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奉珍 汶上縣誠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中級工程師
過程管理是在質量管理PDCA 循環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點在于檢查監督過程以及實施改進過程。成本控制是對建筑工程項目實施全過程產生的各種費用進行有效控制,進而達到節支創收的目的。為了突顯成本控制工作的實效性,諸多施工企業將過程管理模式與成本控制工作融合到一起,進而使成本控制形成了一套科學完善的閉環管理體系,這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過程管理主要是對企業經營與施工全過程進行有效管理,主要包括辦公過程、施工過程、決策過程以及設計過程、行政后勤管理過程等。在建筑工程項目成本控制工作中,過程管理緊緊圍繞過程的具體內容,通過管理方案策劃、方案實施、方案落實效果監測檢查以及持續改進的一系列方法,對成本支出全過程進行控制[1]。
與傳統成本控制方法的最大區別在于,過程管理起到了“標本兼治”的作用,通過監測與檢查,深入挖掘超支產生的根本原因,進而使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問題能夠得到有效解決。比如對施工階段實施過程管理,首先對施工過程中的材料成本、設備租賃成本、人工成本等控制項目,編制一個可行的執行方案,將控制成本的具體方法與實施過程中的可行性與執行力分析納入到方案當中,然后由企業決策層與管理層對方案內容進行評估,待方案通過后,進入實施階段。為了體現方案的實效性,施工企業需要指派專門的管理人員對施工現場的生產過程、施工過程進行全程監督與管理,在履行監督職責時,管理人員需通過客觀分析,及時查找出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與客觀原因,并及時采取優化施工設計圖紙、設計變更、人員優化配置的方式,達到節支的目的。由此可見,基于過程管理的建筑工程項目成本控制是一個反復循環的管理流程,這樣,能夠有效防止、杜絕浪費現象的發生,為經濟效益的提升創造一個先決條件。
過程策劃主要是結合建筑工程項目的招投標文件、施工設計圖紙、現場施工方案等材料,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綜合評估,查找出工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成本超支的部分,以及發生超支的具體原因,然后針對這些潛在的問題,制定細化的成本控制方案。在過程策劃階段,施工單位應當指派專業的評估師,查找出各種施工文件中可能涉及成本超支的項目,并根據實際工作經驗,準確判定出產生超支現象的主要原因,然后對建筑工程項目全過程產生的成本進行有效控制。
比如在施工開始之前,應查驗材料供應商的生產經營資質,對材料質量進行現場檢驗,調查材料的市場價格,然后遵循“貨比三家”的原則,確定最終的供應商。如果施工單位在采購材料時,忽略了材料質量檢驗關,那么在材料使用過程中,一些存在質量缺陷的材料就會被用于建筑施工當中,進而埋下重大的質量安全隱患,施工單位也將承擔巨大的經濟風險,成本控制也必將流于形式。另外,在施工過程中,如果施工人員成本意識淡薄,經常浪費材料,就會導致大量費用流失,給施工單位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在過程策劃階段,這些表象的或潛在的成本流失情況,都能在成本控制方案中得到切實體現,管理人員結合方案內容,可以有針對地把握每一個施工環節與管理細節,促進利潤最大化[2]。
過程實施是過程管理的關鍵步驟,也是成本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具體的操作步驟是:針對已經制定的成本控制方案內容,進行具體落實。以材料用量控制為例,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費用占預算費用的70%以上,而目前的建筑施工中,較為常用的大宗材料包括水泥、鋼筋、砂石等,要想對這些材料的使用成本進行有效控制,需要從材料采購價格方面入手[3]。尤其對當前的建筑材料市場來說,魚龍混雜,材料中間商為了牟取更多的利潤,常常哄抬材料價格。因此,為了嚴格控制材料使用成本,施工單位應當拓寬材料采購渠道,并事先指派專人對當地的材料市場進行調查走訪以掌握材料價格的第一手信息,然后選擇信譽度好、材料價格相對低廉的供應商,這樣才能夠從材料采購源頭有效遏制成本升高的現象。
此外,人員配備是否優化,是否人盡其才、人盡其用,直接關系到成本控制效果。因此,施工單位應當根據成本控制方案內容,確定每一個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員編制。比如在腳手架搭設階段,計劃投入施工人員的人數為10 人,但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配備人員時,將該崗位施工人員的數量配置為20 人,這樣一來,施工單位將多承擔10 人的人工費用,增加了施工成本。如果實施過程管理,對人工成本予以控制,那么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調整施工人員的數量,在保證滿足作業生產需要的前提下,盡量控制作業人員數量,以節省更多的人力資源成本。
監測與檢查是對成本控制方案的實施全過程進行統一監管,以增強方案的實效性。比如在方案執行過程中,需要對施工現場的人、機、料等要素進行統一監管。人的要素主要是指由施工人員、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現場施工隊伍。施工人員應當樹立責任意識與成本意識,杜絕材料浪費現象的發生。對于管理人員來說,應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有效監管,糾正施工人員的違規行為。對于技術人員來說,應對施工人員做好施工前的技術交底工作,以降低建筑工程的返修率,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
以高空施工作業為例,如果缺少現場監督檢查的環節,作業人員可能會嚴重違反操作規程,甚至在施工過程中,不系安全帶,不戴安全帽,如果發生高空墜落事故,不僅危及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施工單位也會承擔巨額的賠付款項,無形當中就增加了施工成本。因此,施工現場的管理人員應當明確崗位職責權限,對每一個分部工程以及分項工程進行全程監督與檢查,如果發現材料浪費現象、違規操作現象或者偷工減料的情況,應追究直接責任人以及上級主管領導的責任,根據企業內部獎懲機制對相關人員進行嚴肅處理[4]。
過程改進涉及機械設備性能改進、生產工藝改進、人員配置改進等多項內容,是施工單位實施成本控制的閉環階段。這一階段,既需要對檢查出的問題及時進行糾正,也需要相關責任人能夠及時做出反省,以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或者發生類似的事故。在過程改進階段,企業的管理人員與技術人員應當不斷對過程績效數據進行評價與分析,如果在數據比對過程中發現哪一項指標與建筑工程施工進程中的實際數據發生沖突,管理人員需要及時做出應急反應,查找出產生問題與不足的主要原因,并針對某一項指標進行持續改進。
比如技術人員在指導現場施工過程中,完全憑借以往的管理與施工經驗,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指導與管理,而將施工設計圖紙完全置之于腦后。以鋼筋綁扎施工為例,根據行業標準規定,建筑梁、柱的受力筋保護層搭接長度的允許偏差為±5 mm,而建筑墻、板受力筋保護層搭接長度的允許偏差為±3 mm,但是,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在聽從技術人員的現場指導后,鋼筋搭接長度的允許偏差遠遠超出了最大允許偏差[5]。在過程監督檢查階段,管理人員及時發現了該問題,并督促施工人員對已經綁扎的鋼筋進行返工,這一改進過程雖然增加了時間成本與人工成本,不過在后續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實際上也屬于成本節約的一種有效措施。
綜上所述,基于過程管理的建筑工程項目成本控制是當前施工企業控制施工成本的有效路徑。因此,管理人員在開展成本控制工作時,應當制定一套科學完善的成本控制方案,然后通過宣傳、培訓的方法,將方案內容滲透到施工管理全過程。與此同時,對每一道施工工序進行有效監管與檢查,使成本控制方法與措施得到持續改進,進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