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豐 林慧穎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長春規劃展覽館有2萬多m2,位于長春市南關區,由于建筑外形形似一朵盛開著的花,因此有“城市之花”的美譽。展館設計理念選用長春市規劃遺產“流綠”文化,建筑作為地域文化的代表,設計師的愿景是建筑能以一朵綻放在綠色海洋中花的造型來實現對地域文化的表達。因而為了造型的表達,展館外墻使用斜交網絡異型鋼結構以及幕墻結構形式。每棟建筑外立面墻體采用香檳金折板來建造,從上往下逐漸由大變小的折板尺寸,從整體上塑造出了一朵花的形態。在玻璃幕墻的設計中,一部分玻璃條自下而上逐漸由玻璃轉變為鋁板,為了實現幕墻色差的完美過渡,在過渡區域采用鍍膜玻璃,從而更好地表達花瓣的體積感與差異性。通過對墻體的設計處理,營造出了獨特的空間形態。
2.1.1 建筑中的實體元素
建筑的實體元素是指構成建筑形態的概念性元素,比如:屋頂、地面、門洞、墻體、梁柱等元素,在空間中起著聯系、圍合以及分離的作用。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將這些元素概念化重新組合,構成建筑從而對空間進行標識。例如:旋律和音符是構成音樂的元素,將旋律和音符完美的結合使得整體樂章結構邏輯嚴密,那這首歌曲一定悅耳動人。如果建筑是歌曲,那么音符就是實體元素,旋律就是空間。同理,如果實體元素與空間結合得渾然一體,那么建筑這首“歌曲”就一定十分優美動人。由此看來,實體元素在建筑的構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表現建筑空間的唯一方式。2.1.2 實體元素的多元影響
實體元素的空間建構是多樣的,因此對空間的塑造和影響也是多樣的。這里所說的多元性是指空間中某個特定實體元素的多元性,也指該實體元素在特定空間中的不同表現形式,還有指的是特定的空間中實體元素的不同表達。就某種特定元素來說,實體元素在空間塑造中的作用往往不是單一存在的。比如墻在空間中既有分隔作用也有聯系的作用,樓梯既有著分隔上下層的功能,也是上下層空間聯系的紐帶。另一方面,特定的空間關系也可以用不同的實體元素來進行表達,從而達到空間特色的塑造。比如空間邊界的分隔既可以用墻體,也可以用窗戶,甚至是柱;連接空間可以使用樓梯,也可以使用墻體進行引導。
因此在空間的塑造中巧妙地運用實體元素的多元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必須認識且塑造它們在空間中的多元作用。
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提出地板、墻壁、天花是空間的三要素。水平方向上的元素由“地板”和“天花”構成,而豎直方向的元素則是由墻所構成的。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墻是通過與水平界面呈一定角度(一般為90°)、是最直接地將空間進行分割劃分的實體元素。
根據構成空間的墻壁的性質,它可以分為實體性、障礙性、方向性和多元性。
根據墻在空間塑造中所表現出來的屬性可以將其劃分為:實體性、阻隔性、方向性、多元性。
2.2.1 實體性
墻作為建筑中的實體要素,它是在空間中真實存在的,有著明顯的質量、能量和信息,對空間有著控制能力。
墻作為實體元素,它是一個分隔空間的物體。由于“質”的存在,它改變了空間的形態,定義了空間的演化。就像磁鐵有磁場一樣,墻也有自己的“磁場”。這種“磁場”是墻體在空間中所帶來的影響。它控制著某個區域的空間,它的邊緣就是人類可以感知的空間,最極端的距離。一堵墻可以包含的信息種類很多,包括形式、功能、空間信息、精神、文化、科技信息等諸多方面。塑造墻體的“質、量、信息”,可以讓墻體大于形式。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用堅硬的混凝土包圍整個空間,創造一個黑暗空間。陽光透過留在墻上的縱橫空隙,形成著名的“光之十字”。封閉墻壁上的教堂形式超越了墻壁本身的意義,展現了集中凝聚的宗教力量,形成了表達宗教信仰的實體性空間。
2.2.2 阻隔性
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墻的解釋是“墻,垣蔽也。”認為墻壁由泥土和石頭制成,旨在將內部和外部分開。這一解釋表達了墻的阻隔性。換句話說,墻壁是對空間的屏障和限制。
