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平
推動審計整改,督促審計發現問題解決,是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加強審計整改,怎樣提高整改成效,是審計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課題。
被審計單位是整改審計發現問題的直接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是整改的第一責任人;審計實施及管理部門是整改的督促、督導主體;當審計發現的問題與專業職能部門或上級主管單位有關、而被審計單位自身難以解決時,相關職能部門、主管單位是該問題的整改協調、指導、管理責任主體;當審計發現問題涉及系統內業務協作單位、而被審計單位單方不能完成整改的,相關業務協作單位是整改配合責任主體。
按照審計流程時段,可分三個階段劃分整改督辦工作界面。第一階段是審計組發現問題后,在現場審計期間及審計決定、審計報告、提醒函簽發前,對于能夠立即整改的問題,由審計組作為督辦主體,督促被審計單位立即整改。第二階段是在審計決定、審計報告、提醒函簽發后30日內(或規定的整改方案、整改報告上報期限內),由審計組督促被審計單位制定整改方案、組織整改,審計實施單位負責督辦。第三階段是在審計決定、審計報告、提醒函送達后30日(或規定的整改方案、整改報告上報期限)后,由審計實施單位、審計管理部門督促整改(可設整改督辦專崗)。這樣明確界面后,可使問題整改督辦有效銜接,不出現空檔。
要根據問題實際狀況,區分哪些問題能夠整改、哪些問題無法整改、哪些事項只是存在風險,分別明確不同的整改標準。一是對于能夠整改的問題,必須進行整改。二是對于客觀上已無法整改的問題,只有在被審計單位已開展了“舉一反三”,進行制度完善,加強內部控制,在體制機制等方面采取了防范類似問題再發生的相應措施且切實得到執行,并對相關責任人員責任追究后,才能認定為已整改。三是對于風險提示類事項,要結合被審計單位風險管理策略,在被審計單位有效執行風險管控措施,且風險總體可控時,才可以認定已整改。認定審計問題的整改,要有相關證據支撐
負責整改管理工作的專崗人員在審計決定、審計報告、提醒函簽發后,建立審計問題整改和審計項目價值貢獻臺賬,進行日常跟蹤,動態了解問題整改進展情況和被審計單位在整改中遇到的問題及困難,并通過加強與被審計單位溝通、協調相關關聯單位協助整改等方式,指導被審計單位落實整改要求。
要建立問題整改復審機制,按照“三不放過”原則(即整改責任未明確不放過、整改措施不具體不放過、整改效果未顯現不放過),逐項審核整改證據,必要時整改督辦專崗可提議組織實施后續審計,現場核實整改效果和整改的真實性。審計實施和管理部門對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實行銷號管理制度,對被審計單位拒不整改或推諉扯皮、提供虛假整改證據的,建議審計部門向被審計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或企業管理層推送相關情況或予以通報批評。要建立整改督促聯動機制,將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納入被審計單位領導班子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形成齊抓共管的整改督辦格局。
在整改督辦過程中,對于問題整改的認定,既要堅持原則、堅持標準,又要考慮客觀因素、法理依據,根據實踐情況分別處理。審計決定、審計報告、提醒函反映問題、提出整改要求應做到既嚴謹、有證據可依,又合規、合理,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