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婷
(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121)
隨著鄉村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鄉村一直在被喚醒、修復與保護,但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一直未成為鄉村建設的重點。然而從實踐層面來看,若從整體入手,由于鄉村建設約束條件較多,其難度與成效性可想而知。倘若以鄉村公共空間為切入點,局部激活經濟文化發展,重續文脈,刺激后續發展,帶動整體,則顯得容易一些。但與城市發展完全割裂,孤立地研究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不可取,故如何在尊重鄉村歷史概況與形態多樣的前提下結合城市的動態性,更好地重塑鄉村公共空間,并以其功能為載體介入鄉村振興,成為我們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鄉村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時常與經濟、政策、社會文化等因素相關,多學科的交叉使其具有復雜性。本次研究希望以鄉村公共空間為立足點,針對其所承載的功能,明確鄉村振興對其營造的理論建構,解讀公共空間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分析鄉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問題,提出鄉村振興視角下鄉村公共空間的營造策略。
鄉村公共空間的建造與城市地標性建筑突出建筑單體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其建設需與文化、整體風貌相協調,保持可持續的有機發展,同時,重拾對自身文化遺產的榮譽感,重塑身份標識。鄉村公共空間的發展也有利于促進鄉村經濟、互聯網與電商的發展,使鄉村產業鏈的優勢能夠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隨著歷史的演變,城市化撕裂了人群,村民的人口結構與生活方式發生了一定轉變,鄉村公共空間所承載的功能也不同于以往。
1)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最早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內容涵蓋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從其“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的總要求中可見,振興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步。
2)鄉村公共空間 鄉村公共空間在我國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屬性。從物質空間的層面來看,主要指大眾可以自由出入,支持日常交往與社會生活的場所。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公共空間的定義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戲臺、集市等傳統公共空間由于其時效性逐漸消失,公共衛生間、廊橋等場所由于休憩空間的滲入成為新晉的鄉村公共空間。從精神空間的層面來看,主要指發生人際交往與社會關系的場所,有助于記憶的延續與文脈的傳承。
1)鄉村振興的公共空間營造要素構成與演變 鄉村公共空間的形式與內容具有動態發展的特性,其隨著村民生活需求的轉變而發生演變。除了能夠提供服務的實體公共空間,由互聯網產生的虛擬平臺也成為鄉村振興下公共空間的一種。故此,本研究將鄉村公共空間界定為以下3個要素:①承擔文化與交往性質的公共空間,如文化禮堂、村口、廣場等;②可產生經濟效益的產業物質空間,如作坊、小賣部、民宿等;③由鄉村產業發展而成的互聯網虛擬空間,如官網、微信公眾號、淘寶店鋪、微店等。
