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波
山東省沂水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臨沂 276400
牛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畜牧業健康發展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以組織器官的結核結節性肉芽腫和干酪樣、鈣化的壞死病灶為特征,奶牛最易感,水牛、黃牛、牦牛、鹿等多種動物也易感[1]。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93年宣布“全球結核病緊急狀態”,確定每年3月24日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該病列為必須報告的疫病。我國將本病列為二類動物疫病,二類人的疫病。WHO在《2020年全球結核病報告》中指出,2019年全球估算新發結核病患者996 萬例,新發患者數居前3位的是印度(264 萬例)、印度尼西亞(84.5 萬例)和中國(83.3 萬例)。我國5%~10%的人結核病是由牛結核分支桿菌引起的,所以WHO專家委員會指出:除非消滅牛結核病,否則人結核病是不會徹底得到控制的。
對人、畜有致病力的結核分枝桿菌主要有牛型、人型和禽型3 種類型,引起牛結核病的病原主要是牛型結核分枝桿菌;人型、禽型也可引起本病。結核分枝桿菌菌體長1.5~5 μm、寬0.2~0.5 μm,不同類型的結核分枝桿菌形態略有差異,人型結核分枝桿菌較直或微彎,細長,棍棒狀,多呈單獨或平行相聚排列,間有分枝狀排列;牛型結核分枝桿菌比人型稍短粗,著色不均勻;禽型結核分枝桿菌短而小,呈多形性[2]。
結核分枝桿菌無芽孢、鞭毛和莢膜,也無運動性;為嚴格的需氧菌,革蘭氏染色陽性,但不易著色;生長最適pH值為:牛型結核分枝桿菌5.9~6.9、人型結核分枝桿菌7.4~8.0、禽型結核分枝桿菌7.2;最適生長溫度37~38 ℃。
結核分枝桿菌的細胞壁中含有豐富的蠟質成分,對外界有很強的抵抗力,自然環境中生存能力較強,耐干燥、耐濕冷。在干燥的痰中能存活10個月,在土壤、糞便中可存活5~7 個月,在常水中可存活5 個月,在奶中可存活90 天。但對直射陽光和濕熱的抵抗力較差,直射陽光下數小時死亡,在60 ℃ 30 min、70 ℃ 10~15 min、100 ℃水中立即死亡。常規消毒劑如5%來蘇兒、3%~5%福爾馬林、70%酒精、10%漂白粉溶液等均對其有可靠的消殺作用。對常規抗菌藥物,如鏈霉素、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環絲氨酸等敏感,但對青霉素、磺胺類藥物及其他廣譜抗生素不敏感。
結核分枝桿菌可感染人及多種家畜、家禽,家畜中以牛,尤其是奶牛最易感,水牛易感性也很高,黃牛和牦牛次之。患病動物,尤其是開放性結核病動物,結核分枝桿菌廣泛存在于機體各個器官的病灶內,是主要的傳染源。牛結核分枝桿菌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由糞便、乳汁、尿、痰等,擴散,污染周圍環境和水源,流入土地,通過呼吸、吮乳等途徑被人和動物吸入而感染。農村散養牛以散發為主,規模化養牛以區域性發病多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說來,舍飼的牛因通風差,牛之間可相互接觸,因而更容易發病,且傳播速度更快。牛舍過度擁擠、陰暗潮濕、污穢不潔;役牛過度使役、奶牛過度擠乳;飼料營養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飼養條件不良等,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傳播。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0~45 天,有的可長達數月甚至數年。臨床呈慢性經過,病程長,癥狀多不明顯,主要表現為體表淋巴結尤其是頭部和胸部淋巴結腫大、營養不良、漸進性消瘦等,役牛勞動能力下降,奶牛泌乳能力降低。因發病部位不同,臨床上有多種類型,分別表現發病器官受損的相應臨床癥狀。奶牛感染結核病后主要表現肺結核、乳腺結核、淋巴結核、腸結核,偶爾出現生殖器結核、腦結核、全身結核。其中,肺結核最常見[3]。
