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雪
(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 現代物業管理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17)
一個國家或地區老齡化人口越來越多,表明此國家或地區步入老齡期。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可知: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2.48億;到2030年將超過3億,將遠超日本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增至4.8億,占到全球老年人口的1/4,社會老齡化程度加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各地區“主動應對人口老齡化,創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動老齡事業及產業的前行”。我國目前智慧社區養老領域存在著規模小、管理粗放、服務混亂等問題,如何構建靈活高效的智慧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尤為迫切。
數據顯示,經濟發展帶來的營養改良、公共衛生與教育能力提升、生活模式的改變等,使人們的衰老進程變慢,特別是老年人的心理年紀變得越來越年輕。其中,60~79歲之間的老年男性在健康上有了較大提高,生理年齡平均年輕了4歲。這預示著,現在的老年人正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的老人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活動。
以身體狀況作為劃分標準,老年群體主要有自理長者、半自理長者、失能失智長者和臨終長者。由于缺乏深入挖掘養老服務需求及未對養老需求進行細分,造成部分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滿足,而另一些服務則因使用率低造成資源空閑甚至浪費情況。
當下,“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模式都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在中國,受制于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以“家庭養老”為代表的居家型養老方式,還是現如今絕大多數家庭的首要選擇。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受時間、空間、計劃生育等因素的影響,以及老一輩們在觀念上不接受養老院、空巢老人無人照看、獨生子女養老負擔重等現狀使“家庭養老難”這一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單一、孤立的養老模式無法有效改善現有的養老現狀。
我國現有的養老機構在區域、服務結構上發展不平衡,優質資源、規模均集中在發達城市,社會養老無法覆蓋到廣大農村老年人、貧困人口及社會流動人口。人口老齡化加劇、家庭規模縮小、代際隔閡增大等問題也使得家庭養老帶給年輕人巨大的壓力。目前,有近50%的老年人正過著“空巢”的生活,其中將近80%則選擇了養老院養老。
隨著國家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社區養老服務需求顯著增多。如何有效滿足社區居家老人的服務需求,處理好老人“想在家養老”,并且使老人“在家能夠養好老”這個問題受到社會普遍關注。因此,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將傳統家庭養老發展為以社區為依托的新型居家養老,為探索養老新模式提供了契機。
現今老年群體在身心上都趨于年輕,可享受更長時間、更高品質的老年生活。他們認為,身體的老化并不代表對社會無用,當代的老年生活,應該是健康老年、正向老年、積極老年,應該 “老有所為”或“大有作為”。
因此,社區養老服務應增加體育健身設施、加大文娛、讀書等活動的開展力度。一方面,老年人的經驗、毅力、見識,都是他們的價值所在;另一方面,現如今許多老人的傳統手藝都面臨失傳。因此,社區在提供養老服務的同時更應該把老年人才當作寶貴資源,因勢利導把有才藝、有愿望的老年人組織起來,讓他們發揮自身的晚年價值,為他們搭建起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展示陽光心態的平臺,盡顯老年人的夕陽風采,實現“價值養老”。
社區應圍繞以老年人需求為中心,搭建起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并為社區老人建立健康檔案。通過社區服務提供者與服務對象,逐步形成覆蓋老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大數據信息庫,從而打破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供給、需求不能有效對接的問題。
借助大數據,充分整合現有的健康、養老信息等數據,通過養老服務平臺,對老年人的各項身體指標和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建立統一規范、完善的數字化健康檔案。健康檔案提供的老年人身體健康數據,可以為老年人預防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提供有效幫助,為社區服務提供精準指導。另外,智慧平臺可以對接公共行政服務,全面構建社區養老服務數字化生態圈。
“互聯網+”時代不僅打開老年生活的新局面,也使他們的養老概念產生巨大的改變。社區可依靠大數據使養老模式依托線上數據和線下服務,朝著智能化、個性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線上通過智慧平臺監測老年人的需求,從而可以及時、定時、自發地對老年人的需求進行有效對接,使老人在有服務要求時可以“找到人、找對人”。隨著有關信息和數據的逐步增長,借助數據分析可以使養老服務提高管理效率、節省人力資源、減少居家養老資金投入,又可借助其規模效應來節約政府與社會養老服務的支出。線下可以通過老人穿戴健康手環、腕表等智能化監護設備,全方位監測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娛樂等各方面的需求。通過智慧平臺的數據,當老人在家或外出發生意外時,家庭成員和社區機構可以立刻得到通知。還有自動化“藥劑師”可以盡心盡責地提醒老人準時吃藥,智能陪護機器人等智慧設備的投入,使老人在家更安全,子女更放心。老人通過語音或APP的指令就可以在家享受緊急救助、健康管理、提醒服務、家政服務、維修服務、就醫服務等。
智慧社區的養老模式應是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將全社會的相關資源整合,共同為老人提供整合服務。社區里有很多閑睱在家的居民,有才藝卻苦于無處施展。比如提供煮飯燒菜、打掃衛生、護理、維修等方面的技能服務。一方面,這些居民的閑暇時間都相對碎片且服務時段不固定。因此,可以借助智慧服務平臺將社區中的閑散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再進行合理的規劃、再分配,使社區資源實現靈活“共享”;另一方面,加強社區與企業及社會組織的合作來深化養老資源共享。鼓勵房地產企業、大型綜合性醫院、IT企業、美容美發機構、非營利性社區服務組織等提供技術支持、公益服務等。比如,醫院可以定期為社區老人提供專項檢查、營養知識等服務;美發機構定期到社區為老人們提供剪發服務;自愿者可以為老人們提供心理疏導等。
堅持共享與協作并行, 政府能夠在智慧社區建設過程中有效減輕負擔,獲得強大助力,打開發展思路;企業和社會組織也能夠借助政府平臺,為“互聯網+”時代的自身轉型發展尋找新機會、開拓新市場。在今后智慧社區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因地、因時制宜,逐步探索社區養老新模式,更好地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