2)鄉村公共空間的要素特色挖掘 每個村莊皆有其獨特的歷史文脈與發展需求,故深入調研挖掘當地的特殊屬性,對鄉村公共空間的獨特性進行探索,構建特色鄉村公共空間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每個村莊的物質文化空間特點、歷史傳統工藝業態、村民精神、網絡虛擬平臺等要素,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或產業元素,以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為載體介入鄉村,形成鄉村發展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1)物質公共空間 經過實地調研發現,隨著新農村的建設,許多村落的建設在規劃上開始趨于城市化排布,破壞了原有的鄉村肌理。祠堂、戲臺等傳統公共空間普遍被荒廢、閑置,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廣場、演出場地等具有露天硬地的公共空間被村民們用來晾曬稻谷;網球場、兒童公園等由城市流入的新型公共空間,由于村民與的生活習性城市不同而人跡罕至。許多為村民建造的休憩空間因為缺乏后期維護而遭到破壞。
2)精神公共空間與虛擬公共空間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行進,許多鄉村傳統活動缺乏組織、逐漸消亡,且村民公共生活形式逐漸趨于單一,最常見的休閑活動便是棋牌、看電視與閑聊。村民的公共意識逐漸淡薄,參與公共活動的熱情不高,對公共生活的記憶普遍停留在以往。同時,與公共空間建設相比,村民們更在乎自身的居住狀況。再者,村民們對于現代信息的跟進較為緩慢,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十分受限。
1)大部分鄉村公共空間的建設可達性不足 由于互聯網的介入,村民的生活方式有了較大變化。現有公共空間內配備的設施與村民當前的日常生活需求不匹配,導致公共空間使用率低下,甚至荒廢,未起到服務村民的作用。
2)鄉村人口的構成導致空間使用群體較為單一 鄉村人口大多以老年人、孩童、婦女為主,而鄉村公共空間建設并未考慮這些主要使用人群的需求,導致鄉村公共空間所承載功能與人群需求脫節,空間適用性低下,缺乏針對性。
3)文脈的斷層導致鄉村公共空間喪失原有的活力 在城市化沖擊下,鄉村傳統公共空間逐漸消失,集體活動嚴重缺失。然而,缺乏鄉土特色和傳統習俗的新型公共空間著實難以承載村民的鄉土記憶,進一步加速了公共空間的衰敗。
4)產業空間單一且難以形成規模 大部分鄉村的產業仍以傳統的第一產業為主,夾雜一些自發的零售業、制造業等。但零散的產業著實難以整合形成規模,打造品牌效應,帶動村落的整體發展。具有特色產業的村落與互聯網的結合仍舊不夠密切,“走出去”的渠道較為狹窄。
1)提高鄉村公共空間的可達性 針對鄉村人口結構分布特征及生活方式,提供有效的公共空間,如針對老年人娛樂與社交的需求建設老年棋牌室。同時,根據村民的需求與地理環境合理分布公共空間的位置,擴大鄉村公共空間服務的范圍,避免閑置。
2)整合鄉村公共空間功能使其功能復合化 隨著村民們對生活品質需求的提高,單一功能的公共空間已無法滿足多元化需求,且許多鄉村產業生產具有時效性,空間存在閑置期。功能的疊加可強化公共性,增加使用頻率。如集中設置老年活動中心、閱覽室等場所,使空間滿足娛樂、社交、學習等多種使用功能。
3)營造特色產業物質空間 物質空間與特色產業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挖掘鄉村獨特的資源與文化,明確產業內容形式、規劃布局及所需物質空間,利用產業帶動物質空間的建設,最后集中資本、人力、技術實現現代化運營,進行集群化發展。
4)注重網絡虛擬平臺的營建 將實體產業與電商相結合,擴大銷售渠道與知名度,打造品牌效應,實現社會綜合體。
基于鄉村振興的視角對鄉村面臨的困境進行解析,圍繞振興鄉村產業,延續傳統文脈,增強空間的包容性,探索提出鄉村公共空間的營造策略,并經過實踐案例實證,總結得出如下結論。
1)當前許多新農村公共空間的建設,本質上依然是在傳統鄉土社會的土壤上建設新型的現代化城市公共空間,這與以中華傳統文明為底色的鄉村公共空間相悖。鄉村公共空間的營建雖然需要一定的城市發展理念的借鑒,但更離不開鄉村文脈氣息的留存,就本質而言,我們并不相信城鎮化可以終結鄉村的存在,因此,解決鄉村公共空間現狀問題的關鍵仍然是實現產業先行、文化緊隨的發展模式。
2)隨著城市的發展,鄉村自給自足的格局早已被打破,鄉村早已被卷入城市更為密切的關系紐帶中,城市的流通性越來越成為鄉村社會變化的一個互動理由。故振興鄉村產業,以此建立產業型公共空間,將人、地、產業整合串聯,將虛擬與實體相結合,利用互聯網實現城鄉交互,鄉村振興才有望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文考察調研的涵蓋范圍較為有限,在某種程度上缺少說服力,以期后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彌補目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