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穎
(貴州大學科技學院,貴州 黔南州 550600)
本文將分兩部分提出這一主題。前一部分從可識別性、結構和意義3個方面探討城市空間意象。第二部分說明城市空間的形態空間尺度。街道和廣場是人們可以感受到城市形象外部空間的2個元素。
外部物理形態和內部學習接受過程形成了雙向過程并且對于印象的產生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最初,環境的形象可以被觀察者看到,這是一個將記憶融入人們思維的過程。人們通過周圍環境的涉入,對環境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定的畫面。然后,印象在輸入情感和外界物質環境、文化和心理情緒的相互作用中產生。最終,不同觀察者對環境的印象將會有很大的不同。這兩種過程結合起來作為對城市印象的影響因素使人們對城市有著不同的印象。因此,使用識別、結構和意義這3個方面分析環境的印象。外部刺激包括印象的識別和結構,其內部形態主要來自印象的意義方面。
凱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展示了“一個有特點的物理對象,使它在任何一個觀察者中產生深刻印象的可能性很高”。城市的記憶和視覺沖擊受到建筑、城市秩序和城市其他方面的可識別性的影響,人們很容易就能識別出一個具有可識別性環境的城市。建筑的形制不同、風格各異能夠讓人迅速識別,城市的空間秩序排布也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戈登·卡倫的一項研究也表明,城市中的所有元素都會影響環境的景觀。這些元素由設計師思維影響觀察者的情緒,顏色、形狀、規模和紋理這些因素都是一個城鎮或城市的組成部分,這也是個城市的建筑風格和城市形態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原因。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風貌,建筑風格、建筑材料和地理環境導致建筑的顏色、建筑的整體風格以及城市的空間排布有所不同。簡而言之,每個物體都允許它們有自己獨立的特性和識別性。這一特性成為觀察者在城市中的印象以及感受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結構方面,建筑或物體本身的不同空間或模式對城市印象的影響存在于物體觀察者和其他物體之間,即人們對不同的建筑形式或者城市空間有著不同的印象,不同在于建筑和人的空間關系不同,因此城市空間也不同。城市空間形態不同,所以觀察者的印象感受不同,而建筑本身相對于其他建筑或構筑物來說,位置的不同也影響觀察者的印象。日本當代建筑師蘆原義信也明確提出“城市景觀的特點取決于人們對建筑物的視覺感受”。因為物體和觀察者的位置不同,所以獲得視覺感受也不同。
此外,正如凱文·林奇所指出的,如果印象的特性可以在設計或區域劃分中考慮,持續連貫的精神印象已經成為城市設計的普遍方法,則物質環境控制就成了分析地點的方法。由于頻繁的重建改變了人們對歷史特征的認識過程,隨它一次又一次地被裝飾,城市終將會失去其特點。戈登·卡倫也有類似的想法,城市的印象來源于不同的視覺點,而不是簡單地連接幾個點。在這種情感情境下,人們對城市印象的連續性比人為的重建更加豐富,因為物質環境的控制使環境顯示出單一的物理現實,給人們帶來相似的城市印象。
在意義上,凱文·林奇提出“城市感知的觀點是人與地點之間的一種傳遞,會隨著每個因素的變化而發生不同的變化。”卡爾莫納等的研究也表明,對于一個地點的印象會在人們接收到信息的時候產生,人們對環境有影響的同時也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規劃者發現,城市規劃需要解決城市的問題,而不是重新設計城市。人的行為會對城市或地點產生影響,不同的行為模式形成不同的功能需求和一些因人而改變的環境,而地域性的社會文化也影響人的思維模式,于是二者形成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另外,對于地點的印象,受觀察者的經驗和價值觀的影響。習俗、文化和個人經驗與城市印象相關聯。個人的經驗和背景是決定人們頭腦中的印象的一個方面。觀察者可以從外部條件獲得信息,畢竟不同的印象是個人感知的一個過程的結果,因為物體對不同觀察者有著不同的意義。因此,個人價值觀和文化底蘊支撐著城市的印象。
因此,對于一個環境的印象的發展依賴于外在的物理形態和人的內在感受。這2個因素對于城市印象的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人們對城市的印象可以通過觀察城市的環境形態而形成。這基于對城市形象的外部和內部形態的理解。凱文·林奇在他的文章中指出,通過5個因素——路徑、邊緣、區域、節點和城市地標研究城市形態,城市的標志成為人們識別城市的象征。這5個要素來自人們的城市印象和城市空間感受,有助于分析城市空間。此外,諾伯格·舒爾茲在他的著作《存在·空間·建筑》中也有類似的使用中心、方向和區域研究城市空間的概念,它為人們的研究提供了城市各方面的信息。將城市形態分為幾個具體的點加以研究,有助于人們深入理解城市形態的構成。
