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鄭東美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保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基于此,共享理念與共享經濟逐漸成為當下社會發展創新模式的重要推動力。全域旅游背景下,消費者對鄉村旅游品質化提升有了更高要求,更享受體驗式鄉村旅游,對鄉村旅游目的地的選擇變得分散、多元,鄉村農耕文化中特有的淳樸溫情,自然景色中獨有的靜謐休閑,都成為游客選擇鄉村作為旅游目的地的原因。
農家樂旅游的雛形來自最早的鄉村旅游形式,起源于歐美等國,借助所在區域特有的鄉村景觀、民風民俗等具有鮮明鄉土烙印的資源,以“食+賞”形式簡單提供給游客休閑空地;民宿多出現于日、英、法等地,最開始是以B&B(bed and breakfast)方式經營的家庭式招待,居民可利用自用住宅空間,結合當地人文及景觀,以“宿+食+賞”形式為外出旅行者提供個性化基礎配套的住宿場所;共享農莊則以一種可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的方式出現,對鄉村閑置房進行個性化改造,不改變農民所有權而僅讓渡農莊經營權,以“農莊+產業+營銷”方式優化鄉村資源,帶動鄉村發展,提升鄉村形象。
農家樂是旅游區域當地居民利用成本較低的農產品進行加工,以滿足客人需求的一種休閑旅游形式。國內鄉村旅游始于20世紀80年代,在該時期我國的鄉村旅游開發中,農家樂是國內游客參與率、重游率最高的一種農家風情旅游形式。可見,農家樂是傳統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新興旅游項目。
隨著農家樂旅游逐步發展,鄉村地區的旅游模式、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等有所提升,農家樂的繁衍是鄉村地區旅游經濟發展成功踏出的第一步。部分農家樂旅游發展的成熟區域,依托本地的特殊農業資源,創造特屬當地的農家樂品牌,如蘇州西山島明月古村的“明月一灣”農家樂、三山島的“福明山莊”等,均憑借其在太湖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當地的湖產品,打造獨樹一幟的農家樂本土品牌。
農家樂旅游的發展開拓了鄉村地區居民發展的新思路,既為生產消費帶來新途徑,又為農業市場化提供新契機,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新興的發展平臺,成為城市與鄉村互動的首塊踏板。總體來說,農家樂的鄉村旅游形式目前發展尚不成熟,缺乏完善的監管和規范,管理相對落后,亟待加強,以促進市場穩定、有序、持續發展。
民宿是利用當地閑置房屋資源,在提供住宿的基礎上滿足游客對當地資源、文化、生產及生活方式探究心理的小型住宿設施。風格鮮明的鄉土民宿為城市游客提供便捷的生活配套設施。在文化方面,民宿塑造特色鮮明、個性明確的鄉村形象;在建設方面,民宿提升鄉村發展的綜合質量。
形式多樣的民宿逐漸成為游客鄉村生活的載體,其特有的藝術、情懷、個性,均區別于農家樂及鄉村住宿酒店,以嶄新形象在我國鄉村旅游中落地并繁衍,并憑借其獨特的設計風格與經營理念改寫鄉村旅游形態。民宿為鄉村文化帶來個性化發展,作為不同于傳統酒店的新穎住宿方式,成為游客新的出行及住宿選擇。目前,很多網絡平臺采用信譽評價機制,進行民宿與游客之間的空間共享以及游客與游客之間的信息共享。
共享農莊因地制宜、共享要素,積極引導農民就業,是將農村集體土地進行再利用以盤活農村資源的發展形式。它是將“共享”理念與實際農場進行融合,不同于農家樂與民宿,是現階段發展較為成熟的鄉村旅游合作發展體系。自其提出,共享農莊在國內的熱度持續升溫,其孕育空間正逐漸變大。
在“互聯網+農業”背景下,共享農莊對社會優質資源進行分配,并確保管理的有效性。農村閑置資源的共享是共享農莊打造共享經濟業態的第一步,共享農莊通過打造特有的“農莊共享交易平臺”,將鄉村閑置資源與消費者需求進行對接,盤活土地、產物、房屋、空間、產品等資源,提高居民收入,推動鄉村現代化發展建設。
共享農莊可實現多方共贏。農民通過共享閑置資源,參與共享農莊的建設投資與運營管理,利用共享農莊的資產增值收益實現農民增收,同時也可為共享農莊合作方帶來收益。共享農莊需要專業的運營團隊進行規劃設計與后期運營,運營團隊與共享農莊投資方之間可以通過利益共享的方式互惠互利。消費者可獲得農莊提供的生活空間與生活體驗。通過共享農莊帶動,農村的閑置資源可變現,農業的綜合收益得到提高,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
