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臨沂市供熱和住房保障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
作為建筑結構中的一個部分,地下室結構設計十分關鍵,如果地下室承載能力不達標,整個建筑可能因為過大的應力導致結構穩定性降低,嚴重時將導致人民生命、財產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在地下室結構中,底板與墻體裂縫現象較為普遍,也是施工時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混凝土抗裂防滲技術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防止地下室底板與墻體出現大規模裂縫,但是一些技術缺陷仍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在開展地下室施工時,需要做好地下室防滲處理工作,有效地將地下水隔擋在墻體之外。地下室所處的環境十分特殊,特別是一些高層建筑以及超高層建筑的地下室,比一般的建筑地下室埋深要深很多,所面臨的不穩定環境因素也較多。因此地下室結構常常會因為裂縫問題出現滲水現象,在水分的長時間侵蝕下,建筑的地下結構強度會改變,對建筑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常見的地下室裂縫如下所述。
在完成地下室混凝土澆筑工序后,施工區域的混凝土處于塑性狀態,此時混凝土結構與外界環境存在著溫度差以及濕度差,外界環節相對較為干燥,所以混凝土表面的水分會快速蒸發流失,水分流失過快導致混凝土內部結構收縮加快,結構成型不穩定則會引起裂縫問題。如果施工時所處的環境溫度過高、濕度過低,此時由于塑性收縮而導致的裂縫問題較為普遍。除此之外,如果完成澆筑后的混凝土已經出現徹底硬化的現象,此時由于失水使得混凝土結構出現應力不均勻的情況,進而引發裂縫問題。出現這類收縮裂縫問題大多是因為混凝土配比不科學,水泥、砂、水這幾種材料的比例決定了裂縫的程度。與此同時,如果養護工作不合理,加之粗骨料配比無法滿足要求,使得干燥收縮程度增加,導致裂縫擴大。
化學收縮裂縫問題大多集中于配比水泥過程中,由于組成水泥的各種材料需要經過水化反應形成漿體,在發生反應時,由于處理不科學,使得混凝土出現了提前收縮現象,在澆筑時混凝土可能提前進入收縮環節,導致地下室混凝土內部結構存在著裂縫現象。這類問題的成因一般是空氣中的O2以及CO2與混凝土材料中的成分接觸面積過大,或者空氣成分中O2以及CO2濃度過大,導致反應的速率增加,使得混凝土出現收縮現象,而且這類收縮裂縫問題經常出現于底板結構,由于該部位結構表面系數較大,所以很容易在不穩定的環境下出現不可控的反應,最終形成不同程度的裂紋問題。相對而言,由于水泥組成成分與空氣和水發生反應而導致的裂紋問題,可以通過人為方式控制,不過也會因為人為操作不當而引起裂紋問題。
在拌制混凝土過程中,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實現,而這些化學反應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水分,反應時首先會消耗混凝土結構中存在的毛細水,如果結構中水分過少,混凝土的干燥進程就會加快,收縮增加使得結構受力改變,所以會在受力失衡的區域出現裂縫現象。一般而言,如果在配制混凝土過程中所設計的水灰比與所選材質要求不一致,則可能出現這類裂紋問題,也被稱為自收縮裂縫問題。實際上,混凝土從澆筑到終凝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拌合物中的一部分骨料可能出現會下沉現象,下沉過程中有時會與鋼筋接觸,在凝結后出現沿鋼筋表面的規則性裂紋,特別是在一些流動性相對較強的混凝土澆筑作業中,加之所設計的鋼筋剪力墻較密,更容易出現沉降收縮問題。