城市空間的形態比例能夠使人們內心想起對城市的深刻印象。城市空間形態秩序激發人們對城市的體驗和感受。羅伯·克里爾的研究表明:“城鎮和其他地方的建筑之間的所有類型空間都是城市空間”。這是由城市空間形態的物理因素,包括形式、形狀、秩序等所決定的。空間的形式對使用功能起到決定性影響。在城市空間中,不同的空間形式影響著空間的識別性。此外,戶外活動的外部空間包括公共、半公共和私人空間,其具有功能性質、形態的特征和審美品質。卡爾莫納等也指出,于開放空間中建造的建筑被定義為建筑景觀類型。城市空間是指城市建設的開放空間,是居民在開放空間中進行各種活動的公共交流場所。城市空間的不同功能、形式、形狀等因素影響著它的可識別性。城市空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載體,從而提供了交流溝通的平臺,同時也影響著城市的印象和品質。
凱文·林奇提出,街道和廣場是外部空間的2個元素,而廊道和空間則是室內空間。墻的不同尺度賦予空間不同的定義,并且顯示不同功能的模式特點。街道和廣場作為外部空間的重要因素,其功能用途、形式的不同以及不同的比例尺寸,都使城市空間給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卡爾莫納等也指出,在空間形式中,街道和廣場對建筑來說是獨立的物體。廣場是由圍繞著一個開放空間的建筑群產生的。廣場的布局對內部空間有著嚴格控制,需要具有城市空間各要素的審美品質。市場廣場、閱兵場、慶典廣場、教堂前廣場和市政廳廣場都有其原有的功能和象征意義,在廣場上會有許多不同的活動舉行。公共空間允許城市的活動,同時也反映了城市的形象。
在街道方面,街道為土地使用的分配提供一個框架,并提供對個人土地的使用權。街道的主要作用是人流和車流的導向,也是城市空間中的一個系統。不同的地理風貌和地域文化,某街道的形制有很大的區別。首先,街道的設計要滿足地理功能的需求,針對不同的文化特征和風俗以及水域等因素設置具有不同體系的街道。此外,居住區的街道通常被視為公共交流區域和娛樂場所。大部分功能用于行人的居住區街道,它不只是具有交通的功能,更多的功能是用于串聯公共交流平臺和綠化等。街道的另一重要功能是作為行人通道。卡爾莫納等提出,地塊、建筑物形狀、街道格局和地塊模式的不同管理會創造不同的環境。簡·雅各布斯提出,街道是城市的主要視覺景觀。街道的空間劃分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影響著人們的城市空間印象。例如,街道的視覺統一策略有助于加強設計的原則。此外,它還能使城市街道上的建筑物井然有序。這些都說明了街道作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功能性的使用,同時街道的不同空間形式和秩序影響著城市的形象,對于城市的可識別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正如凱文·林奇所提出的,空間格局體系可以分為3個主要的種類,形成城市空間類型學。這些類型分別是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它們與本身的幾何性質相關聯。諾伯格·舒爾茲提出,建筑空間可以理解為環境的幾何印象。空間與幾何圖案在不同層次上從低到高有關,具有幾何特征和審美易讀性。卡爾莫納等提出,城市空間的類型學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形狀的不同以及組合方式的不同讓建筑各有千秋,也讓空間形態各具風格。
凱文·林奇提出有幾個因素對3種基本的形狀有影響,即角度、分割、疊加、合并、重疊、扭曲或合并元素。外部空間受到這種類型的影響最多。規則和不規則的配置可以在所有空間類型的變化過程中顯示出來。在這3種空間類型的基礎上,空間類型調節了建筑或空間中各種類型的選擇,可以在不同的建筑部分使用,在城市中創造不同的建筑類型。不同的類型和形狀比例在城市的各種建筑風格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簡·雅各布斯揭示了“所有這些捕捉城市視覺秩序的各種策略都與城市里的零碎東西有關”,這些碎片組成了城市的構造和城市空間。因此,人們有意識地感知城市空間中的外部空間。城市空間中的各個形體組合無論是建筑還是城市空間都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
此外,凱文·林奇研究發現,構建過程的邏輯順序是功能、構造和基于功能和構造的設計。公共空間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的需求不同是由于不同的年齡、階層、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活動特點和功能要求。人們能夠感受到城市里所有的建筑和空間。所以,這就需要從人性化的角度來考慮城市空間的設計。它要求通過關注人類的行為和要求來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此外,城市空間被定義為人們對城市的了解,同時城市為人們提供了各種感覺。
在設計中應該首先考慮功能,因為居住在城市的人們的感覺是城市空間。因此,本文指出可識別性、結構和意義是人們研究城市空間的3種方法,人們直接從建筑物和空間的特征和結構獲得信息。意義是印象的內在形態,受個人經驗的影響。城市空間的形態尺度對人們對于城市的理解有一定的影響。人們通過街道和廣場的外部元素感知城市。城市空間的類型和幾何特征與3種類型的形狀——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有關。
一般來說,人們不僅是城市的觀察者,也是城市空間的一部分,人們首先感受到城市的景象然后對城市空間有了一定的了解。城市空間與城市居民的心理感受有著直接的關系,包括城市的各方面。因此,人們應該以城市設計和規劃為導向,包括人的心理領域、安全意識、情感需求和溝通欲望,在城市里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