝卸車先后順序和地點以及運輸寬度和高度等多因素,降低運輸成本,避免對工期造成影響。
預制構件施工安裝要合理安排工期,精細化施工管理,具體措施包括優化機械設備、優化施工工法。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需要統籌項目運營的全過程,目的是解決技術、生產脫節等問題,達到節約資源、完成高質量建筑的目標。
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項目實施可以解決傳統現澆施工的弊端,因此促進裝配式建筑發展需要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各個企業要積極學習并掌握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技術體系,并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才能更快的推動建筑工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