地下室結構的穩定對于建筑整體的穩定起到了關鍵作用,對于地下室裂紋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在應力作用和水體侵蝕下,地下室結構會發生不同程度變化,為建筑的安全埋下了隱患。混凝土抗裂防滲技術的應用能夠降低裂紋問題出現的概率,緩解地下室結構不穩定的問題,而重點要控制好各項抗裂防滲操作工藝。在混凝土結構中,起到強度作用的主要成分是水泥,研究表明水泥是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的主要因素,大多裂紋都是因為水泥配比不科學造成的。通過實驗所得數據分析可知,在拌制早期如果混凝土強度較高,那么完成拌合后,所獲得的混凝土抗裂性將會呈持續降低的趨勢,水泥的堿含量以及C3A、C4AF等含相對較低時,經過拌和后所得混凝土抗裂性則高于早期強度高的混凝土。所以在設計混凝土成分組成時,應該控制好水泥配比,盡力以后期強度高的成分為主,最好在拌和、澆筑前進行多次試驗,收集各項試驗數據,通過綜合分析確定主要的混凝土設計方案,并制定應急預案。
混凝土攪拌作業時,需要專人負責投放料,嚴格控制各類材料的投放量,減少投料比例失衡帶來的裂紋問題。在拌和工作之前、材料進場之后,需要多次測量砂石含水量,分析砂石質量對混凝土的影響,綜合多項指標將混凝土攪拌作業所需要的水量比重計算出來,為拌制工作提供精準的數據,在拌制時應該對混凝土坍落度進行綜合試驗。其次,開展混凝土攪拌工序時,應該確定拌制的具體時間,一般而言,延長拌制的時間最好控制在15min~20min,這樣可以減少拌合物不充分的現象,避免混凝土出現離析問題。
開展澆筑工作之前,施工人員需要做好清理工作,及時將施工澆筑模板以及鋼筋表面的異物掃除,一是要確保模板始終處于嚴密的連接狀態,避免模板縫隙處發生漏漿,二是防止模板與鋼筋表面異物混入到混凝土中導致澆筑質量降低。其次,綁扎作業時,禁止將鐵絲等捆綁物接觸到墻體,防止接觸處形成滲水通道,出現這類問題勢必要返工處理。在澆筑階段,最好以分區段連續澆筑的方法進行澆筑作業,始終確保接縫的連續性,防止混凝土密實度降低,最終引發微小裂縫現象出現。此外,開展底板澆筑作業時,最佳方式是泵送法,技術人員需要提前在現場安裝澆筑時所需的串筒、溜槽等,為后續建筑作業能夠連續、順暢進行打好基礎。
在混凝土澆筑作業完成后,混凝土會慢慢凝結,在凝結后需要對混凝土進行養護處理,這個環節的工作對裂縫問題的出現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養護不到位,裂縫問題發生的可能性將會增加。在養護時,應該確保養護作業的及時性,養護工作需要交給專業人員負責,由于底板混凝土的厚度超過其他結構,所以在養護時需要按照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方式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養護時,應該重點控制好混凝土內溫,一般而言,主要以噴灑水方式為主,降低混凝土內溫。如果混凝土內溫過低,選擇一些塑料膜鋪設在需要養護的混凝土表面,然后進行保溫保濕處理,則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應該收集各養護階段的數據,分析混凝土結構的缺陷,有助于養護人員在早期解決裂紋問題,防止輕微裂紋發展為嚴重裂紋。
為了使混凝土結構溫差合理穩定,在配制時最好以低水化熱水泥為主,適當地將用水量減少也可以起到這種控溫作用。可以使用粉煤灰代替水泥,在混料中加入緩凝劑,這樣能夠延緩混凝土凝結時間,使得水化熱熱量釋放節點延后。在進行分段、分層施工時,借助于斜面分層法能夠合理調控各層澆筑厚度,這對于釋放水化熱熱量起到了良好作用。混凝土入模操作處理時,需要控制好澆筑溫度,完成澆筑作業后及時養護。
在開展外墻混凝土保護層施工時,最好以雙向抗裂鋼筋網片為主,而且需要在兩側跨內設置一些抗裂鋼筋,將水平筋移動至豎向筋外側,選擇鋼筋時以較細鋼筋為主,在設計間距時盡量以小距離為主,綁扎抗裂鋼筋網片作業應該確保密度的合理性,防止澆筑作業時由于振動導致漏筋問題,降低地下室的防水性能。在澆筑之前,將水泥砂漿涂抹在模板底部,能夠有效降低外墻應力。此外,對于塑性收縮裂縫的處理,主要以補償性收縮混凝土方法為主,這樣可以降低用水量,使得凝結效果變得更好,進而提升墻體的抗裂性能。
總而言之,在建筑物地下室混凝土施工中,如果不能將抗裂防滲技術科學應用,則會導致地下室結構發生裂縫和漏水,導致建筑穩定性降低。因此十分有必要控制好混凝土抗裂防滲技術的應用,將技術控制措施貫穿于整個環節,減少裂紋問題,提升建筑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