肺結核是牛結核病最常見的臨床類型。發病初期病牛易疲勞,出現短促的干咳,以后逐漸加重并變成濕咳;清晨、飲水后咳嗽加重,呼吸增數,鼻孔流出淡黃色黏液或膿性鼻液;肺區聽診為啰音,胸膜結核時有摩擦音,叩診為濁音;進行性(病情仍在繼續發展)病例中,肩前淋巴結、頜下淋巴結、咽部及頸部淋巴結等多處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空氣流通受阻,食道或血管堵塞,有時,頭、頸部淋巴結腫大后可出現破潰和淋巴液外滲;病牛食欲減退,漸進性消瘦、貧血,產奶量下降。病牛在感染后期極度消瘦,出現急性呼吸窘迫。
牛的乳腺結核常發生在后方乳腺區。發病初期,乳腺腫大,之后在后方乳腺區出現許多小結節,觸摸無熱無痛,有硬塊;產奶量減少,嚴重者停止泌乳;乳汁稀薄如水,常混有渾濁的凝乳塊和絮狀物。
多見于犢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腹瀉交替發作;之后發展為頑固性下痢,便中帶血或混有膿汁,腥臭,快速脫水、消瘦。
發現牛群中有咳嗽、漸進性消瘦、體表淋巴結慢性腫脹、慢性乳腺炎、頑固性下痢等臨床表現時,應視為疑似病例,需結合流行病學特點等情況,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
采集病牛的病灶(如腫脹的淋巴結)、排泄物(如尿、糞)及分泌物(如痰、乳),直接涂片或集菌處理后涂片,熒光抗酸染色法染色后鏡檢。如發現存在被染成紅色的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抗酸染色呈藍色),即可確診為陽性。這種檢查結核分枝桿菌的方法敏感性較差,而且也很難將結核分枝桿菌同其他非典型結核分枝桿菌區別開來[4]。現代臨床診斷中較少應用。
應用Lowenstesin-Jensen培養基,或直接接種到瓊脂培養基上[5]。牛結核分枝桿菌一般在培養3~6周后出現生長物。根據其特征性的生長菌落和形態,可作出初步診斷,用PCR和分子分型技術可進行確診。因結核分枝桿菌生長慢,耗費時間長,加上各種條件限制,檢出率也較低,有20%左右的陽性病例檢測失敗[4],已很難滿足現代臨床診斷的需要,應用較少。
提純結核菌素皮內變態反應試驗(結核菌素試驗)是檢測牛結核病的標準方法,也是OIE推薦的國際貿易中指定的試驗方法。
可疑病牛頸中部剪毛,卡尺測量皮膚厚度,消毒,皮內接種牛結核菌素純化蛋白衍生物(PPD),72 h后測量注射部位的腫脹(遲發性過敏)程度。接種時,可單獨使用牛結核菌素,也可使用牛型結核菌素或禽型結核菌素進行比較試驗,以提示被檢疑似病牛是牛結核病還是非特異的遲發性超敏反應。具體方法如下。
疑似病牛保定好以后,在左側頸中部上1∕3處(3月齡內犢牛在肩胛部)剪毛,直徑10 cm左右;用游標卡尺連續測量術部皮褶厚度3 次,取平均值;術部碘酊消毒,75%酒精脫碘;用注射用水(或生理鹽水)將提純牛型結核菌素稀釋成每毫升含10 萬U,不論牛只大小,皮內注射0.1 mL。注射后72 h,觀察局部有無熱痛腫脹等炎性反應,并再次測量術部皮皺厚度平均值,計算皮厚差。
如局部有明顯的炎性反應,皮厚差等于或大于4 mm,則為陽性反應;如局部炎性反應較輕,皮厚差在2.1~3.9 mm之間,則為疑似反應;如局部無炎性反應,皮厚差在2 mm以下,則為陰性反應。只要有一定炎性腫脹,即使皮厚差在2 mm以下者,仍應判為疑似病例。
凡被判為疑似反應的牛只,應立刻在頸部另一側以同一批、同一劑量的提純牛型結核菌素進行重復注射,再經72 h觀察反應,如仍為疑似,則按陽性牛處置。
這種方法雖然操作過程簡單,但敏感性較差,常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反應,因此在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時不推薦使用此法[6]。
這是一種血液檢測試驗。該法通過測定全血培養系統中淋巴因子IFN-γ的釋放,以間接檢測牛結核病。IFN-γ測定法已被用于檢測牛、山羊等動物,可檢出早期感染病例,雖敏感性高,但因操作復雜、費用高,通常僅作為輔助試驗[7]。
這是一種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已被廣泛用于疑似結核病人的痰液等臨床病料的檢測和動物結核病的診斷。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疑似病牛,應當及時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報告。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在接到疫情報告并經確認后,按《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上報。
5.2.1 疑似疫情的處置