墻在空間中會自我隔離,阻擋視線,同時清晰地界定空間。墻體的阻隔性是基于墻體物理特性的空間屬性,是墻體在空間構建中的基本特征。家居橫墻、展廳展板、園林景觀墻……墻體被廣泛用于創造空間,因為墻體的阻隔性直接影響空間的布局、人的行為、視覺和心理。
2.2.3 方向性
墻的方向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水平方向的,另一個則是垂直方向的。水平方向就是所謂的導向功能,墻體顯示運動的路徑,可以明確運動的方向。它將人們從一個空間引導到另一個空間,誘發各種豐富的心理情緒。例如加拿大Teeple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由約克大學榮譽大廳和接待中心設計,水平延伸的墻壁不僅引導人流,也引導建筑物的水平方向。而當墻的高度遠遠大于長度時,它的方向性體現在豎直,指向天空。巴拉干的Meyer住宅塔樓高聳的墻體生動的表現了豎向空間。
2.2.4 多元性
多元性與其功能屬性類似,在特定的空間結構中,一堵墻往往不僅具有一種空間屬性,還具有多種空間特征和多種屬性。作為邊界的分隔墻可以同時具有方向性、連續性以及阻隔性,觀景墻具有連續性和方向性,通道墻具有阻隔性、連續性和方向性……墻體空間屬性的多重屬性賦予墻體空間結構、深度和趣味性,賦予墻體多種空間功能。
回顧人類建筑史,從墻壁誕生開始,其功能就是對線性空間的分割處理,通過巧妙的分割空間使人們的空間感或變得立體、或變得扭曲、或感到安全、或感知幸福。如此輾轉反復達到實用的目的。方形的空間承載著使用者的多邊形的愿望,這都與墻的使用密不可分。
一般而言,墻體賦予的空間概念是具有屏障和連續性的垂直界面,墻體的空間屬性是我們塑造建筑空間的基礎。 在建筑設計中,墻壁在分割和整合空間方面起著核心作用。 這具體表現為圍合、聯系和延伸。
2.3.2 圍合
圍合就是定義一個空間域,形成一個空間的整體,強調這個空間與其功能和性質的區別。用墻圍合空間本質上是分隔墻的特殊條件,與大多數其他隔斷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所展示的空間對象。分隔強調的是同質空間的異化而不是獨立空間的特征,而圍合則不同,強調封閉空間的獨立性。
圍合作用是墻的基本功能,從建筑出現開始,墻就以圍合作用將建筑空間與無限空間隔開。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內部空間被圍墻包圍,成為一個獨立的空間單元。墻的圍合對建筑空間以及其內部空間劃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3.3 聯系
墻的連續性使其與空間相連。一方面,連接功能使墻體與空間相融合,當墻體現出的是分離和包圍作用時,墻體的連接將不同的空間融合在一起。空間不再獨立存在,并且形成完整的建筑空間。另一方面,作為支撐,墻體通過控制空間的連接、獨立和孤立,建立空間的聯系。
2.3.4 延伸
墻的延伸和拓展既是對所包圍空間的強調,也是所屬空間與外界的交融,更是對建筑空間升華。比如安藤忠雄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便是將這種墻的延伸作用表現的得熠熠生輝。建筑設計師通過墻的延展,使用有限的物質材料勾勒出無限的精神意境。每一個建筑都具有獨一無二的靈魂,如果將建筑設計比作烹飪,那么墻延伸的使用就是對建筑靈魂的升華,科學的將建筑部分墻體外延,與外界環境交融搭配。這不僅僅是對建筑墻體的拉伸變換,更多的是將建筑的靈魂延伸出去并對其賦予詩意。
延伸作用讓肅冷的墻從此溫潤,伴隨著墻體在體量之外作概念上的無限延伸,將空間從室內延伸到室外、從中心導向邊緣,這種延伸作用所形成視覺上的線性空間感,也用來表現某段歷史的強調。比如柏林墻博物館,作為冷戰產物的柏林墻,即便已經拆除但看見這博物館殘存的柏林墻遺址,東德人那種面對柏林墻絕望的無力感仍會延伸至觀眾內心之中。這也是墻延伸作用的另一種體現。
墻作為建筑空間的重要構成元素,具有實體性、阻隔性、方向性以及多元性這幾種特征,在建筑空間建構中,具有分隔、圍合、聯系和延伸的作用。長春規劃展覽館的外觀墻體也是建筑與環境的融合搭配,墻體不是規則的線性,而是近似花瓣狀的造型,盛開在周圍的景觀樹之中,與“流綠都市”理念相吻合。因此認識理解墻的空間特質并在設計過程在運用它的屬性,會使設計迸發出獨特的空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