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瑞 浙江云藝裝飾有限公司工程師
古建筑蘊含著豐富的古典文化內涵,其設計風格展現了我國特定歷史環境下,不同區域獨特的人文特征與自然風貌。由于我國南北環境差別較大,古建筑在設計風格上也不盡相同,使我國形成了與眾不同、風格各異的古典建筑文化。
我國的古建筑大都采用木材進行設計建造,且設計思想與理念尤為獨特,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理應得到傳承與創新。因此,對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融合的相關內容進行研究,有利于推動古建筑文化的傳承,使設計師設計出既有古典建筑韻味,又有現代時尚氣息的新型建筑[1]。
現代建筑設計首先表現出較強的功能需求。現代建筑設計往往采用新型的建筑材料、結構技術,極大拓展了建筑物的使用空間,完善了智能化應用設備,能滿足現代人多樣化的生活起居。例如,我國現代城市中的高層建筑配備新風系統、電梯、消防箱以及安全通道等基礎設施,既能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又能保障居民生活安全。
除了功能需求的特點,現代建筑設計還具有設計理念先進、追求創新、注重經濟合理的特點。在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時,設計師通常會考慮環境、生態等因素,按照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與要求,進行現代建筑設計。
一般來說,現代建筑設計會融入一些時代流行元素,追求在空間結構以及外部形式上的創新,形成極富創新特色和個性化的設計風格。此外,現代建筑設計還十分注重經濟合理性,建筑設計師會不斷優化建筑設計方案,降低成本,提高建筑項目的綜合效益[2]。
木質構架是古建筑設計比較明顯的特點。古建筑一般是采用木材、磚石等傳統建筑材料,使木質架構成為了古建筑設計的代名詞。古建筑的木質架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包含了立墻、屋頂、立柱以及梁枋等多個元素。木質構架的承重力主要在于立柱以及梁枋,極大增強了整個古建筑的韌性,也充分印證了古建筑“墻倒屋不塌”的說法。
平面化是古建筑設計的另一個特征。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十分簡明,很多古建筑都是由四根木樁圍成的方形空間,以方形空間為單位,形成各種規模不同、大小不一的古庭院,然后再由庭院組成古建筑群。古建筑群一般以長方形平面為主,除此之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不同的平面形狀[3]。
古建筑在裝飾色彩上還具有明暗呼應、斑駁艷麗的特點,對于色彩的審美意趣高,文化底蘊深厚。古建筑的裝飾構件較多,古人往往會用美術、繪畫、雕刻等工藝對這些裝飾構件進行色彩與形態上的雕琢,增強古建筑的文化內涵。
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現代建筑設計逐漸成熟,能夠滿足現代人們生產、生活、學習等不同需求,其功能豐富、空間多樣。古建筑設計形式十分多樣,且大多數古建筑都承載著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代表著精妙的設計工藝。如果將這些思想與理念滲透于現代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可以極大提升現代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將古建筑設計與現代建筑設計進行融合,可以進一步弘揚與傳承古建筑文化,有助于建筑設計師設計出富有意境、能夠彰顯我國歷史文化特色的新型建筑,達到實用功能與藝術審美的和諧統一的效果[4]。
我國南北方在地理環境上差異較大,故而南方古建筑、北方古建筑風格各不相同,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北方的古建筑大都彰顯出居住者的崇高地位、尊貴身份,例如,北方的紫禁城屬于皇居建筑,一般由青磚和黃瓦建設而成,迎合了“黃色代表帝王”的獨特歷史文化,也充分展現了帝王尊貴無比的身份。北方的古建筑在設計時還十分注重位置、風水、朝向等,宮殿周圍的建筑與宮殿本身相比,在規模上有很大差距,這主要是為了襯托出宮殿的尊貴、威嚴與高大。但是,南方古建筑在設計時往往講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遵循天人合一的設計原則,力求使古建筑具有濃郁的自然風景氣息。隨著現代建筑設計的成熟,建筑設計師在設計思想也應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這樣,既可讓設計體現出現代美、時尚美、藝術美,又可展現出自然美、傳統美與哲思美。
