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霞,楊文龍
(衡水學院體育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7 年4 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建立河北雄安新區。未來雄安新區城鄉空間格局為“一主、五輔、多節點”。隨著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逐漸步入正軌,一系列的城市建設也漸入佳境。通過分析其他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布局中存在的問題,結合雄安新區的城市發展規劃,提出雄安新區公共體育空間布局與規劃策略,以期為規劃部門提供參考。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由于“過度城市化”導致的群眾性體育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存在健身場所與居住區空間耦合度不高、健身器材功能多樣化不足以及規劃缺位等問題,健身場所的布局和建設缺乏有效引導。由于相關制度的約束以及政策的偏好,公共體育服務存在著局部負荷過重和資源浪費的情況,大多數城市中專門服務青少年的體育空間幾乎為零,體育設施的布局比較單一。上海體育學院的蔡玉軍對公共體育空間的布局有較深入的研究。上海市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存在數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等級劃分不健全、基層設施建設不力、功能設置單一、缺乏需求向導、與其他類型城市空間整合不力等問題。徐侃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發現杭州市城西社區體育布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大型體育設施服務覆蓋率不足、居民需求與體育設施供給之間錯位、老舊和損壞的設施處于無人管理維護的狀態。武漢市存在青少年體育空間不足、邊緣城區體育空間與青少年生活空間耦合性較差等問題。由于城市交通網絡不發達,缺乏足量的人流支撐配套商業開發,城市大型體育館和體育中心的經營未“以體為主”,功能復合化程度較弱。場館空間布局不合理,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未將場館建設發展融入所在區域未來發展規劃,導致公共體育空間與城市發展極度不協調。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健全空間規劃體系,加快推進“多規合一”、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工作重點,在打造綠色宜居的雄安新區的過程中,要將雄安新區居民的需求放到首位,落實城市各要素同新區戰略定位相協調,打造國際性和諧宜居的世界級城市群。迪西(C.M.Deasy)認為,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目的不是創造一個有形的工藝品,而是創造一個滿足人類行為的環境。一方面,從人類體育活動行為規律中汲取靈感,用于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規劃設計;另一方面,空間必須提供“行為支持”,讓設計的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用于引導、啟發和塑造城市居民的體育活動行為。
在雄安新區建設過程中“提供優質公共體育服務,建設優質公共設施,創建城市管理新樣板”,并提出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將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雄安新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總體處于初級階段,通過修建與城市整個規劃交相輝映的體育設施,吸引來自不同地區的高素質人才,是雄安新區的重點任務。在我國其他大城市規劃過程中,公共體育空間存在諸多問題,大型體育場所距離市中心工作場所太遠,導致可達性較差,城區或者社區附近的健身器材單一,幾乎都是為老年人設計的靜力性拉伸器材,未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體育需求。未來,雄安新區要承接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以及高端新興產業,將有一大批青少年學生、中青年高素質人才涌入雄安,針對青少年學生以及企業白領由于時間有限導致運動不足造成身體素質下降等問題,可考慮借鑒“互聯網+”思維,應用5G 網絡切片技術構建一個軟硬件集成的體育場地升級的智慧健身苑,利用VR 技術構建智慧運動館,利用視覺算法編制籃球、足球、滑雪以及龍舟競技等項目,滿足年輕人對不同項目的喜好。一個融傳統運動與新興運動模式于一體的大數據時代迅速到來,能夠帶來更好的社會效益。
雄安新區建設促進中心城市與周邊中小城市之間協調發展,實現互利共贏。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要處理好中心城市與周邊鄉鎮發展的平衡性,避免僅建設代表城市的大型體育場館,而對于與民眾息息相關的鄉鎮、社區健身場所無暇顧及,導致城市標志只可遠觀不可近臨。根據人群活動的軌跡以及研究需要,將城市公共體育空間劃分為5 級,即:城市中心公共體育空間,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居住區公共體育空間,小區公共體育空間。
1)城市中心公共體育空間 建設區位為容城、安新兩縣的起步區,可以建設大型體育中心(場館)、體育公園、城市公園綠地、單項體育俱樂部等。大型體育中心服務整個城市范圍內的居民,承擔舉辦世界級或國家級體育比賽的重任,能彰顯政府務實理念、展現城市魅力和活力。
2)區、縣級公共體育空間 包括區(縣)體育中心、體育場、體育公園等,建設區位為雄縣、容城、安新縣城及寨里、昝崗等5 個外圍組團的縣城。對于雄安新區而言,二級城市公共體育空間要充分利用與起步區之間建設的生態隔離帶,規劃健步區或自行車道等。
3)鄉鎮街道級公共體育空間 包括鄉鎮街道體育中心、社區體育場、鄉鎮綠道體育等,主要功能是為鄉鎮居民提供健身服務,處于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中間層,是高、低級體育空間的銜接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4)居住區公共體育空間 該級公共體育空間形式比較單一,有社區體育中心、健身苑、社區文化中心等,主要為居住(社)區范圍內的居民服務。城市的社區很靠近城郊的農田,可以規劃居住區與農田之間的田園小徑,實現雄安新區建設與鄉村的無縫化銜接。
5)小區公共體育空間 如居住小區內的健身區域(健身點),主要為居住小區內的居民服務。該級體育空間是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的最低層,具有基石的作用,為居民提供的是最基本的體育公共服務。城市公共空間等級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多形態、相互交叉互動的開放系統,它們共同組成城市公共體育空間結構體系,形成不同系列的城鄉一體化城市景觀與健身場所。
雄安新區與北京、天津構成等邊三角形,既有安新縣具有“北國江南”之稱的白洋淀,也有宋遼古戰道等豐富的景觀資源和文化資源。規劃綱要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冠以綠色標準,打造宜居的生活環境,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形態。利用白洋淀豐富的水資源開發一些水上運動項目,例如水上漂流、獨竹漂、龍舟比賽等綠色環保項目,也可利用城市濱水區(Urban Waterfront)即城市陸域與水域相連接的區域,開發水上體育景觀資源。城市濱水空間的開發在全球方興未艾,不僅為居民體育活動開拓了新的空間,還賦予了濱水空間新的功能。雄安新區要承接北京部分功能轉移的高校,屆時高校的選址與規劃將與城市的整體規劃聯系。但由于我國學校體育空間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時間比較晚,導致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存在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直接阻礙體育強國建設的步伐。日本學校體育場地對社會開放率達99.8%,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高校不設圍墻,學校體育設施大部分可以和周圍的社區居民共享,這些經驗表明,高校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可以拿出一部分場地在固定的時間讓渡給周邊的居民,實現資源共享,共建節約型社會。雄安新區體育相關部門可以與園林規劃部門共同協商,在起步區與5 個城市組團間設置生態隔離區域帶,將綠道與沿線新農村旅游、扶貧工作結合,利用山水田園和優美的生態資源,因形就勢規劃自駕游、自行車休閑健身游等項目。
隨著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逐漸步入正軌,一系列的城市建設漸入佳境。城市化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趨于集中,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強調“統籌城鄉協同發展”理念,使這座未來城市的規劃更加復雜。人性化的服務設施、和諧有序的公共體育空間建設是城市成熟和文明的標志。新發展理念下的城市建設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性”,一切以民生福祉為落腳點。雄安新區的建設是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兩個系統的交互與整合,因此,在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整體指導下整合當地的教育資源、環境資源,規劃一系列覆蓋城鄉居民體育活動的實用性智能化體育設施,是滿足人民健身需求、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建設綠色、智慧化城市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