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璘 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梅盼雪 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在讀
人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出于心理需求而產生的行動被定義為行為,行為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心理活動及機體行為關系和規律的科學。美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的公式B=f(P,E),說明人的行為是人格與其當時所處環境的函數,即人的行為是個體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理論,這個層次最初有五個階段,分別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
隨著研究的深入,馬斯洛五階需求理論已經發展成八階,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以及尊重需求、認知需求、審美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超越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以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根據人內在對于自我滿足和自我實現的本能,通過意識支配行為,達到目的[1]。
人的行為主要分為必要行為、自主行為、社會行為。必要行為不會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機體對于生理的需求,例如進食,睡眠休息等。自主行為則是機體根據心理需求自主選擇的結果,例如運動。社會行為則是社交性的行為運動,既受環境影響,也會受到其他機體的影響,例如聚會休閑。
行為心理學對辦公空間的影響,主要來源于人在環境作用下產生的感知與認知。感知主要是感覺、視覺、聽覺以及嗅覺、觸覺。認知是人進入到空間后,對空間內的構成元素產生的認知,可以以此來劃分和判斷空間。
視覺是刺激視覺器官產生的主觀映像,是識別和定向的主要手段,也是獲取空間環境信息的主要途徑。視覺效果最為直觀,在人進入到新的環境后,首先接受的就是環境內的視覺沖擊,視覺感知會直接將空間的大小、色彩、形態集中處理后反映給大腦,從而會產生對空間的第一認知,這第一認知也會對接下來的空間感受產生影響。
聽覺是大腦對環境聲音的反應,聽覺對心理產生的反應就是環境的氛圍寫實。比如嘈雜的環境聲音直接形成的氛圍環境可以是繁忙的市場,相對安靜的環境聲音,直接形成的氛圍環境可以是夜里寂靜的馬路或放假的校園。因此,聽覺的認知氛圍分為環境聲音和干擾聲音兩種[2]。
嗅覺是基于視覺與聽覺的基礎上,對環境描述的補充。環境氣味通過對嗅覺器官產生刺激,使大腦直接產生對環境的判斷,因為嗅覺是直接將刺激信號傳達給大腦,而非像視覺與聽覺需要大腦皮層的二次傳輸,所以嗅覺相較于視覺與聽覺,對空間環境判斷的更加準確。
皮膚觸覺感受器接觸機械刺激產生的感覺,稱為觸覺。在建筑空間中,觸覺最重要的反饋,是對空間內物體表面材質的感受,它以冷暖、干濕、軟硬以及疼癢等觸覺感覺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向情和理深入。
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通過直觀的視覺、聽覺和嗅覺等其他感受器官接受的信號,進行深度加工,對事物和環境產生神經沖動,且感覺主要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在心理物理學中,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間的關系就是用感受性大小來說明的[3]。
空間認知是在對知覺進行處理后,對環境產生的分析,空間的構建要素主要是點、線、面,通過對這3要素在空間作用中的總結,可以對空間進行快速劃分。
在一定場景內,作為感受和識別的主體,人通過感覺與認知,能夠在主觀經驗的基礎上分析空間功能,從而滿足自身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表現在對光源舒適度和聲音環境舒適度的選擇,心理需求包含對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以及社交行為的需要[4]。
趨光是人們的一種本能,光源的作用不僅能給人帶來安全感,而且燈光照度的變化,可以更好地形成辦公空間的氛圍。辦公空間光源的主要來源是自然光,自然光源在滿足采光的基礎上,還有輻射熱的功能,因此,自然光線的生理感受性功能要高于人工照明。在自然光線不能夠滿足辦公空間設計標準時,會以人工照明進行輔助照明,輔助照明有以個人為單位的點式照明,也有吊頂棚面布置的面式照明,點式照明比較有針對性,且兼顧節能的特點,在提高工作氛圍的同時,會使人更有安全感[5]。
人們對于辦公空間的審美需求不僅僅滿足于功能性,設計師還要注重色彩設計對于視覺的影響,在辦公空間設計中,合理運用色彩設計也可以解決空間需求的問題。普通的辦公空間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淺色天花板和墻面,淺色的設計雖然簡單,不會出錯,有安定心理的功能,但對于不同性質的企業,企業文化和客戶群體是千差萬別。在國家的制度扶持下,越來越的眾辦公空間出現在大眾視野,眾創空間的設計不再是大眾化的白色墻面和天花板,具有更加豐富的色彩。科學的色彩設計具有心理和生理的調節功能,滿足了人群的審美和舒適度要求,同時也會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6]。
行為心理學的觸覺感知,體現在對空間內物體表面材質的感受,而材料也是辦公空間界面的基礎,材料在辦公空間氛圍營造中,具體體現在材料質感、肌理、色彩、強度等方面。
材料的質感是最直接的觸覺感受,柔軟的材料,比如布料,會在心理上讓人產生放松的心態,反之,冰冷堅硬的材料質感,比如瓷磚、鋼結構,就會使人的心理產生抗拒作用。材料的肌理頁對人們的心理情緒起著微妙的作用,它是空間環境美觀的主要因素,并兼具了重要的實用功能。在辦公空間的設計過程中,材料的選用更應該符合使用人群及使用場所環境,這樣才能在更大限度上,滿足集體的心理需求。
空間是虛體與實體的結合,古代就有“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理論。空間認知是人對空間要素的分析和總結,基于點、線、面元素,凱文·林奇對心理認知地圖的構成深入分析后,論證得出了空間5種基本要素:線、邊界、區域、地表和節點,在實際的空間構成中,這5種要素會互相作用。空間認知具體的行為心理表現是安全性、私密性以及行動流線,室內辦公空間中,在私密性和安全性的心理作用下,人們一般會選擇靠在一側或者角落的辦公工位。空間形態由邊界圍合而成,中國古代四合院建筑的方形形態,就是對莊重、沉穩環境心理的表達。
根據馬斯洛的8階需求理論,結合辦公空間使用人群對物理環境及心理環境的要求,可以總結出以下設計原則。
辦公空間的認知需要通過引導使用人群來實現,這樣能夠使使用者更有效的的在辦公空間中完成行為活動。引導性原則可以通過功能分區、功能流線的設計,材料、符號圖形、色彩以及文字等的變化手段來實現。在引導性與使用者自身自主認知相結合的情況下,既滿足了使用者本身的生理需求,又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7]。
根據辦公空間使用人群自身條件的不同,比如性別條件、年齡條件、審美水平條件,對空間的需求也存在差異。因此,辦公空間的設計需要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包容是使用人群之間的包容,也是空間與使用者二者之間的相互包容,可以通過對物理環境與視覺環境的設計來實現包容性原則。
辦公空間的設計在基于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物理環境和視覺環境的條件下,還應當根據企業在行業和企業文化的差異進行設計,行業的不同會直接影響物理環境和視覺環境的設計[8]。
行為心理學在色彩、流線、形態等方面主導辦公空間的設計,而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辦公空間設計也在順導主體行為,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近年來,關于行為心理學的建筑設計理論越來越多,可以看出這種理論已經成為空間設計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在辦公空間的設計中,不僅要滿足使用功能的需要,更要滿足使用主體的實際心理需求。基于行為心理學的辦公空間設計對人本價值的體現也會更加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