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童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大學中級土木工程師
邊坡災害一直是公路工程中常見的問題,在20 世紀80 年代以前,我國的公路由于交通量小,公路建設等級低,公路工程中的高填深挖路基較少,邊坡防護沒有得到重視。隨著我國公路工程的不斷發展,邊坡的失穩破壞問題逐漸凸顯出來,致使交通中斷,給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威脅。
在公路工程中,邊坡垮塌病害是影響公路工程施工質量和施工進度的重要因素。在實際的公路施工中,由于邊坡的開挖改變了山體的地形條件和巖體構造,因此邊坡開挖后的防護治理需要受到高度重視。邊坡的主要破壞類型包括:滑坡、崩塌、風化剝落以及泥石流等。隨著公路工程的大量建設,工程中所面臨的地質條件越來越復雜,邊坡的高度也越來越高,由邊坡失穩引起的安全事故也越來越頻繁[1-2],因此對工程施工中邊坡綜合加固治理的研究很有必要。
目前邊坡加固防護的主要措施有:削坡減載、排水與截水、錨固、抗滑樁、抗滑擋土墻支擋、錨桿框架梁、植物框格護坡以及護面等。在邊坡治理工程中強調措施綜合治理的原則,以加強邊坡的穩定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邊坡治理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逐步走向完善[3]。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已經從被動的邊坡治理轉換為預防加固,在新時期下,邊坡的預防加固和綜合治理是公路工程實施中的重要內容。
首先,施工單位對邊坡開挖防護不夠重視,在公路施工管理中,對邊坡的開挖防護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實施方案,同時,施工過程中的技術水平較低,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優化施工,主要表現為施工人員的素質低、施工技術差、施工中存在違規操作等。
其次,設計人員和勘察人員對相應邊坡地質條件的掌握程度較差。由于設計周期短,其設計缺乏相應的地質數據支撐,導致防護措施設計不合理。
在當今的公路工程建設中,路塹邊坡的穩定性評價和治理加固技術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巖質高邊坡結構和巖土參數的確定存在較大的誤差,主要靠相應的地質鉆孔與工作人員的區域地質經驗來確定,無法用精確化的定量表示。雖然邊坡宏觀的失穩滑動穩定性分析可以通過參數計算,但是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較為復雜,現在難以綜合地評價邊坡變形破壞的機理和模式。因此,高邊坡穩定治理技術還有待通過實踐和新理論結合,進一步的提高[4]。
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有很多種,其內在因素主要有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巖土結構等,外在因素包括水的影響、人類活動、風化作用等。在南方山區的公路工程中,復雜的地質條件是造成邊坡失穩垮塌的主要內在因素,而邊坡的開挖以及水的作用也是公路邊坡施工中不可忽視的2個重要因素。
在公路邊坡施工中,自然斜坡開挖后,山體內原有的應力平衡被打破,坡體內的應力會進行調整以達到新的應力平衡。由于山體斜坡的開挖形成了坡體的臨空面,新開挖的臨空面則成為了山體內部應力調整的主要釋放口,開挖的臨空面附近應力調整最大,越遠離臨空面調整越小,臨空面巖體的應力調整會導致坡面巖體的變形。如果開挖的邊坡坡率設計合理,邊坡在變形過程中會逐漸達到應力平衡,但由于坡面的節理裂隙風化發育,會逐漸降低坡面巖體的構造膠結性和巖體參數,如果此時不進行加固防護,坡面巖體會逐漸崩塌破碎,導致邊坡失穩。如果邊坡在開挖過程中坡率設計不合理,巖體在發生應力調整過程中會由于巖體的變形過大,超過巖體的抗剪強度,導致邊坡失穩。在公路邊坡施工過程中,很多邊坡都是由于邊坡坡率選擇不當,才出現失穩現象[5]。
同時,在路塹邊坡的開挖區,邊坡的自然植被被破壞,加速了雨水對坡面的滲入作用。水對邊坡的影響主要是增加了巖體的飽和重度,降低了巖體的抗剪參數。眾所周知,邊坡失穩的主要作用機理是滑動體的下滑力大于滑面之間的抗滑力,而滑動體的下滑力主要靠自身重力提供,在雨水下滲的過程中滑動體的內部空隙被雨水充填,使滑體重力增加,導致滑動體的下滑力也隨之增加。另外,雨水入滲后,巖體內的軟弱結構面易發生崩解或軟化,尤其是土質邊坡,浸水后土體的強度參數急劇下降,從而導致邊坡內部的抗剪強度降低,當下滑力超過邊坡的抗剪強度時,便會發生邊坡滑塌。