建筑材料是建筑設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無論是古建筑設計,還是現代建筑設計,建筑材料的科學使用都將對建筑設計的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
古代建筑設計所用到的材料大都是木材、磚石,體現了古建筑設計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本質特征。現代建筑設計大都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這是由現代建筑文明的發展所決定的,雖然鋼筋混凝土為現代建筑設計的主材料,但是,在某些特殊區域的建設中,完全可將古建筑設計的木質材料運用其中[5]。
在運用木質材料進行建筑建筑設計時,應考慮到木材的特點以及所設計建筑的實際實況,科學地配置木材。木質材料的精妙使用可讓現代建筑的藝術造型更加獨特,也能營造出返璞歸真的建筑效果。例如,我國著名的建筑大師何鏡堂曾經提出“建筑美學”的概念,并以“建筑美學”理論為指導促成了2010 年世博會中中國館的藝術性建設。中國館的上部空間便是采用56根橫量木來營造一種仿古藝術造型,而底層的空間依然采用了現代設計材料進行現代化建筑風格設計。這種獨特的建筑設計不僅體現了中國古典與現代文化的協調發展,同時也實現了古建筑材料與現代建筑材料的融合。
21 世紀,我國現代建筑的數量不斷增多,這些現代建筑在設計時大多采用的是從西方引進的現代化建筑設計結構。在古建筑設計時,力求突出庭院建筑的特點,并在設計時講究建筑的對稱性,一般會以某些庭院建筑為中心線來進行建設,然而,現代建筑講究的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資源,注重設計的經濟適用性,使得古建筑設計結構逐漸被人所遺忘。
在現代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應借鑒古建筑木質設計結構的特點,不僅要追求設計外觀的極致美感,更要在內部結構設計上融入古典建筑設計結構特色,實現現代美與古典美的融合共生。
為了更好地借鑒古建筑木質設計結構,建筑設計師必須要對我國古建筑結構有更加充分的了解。首先,翼展屋頂造型是古建筑屋頂的顯著特點,即便是在如今,也有很多設計師進行仿古建造。其次,古建筑傳統庭院一般運用整期對稱式、自由多變式的建筑構造,對稱式與自由多變式的庭院布局都以木質構造為主,且在建筑組合上有自己的特點。最后,古建筑結構與裝飾部件、木裝修共同構成了文化底蘊深厚的經典古建筑。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可對展翼屋頂造型、對稱式建筑構造以及古建筑木裝修等進行借鑒,讓現代建筑設計也能“古”味十足。
建造現代仿古建筑是目前現代建筑設計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進行融合的重要舉措。所謂仿古建筑,就是利用現代建筑設計的技術與方法,以一些古建筑為模板進行建筑仿造,使仿造的建筑既具備現代建筑的功能特點,又具備古建筑的文化韻味。當然,現代仿古建筑的建設并非單純仿造,設計師應將古建筑中的傳統文化因素提取出來,然后運用現代裝飾工藝技術對其進行設計創新。
除了建造現代仿古建筑,還可以通過改造古建筑群的方式,實現現代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設計的融合[6]。改造古建筑群這種方法,大都運用于自然風景旅游景點的設計改造中。例如,為了吸引游客,現代建筑設計者立足于鳳凰古城的歷史文化和地質風貌,對鋼筋混凝土的吊腳樓進行全木質改造。現在,鳳凰古城已經建設了近千家木質結構的建筑,深受游客喜愛。這種建筑改造兼備古典與現代建筑設計理念,實現了現代設計思想與鳳凰古街規劃設計的融合,能讓游客在感受到古建筑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享受到現代化服務。
古建筑是我國千年文化的沉淀與積累,是古人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對其弘揚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現代建筑成為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建筑能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自由、便捷以及趣味的生活環境。但是發展現代建筑并非意味著要拋棄古建筑設計理念,在進行現代建筑設計時,應立足于兩種不同設計理念的特點,深挖古建筑與現代建筑設計的關系,通過各種策略,實現二者的相互融合與滲透,以推動現代建筑設計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