當發現疑似疫情時,畜主應立即對疑似病牛進行隔離飼養,并限制其移動。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在接到疫情報告后,應及時安排專人抵達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相應臨床癥狀檢查,同時采集病料樣品送實驗室檢查診斷,根據診斷結果采取相應措施。
5.2.2 確診疫情的處置
(1)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
把病牛所在的棟舍、戶或其他有關屠宰場(點)、經營單位劃定為疫點;把病牛所在的飼養場、自然村范圍區域劃定為疫區;與疫區相毗鄰的飼養場、自然村的范圍區域則要劃定為受威脅區。
(2)隔離、封鎖。
零星散發時,可采用圈養和固定草場放牧方式,對病牛的同群牛實施隔離。隔離所用的草場,要遠離交通要道、居民點或人畜密集的地區,場地周圍最好有自然屏障或人工柵欄。當一個自然村、飼養場結核病陽性率在3%以上或病牛10 頭以上時,應對疫區實施封鎖,禁止病牛和疑似病牛、易感動物及其產品調出;對易感動物實行圈養或指定地點隔離飼養,役牛限制在疫區內使役、耕作。
(3)撲殺及無害化處理。
對病牛全部進行撲殺;對病死和撲殺的病牛,按照《GB 16548—2006 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進行無害化處理。
5.2.3 緊急監測
疫區和受威脅區內的所有牛只,要進行緊急監測,緊急接種PPD進行皮內變態反應試驗。
5.2.4 消毒
使用5%~10%熱堿水、10%漂白粉、3%福爾馬林、3%苛性鈉、3%~5%來蘇兒等消毒液,對病牛和陽性牛污染的場所、用具、物品等進行嚴格消毒。
5.2.5 解除封鎖
當疫區內最后一頭病牛及陽性牛被撲殺并經無害化處理后,繼續監測45 天以上,未見新發病例;對被污染的場所、用具等進行徹底消毒,經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檢驗合格后,可解除封鎖。
各地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大對奶牛結核病的疫情監測力度,及時準確地掌握奶牛結核病病原分布及疫情動態,科學進行疫情風險評估,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疫情控制、凈化方案,分區域、分階段統籌推進防控工作。集中養殖地區,要選擇一定數量的奶牛養殖場(戶)、屠宰場、交易市場作為固定的監測點,持續性開展疫情監測。所有奶牛養殖場,都要按照“一病一案、一場一策”的總體要求,從本場實際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結核病控制凈化方案,并有計劃地組織實施;及時撲殺結核病陽性牛,著力開展奶牛結核病陰性群的培育工作[8]。
疫區飼養的健康牛群,使用牛型提純結核菌素對牛群檢疫時,檢出的陽性奶牛應立即隔離;結合臨床檢查情況,必要時進行細菌學檢查,發現開放性結核病奶牛時,應立即進行撲殺。患有結核病的奶牛產下的犢牛,只吃3~5 天的初乳,而后由檢疫無結核病的健康奶牛代哺;犢牛在生長過程中,分別在滿月齡、3~4月齡、6月齡各進行一次檢疫,陽性者一律淘汰,3 次檢疫均為陰性且無結核病的可疑臨床表現時,可混入假定健康牛群(污染牛群經結核變態反應為陰性的牛群)飼養。
假定健康牛群,第一年每隔3 個月檢疫一次,直至無陽性牛出現,如果在以后的1~1.5 年內連續進行3 次檢疫均為陰性,則可以轉為健康牛群。
引進的牛,必須進行產地檢疫,并隔離觀察1 個月以上,再進行1 次檢疫,確認健康后才能混群飼養。
各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在強化奶牛的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的基礎上,要逐步建立以實驗室檢測,動物衛生風險評估為依托的產地檢疫機制,不斷提升結核病的檢疫科學化水平;同時,要嚴格執行《跨省調運乳用、種用動物產地檢疫規程》,切實做好跨省調運奶牛的產地檢疫和流通監管工作。
6.3.1 隔離飼養
檢出的疑似病牛應嚴格隔離飼養。對檢出的疑似結核病牛,應在1 個月后再進行復檢,如仍為疑似,經25~30 天后可再進行第3次檢疫,再次被檢為疑似時,可視疑似牛的飼養價值等情況酌情處理。
6.3.2 有效消毒
輪換使用有效消毒劑,做好經常性的消毒工作,嚴防病原散播。糞便收集,集中進行生物熱處理等無公害處理[9]。
一旦發生疫情,要本著“早、快、嚴、小”的原則,立即按照相關的應急預案和防控技術規范及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