因此,在制定邊坡開挖的治理決策時,首先,應根據邊坡的地質條件進行合理的邊坡坡率設計,降低邊坡坡度,增加其穩定性。其次,邊坡開挖后應及時進行坡面的綠化防護,減少坡面的裸露風化面積。最后,完善邊坡的截排水措施也是邊坡治理和加固的重要措施之一。
邊坡的綜合治理技術是集勘察、設計、施工以及監測為一體,采用動態法設計,信息法施工的綜合治理技術[6],其作用是改善邊坡內部力學平衡狀態,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在進行公路邊坡綜合治理方案設計時,需對公路邊坡設計有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規劃,需遵循以下原則:
(1)以邊坡工程地質條件為依據,充分利用一切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邊坡的整體穩定性,同時保證邊坡治理措施的經濟合理性。
(2)充分考慮加固治理的施工可行性,評估邊坡目前的安全性,以確保施工的順利進行。
(3)公路工程中,邊坡的施工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在邊坡的加固治理過程中應著重考慮治理措施的綠化環保性,盡量保證邊坡的綠化,保護自然生態。
(4)在公路工程的勘察過程中,遇到性質復雜的大型滑坡時,應盡量對其繞避。當繞避有困難時,應視滑坡規模、公路與滑坡的相互影響程度、防治與治理費用等條件,設計幾種方案進行比選。
(5)在邊坡治理前,應先做好邊坡的臨時排水設施,以減少降水對邊坡的浸濕危害。
對于邊坡治理的技術決策來講,要高度重視邊坡的監測工作。尤其是穿行于重丘地區的公路,高填深挖較多,大部分路段坡度較陡,巖體經過開挖后破碎松軟,遇到降雨天氣時邊坡容易失穩垮塌,因此邊坡的監測工作必須持續性的實施,一旦發生任何特殊情況,應及時上報,按照流程盡快完成預警、隔離工作。
邊坡的治理方式可分為兩種,一是預防式防護,二是補救性處理。前者適用于邊坡開挖后對邊坡坡面進行加固防護,或者對處于基本穩定狀態下的邊坡進行預防性支擋加固,后者適用于邊坡發生變形裂縫后的挽救性治理。
在邊坡的治理措施中應根據邊坡的規模、地質條件、變形破壞程度來確定具體的治理方式。對于地質條件簡單的低矮邊坡,可采用放緩邊坡來增加邊坡穩定性,要視坡面的易風化程度來確定防護類型。對于垮塌的低矮邊坡,也可采用清除垮塌體、完善截排水的措施來進行邊坡治理。對于需要進行支擋防護的邊坡,必須通過邊坡的穩定性驗算來計算支擋位置的下滑力,從而確定合理的加固和支擋方案。對于某些復雜邊坡需要同時采用幾種加固方式進行綜合治理,以仁沐新高速公路某邊坡垮塌為例,邊坡上部下滑段采用開挖卸載,對下部抗滑段坡體進行反壓加載,于坡腳設置抗滑擋土墻進行坡腳加固,同時坡頂坡面設置完善的截排水加固措施,坡面采用綠化防護以分散坡表徑流,減弱雨水下滲,從而增加邊坡的穩定性。
現代邊坡加固設計不僅要綜合應用處理技術,同時要從造價和施工難度方面進行綜合比對,選取經濟最優、施工方案科學、可持續的加固方案。
公路工程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失衡等問題不斷出現,促使了自然災害的發生。因此生態治理已經成為邊坡治理中的重要內容。綠色生態治理技術也是現在發展的主流,邊坡坡面綠化加固過程中要選擇根系發達的植物,通過濕法噴播、客土噴播或掛網植草等方式栽種于邊坡表面,植物發芽成活后其根系在土體中起著加筋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水土的保持能力,能夠有效抵抗雨水對邊坡坡面的侵蝕和浸潤。
在公路工程建設中,邊坡工程作為主體工程中的一部分,邊坡治理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公路工程的整體進度。邊坡綜合治理應以開挖邊坡的穩定判斷、風險評價為基礎,選擇合理的治理方案,使邊坡防護工程安全可靠、經濟合理。公路邊坡綜合治理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綜合設計、就地取材、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在技術上秉著精細勘察、對癥下藥、綜合治理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在現代的公路工程建設中實現最優的邊坡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