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瑩,周子文
(常州大學,江蘇 常州 213000)
在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城市化的公共空間發展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公共空間裝置藝術以及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推動了大運河文化帶現代化建設。中國城市建設正朝著科學和高品質方向奮力邁進[1]。面對新時代新要求,要遵循客觀規律,做到精細化的規劃管理建設,抓住文化創新重點,加強材料與工藝的應用,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于提升運河沿線城市影響力意義重大,賦予城市發展新的內涵。
常州作為吳文化發祥地,文化遺產豐富,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內涵,是歷史變遷的見證。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全長45.8 公里,其中世界遺產段23.4 公里,沿岸地區分布有各類水利建設工程管理遺產、聚落遺產、物質精神文化遺產共計5 類163 項。其中以青果巷的街道文化最為著名,傳統聚落宅院以唐氏八宅為代表,佛教文化以天寧寺為代表,工業遺產文化以運河五號為代表等,這些都是大運河常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水態、文態、生態、形態、業態”五位一體,統籌考慮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城市建設、旅游開發等各項工作,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常州段建設。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一部分,從各個方面展示出了不同姿態,常州段運河申遺的成功,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視其規劃與發展。在通變創新的時代,堅持綠色創新、可持續發展,注重城市健康發展、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
公共空間裝置藝術是一門開放的藝術,它存在于人們生活的點滴中。它是人們生活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創造出使觀眾身臨其境、有參與感的多層次空間“環境”的藝術。它通過多元化的創作手段,來表達特定主題,通過材料、顏色、燈光等來引起人們的共鳴,達成與人們無形的交流。簡單來說,公共藝術即為在公共環境中為人們提供美感和創造性的功能性存在。
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城市生活質量的提高,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越來越越快,人們更加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層面的發展,大運河文化帶有豐富的文化、歷史、人文資源。也正是因為當代生活發展得越來越快,人們更需要一個放松自我的空間,由此便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公共空間,供人們娛樂休閑,而公共裝置藝術作品在公共環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使公共空間各個領域連接更加協調,既彰顯了公共空間的獨特性,又提高了公眾的參與性。因此,公共環境中公共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構筑物,是城市與人文的展現。材料的魅力在于不僅是媒材和承載物、固著物[2],更重要的是材料自身的使用可能性和創造性,并對它的物理性質進行審美開發。
2.1.1 金屬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
金屬因擁有良好的延展性、耐熱性而常常被用作公共裝置品的原材料,有因它具有獨特的光澤,因而很受大眾喜歡,也給了用它本身創作的更大的可能性,而不同種類的金屬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2.1.2 玻璃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
玻璃,因其具有良好的透視透光性,擁有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及裝飾性,可塑性強,且可以有效吸收太陽輻射熱,吸收較多可見光,使透過的光線柔和。同時,彩色的玻璃磚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用白光與分色處理的玻璃金屬涂層向大眾呈現出一幅幅五彩斑斕的光繪作品,也可以將鏡像之美通過設計展現得淋漓盡致,還能使裝置外形更為美觀。
2.1.3 石材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
石材在公共設計中是很常見的硬景元素,因其形態各異,可想性高,通常的設計手法是讓它以景觀置石的形式出現。隨著現代切割技術的提高,再加上在現代工藝的處理下,設計師應用到的堅硬的石材也展現出了各種各樣的形態??刹捎眯螒B相疊的手法、疊影手法,別具一格。
而石材種類繁多,不同的石材也有不同的表現效果。像雪浪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泰山石、房山石、千層石、龜紋石等等,都是很常見的置石。在公共藝術裝置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1.4 纖維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
纖維材料所展現出特有的性能使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在創作者對纖維材料、技法、設計與表現方式的各種努力探索下,與公共空間相結合,傳統織造工藝在肌理與組織結構方面有了新舞臺[3]。
棉線,也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物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東西都離不開這種材料。這種材料因其柔軟可創造、顏色種類多而常常被應用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服裝設計師手中,它可以變成時尚的服飾,在繡娘手中,它可以變成繪出栩栩如生的畫,它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固定東西的工具。當然,在裝置藝術中,它還有更多可能,經過裝置大師的創造與改變,它也使各種裝置展現出不一樣的特色。
除了裝置作品本身的材料外,工藝對裝置作品的形成也至關重要。如若裝置產品的制作工藝不過關,再好的材料,于作品本身而言,也是無用。
每個材料都有屬于自己的加工方法,不同的工藝所展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如金屬,堆砌可成墻面,彎曲可成座椅,打磨成鏡面,又是另一番風味;又如玻璃,有色無色便是最簡單的風格區別,可做磨砂,凸顯朦朧美,可背面涂漆,凸顯鏡面美,又可成磚,堆砌不一樣的世界。很多讓人驚嘆的作品,也許并不是因為作品本身材料的特殊,而是因為作品制作工藝的特別。好的工藝亦可以變廢為寶,讓往往被人忽視的材料,展現出自己獨特的美。所以,當好的材料碰上好的工藝,那便是好馬配好鞍,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了。
不管是材料還是工藝,對裝置藝術的影響都至關重要。好的裝置作品既離不開好的材料,也離不開好的工藝。它需要材料與工藝的相互配合,材料是基礎,工藝是保障,只有兩者相輔相成,加上對實際情況的考量,因地制宜,得到大眾的認可,滿足大眾的需求,成就的才是真正的好的裝置作品。深度挖掘大運河文化帶文化內涵,更要嚴謹對待自己的設計,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沿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注重設計作品的材料與工藝,設計出更多符合大眾審美又不乏實用性的好的作品,從而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4]。
大運河常州段是江蘇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唯一一段典型的連接江通湖的河段,是貫穿江南運河南方城區的河流。
沿著運河合理規劃創意產業布局,“運河五號”、民元里1 號、南港碼頭、中華紡織博覽園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創意發展,以促進中小型企業主導品牌創意企業的集群發展。支持企業利用運河工業遺存打造眾創空間,順應“互聯網+”“文化+”新趨勢,通過公共空間裝置藝術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新型材料以及原有材料的設計創造推進,為古運河畔老街區帶來蓬勃發展。
建設好運河歷史文化長廊,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現代傳媒技術,建設公共空間的生態長廊,建設常州沿線旅行長廊,講述常州運河故事、傳播大運河文化帶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
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全力推進世界文化遺產與現代城市公共空間藝術的有機融合,創造良好的生態效應、獨特的文化魅力、豐富多彩的空間環境。運用不同工藝與材料,設計出多層次寬領域的公共藝術裝置,建設創造全民參與的公共裝置藝術,在大運河文化帶公共空間建設新時代運河,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大運河遺產的全民共享與永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