鄉村是區別于城市存在的獨特聚落體系,在共享農莊發展中,尊重農村的發展現狀與傳統民風、民俗是首要前提。共享農莊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會有各種新興技術融入鄉村建設,會對鄉村的生產環境與經營環境給予保護。在共享農莊內的活動開展過程中,利用田園休閑文化生活表達、文創產業推廣等方式推動城鄉文化的深入交流,從而更系統、更全面、更細致地推動農業文化、農耕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共享農莊是一種引領潮流的新型生活方式,農村文化的傳播與人群精神需求的提高讓城市居民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共享農莊,城市消費群體可遠離繁忙的日常工作、快節奏的城市速度、浮躁的生活態度,以靜謐的、慢節奏、沉穩的方式體驗另一種生活。
2019年3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共享農莊(鄉村民宿)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確立全市2019—2022年發展100個共享農莊(鄉村民宿)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2020年1月13日,蘇州市舉行共享農莊(鄉村民宿)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暨授牌儀式,并借此公布了蘇州市2019年首批認定的14家蘇州共享農莊(鄉村民宿)名單。同年,蘇州市打造了共享農莊(鄉村民宿)數據平臺,匯集工作動態、政策文件,并將其作為共享農莊(鄉村民宿)的宣傳平臺。
蘇州市已進行授牌認證的共享農莊共14家,其中7家位于吳中區,2家位于吳江區,其余各有1家分布于相城區、昆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共享農莊的經營以教育研學、農事體驗、文化傳承、休閑觀光等為主要發展方向,其中較為特殊的是飛甪農旅共享農莊,其通過智慧農莊的科技手段實現現代化管理;文化傳承方面較為突出的是江南茶文化博物館共享農莊,已形成以“碧螺春茶”為主體的文化發展產業鏈,帶動農莊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吳中區的柳舍共享農莊是打造農莊品牌的成功案例,其民宿、餐飲、集市活動、生產基地均打上“柳舍”的品牌烙印。
綜上所述,農莊運營多采用“企業+村莊”模式,少部分有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參與運營。通過對比可看出共享農莊基本均以蘇州市發布的“農村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創業、創新、創意、三創并舉”作為指導思想,根據農莊承載文化的不同定義其發展模式與產業,使農民參與并受益于此,滿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使投資方得利且使合作成本更低,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新興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淳樸溫情的鄉村農耕文化、靜謐休閑的自然景色,打造具有獨特韻味的田園鄉村。農家樂、民宿、共享農莊建設于尊重鄉村本土文化氛圍的基礎上,選擇以餐飲、住宿、產業等不同方式構建骨架。農家樂依靠當地自然資源發展餐飲,是鄉村旅游開啟農業市場化的第一把鑰匙,可讓鄉村旅游進入大眾選擇范圍;民宿以風情住宿的形象打破傳統住宿形式,滿足游客對當地資源、文化、生產及生活方式的探究心理,既是鄉村文化個性化發展的產物,又是“共有共享”理念衍生的代表性發展模式;相較于農家樂與民宿,共享農莊更深入地挖掘鄉土資源利用價值,更長久地傳播鄉村獨特文化,更新穎地開發各方合作關系,更全面地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系。未來,鄉村規劃、鄉村旅游應對共享農莊的經營模式進行全面且深入地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