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瑩瑩
【摘? ?要】辯論式教學通常用于閱讀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圍繞某一話題,直述自己的觀點和依據。它具有“人人參與、主題明確、有理有據、有辯有評”的特點。通過辯論式教學,學生能深入文本,高效閱讀,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辯論式教學;閱讀教學;第三學段
所謂“辯論式教學”,是一種鼓勵學生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基礎上,表達自身觀點的多元化教學活動。它雖然借鑒了一些辯論的形式,但不等同于辯論賽,不以贏取辯論結果為目的,而是幫助學生融合不同的觀點,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一、了解辯論式教學,改變學習模式
辯論式教學通常用于閱讀課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圍繞某一話題,直述自己的觀點和依據,借助對話碰撞思維,共同探討,主動獲取知識。作為一種相互學習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
1.人人參與
課堂中的辯論活動不限制人數,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觀點,自動成為正反雙方,所以雙方的人數不一定對等。為防止場面混亂,教師可適當調整學生的座位,讓觀點不同的學生相對而坐。
2.主題明確
辯論的雙方必須始終圍繞主題。為了防止在辯論的過程中出現偏題和跑題的現象,教師需要在此過程中,實時關注和引導,機智處理即時生成的問題,注意辯論的節(jié)奏,提供冷場時的點撥,提高辯論的效率。
3.有理有據
課堂辯論式教學有別于辯論賽,始終采用自由辯論的方式。正反雙方圍繞主題,輪流發(fā)言。學生要根據自己的觀點,在課文中找到有利證據,綜合運用信息提取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
4.有辯有評
考慮到部分學生未能直接參與辯論,他們可以作為評委,從“有禮”“有理”“有智”三個方面對辯論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完成課堂評價單,并進行點評。“有禮”關注學生發(fā)言時能否做到彬彬有禮;“有理”關注學生的辯論是否有理有據;“有智”關注學生是否認真傾聽,并根據對方話語中的漏洞,進行針鋒相對的反駁。
辯論式教學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課堂結構模式,引導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中只有少數學生能發(fā)言的不足,讓課堂更開放、學習更高效。
二、借助辯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習熱情
辯論活動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親身體驗知識獲取的過程,通過分析、判斷和總結等思維活動,實現閱讀和表達能力的提升。
(一)確定主題,有話可辯
選擇辯論主題是組織辯論活動的重要步驟。好的主題能夠讓學生想辯、愛辯、敢辯。那么,主題從哪里來?怎么樣的主題才能切合教學內容,促進思維發(fā)展?
1.研讀文本內容
課文本身含有豐富的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找到辯論主題,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時,教師圍繞“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一句,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文本后在小組內展開辯論:伯牙破琴絕弦值不值?學生通過學習文本,找到了伯牙和子期之間互相理解、互相欣賞的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湯湯乎若流水。”深入理解句子后,學生各抒己見,不知不覺就理解了伯牙與子期之間相識相知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教師只需拋出一個辯題,就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使他們自覺圍繞文本展開深入的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根據課堂生成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多關注學生的問題和回答,尋找適合辯論的話題。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學生對于“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表達愛的方式的”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喜歡巴迪媽媽的方式,畢竟誰都喜歡聽贊美的話,這樣的方式更容易接受。有的則認為這樣的方式不可取,并且舉了自己的例子,說奶奶不管他做得好還是不好,都是一味地表揚,所以他從來沒想過自己要更加努力,向著更高的目標去奮斗。教師相機拋出“嚴厲批評好還是表揚夸贊好”的話題,組織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進而深入地理解了父母不同形式的愛。本課例中,教師敏銳地抓住了課堂即時生成的矛盾沖突,讓學生有話可辯,有理可說。
3.聯系生活實際
想要讓學生有話可說,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尋找文本與學生原有認知產生沖突的點,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學習六年級上冊《橋》一文時,教師引導學生聚焦文本,默讀課文結尾部分,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學生對小說的結局不理解,認為生活中不會有這樣的老漢,居然把自己的兒子從人群中揪出來,最終導致兒子犧牲。可以說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梳理人物關系,就“小說的結尾到底符不符合實際”展開辯論。通過深入學習文本,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各抒己見,感受“群眾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對老漢的高大形象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高效閱讀,有據可依
在閱讀教學中開展辯論,可以有效解決閱讀停留在文本表面、無法深入的難題。學生需要對課文進行深層次的研讀,尋找有利論據,提煉出自己的論點。
1.聯系上下文
學生的觀點和論據不是自己憑空想象出來的。想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采用聯系上下文的方式對文本展開深入的閱讀。例如,在《橋》一課中,圍繞“這樣的結局符不符合實際”這一話題,學生聯系前文,感受遇到洪水的緊張和危險,了解在這樣的危急時刻老漢及人民群眾的反應,同時觀照后文,細讀老漢和小伙子在最后關頭的表現,以及小伙子被洪水沖走的悲慘結局。通過前后聯系,綜合解讀,學生能更好地做出判斷,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聚焦關鍵詞
文本中的關鍵詞體現了文章的主旨,對理解全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也能幫助學生迅速聚焦中心論點。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跳水》一課時,學生就“誰是罪魁禍首”展開了辯論。有學生運用“聚焦關鍵詞”的方法,迅速找出了文本中多次描寫水手“笑”的句子。從“哈哈大笑”“大笑”到“笑得更歡了”,“笑”不斷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也讓孩子越來越窘迫,最終走到了“不可回頭”的地步。抓住“笑”這一關鍵詞,學生很快鎖定了水手,認為他們才是罪魁禍首,分析得有理有據,讓大家心服口服。
3.圍繞中心句
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可通過深入研讀文本,找出中心句,并且圍繞中心句展開論據的搜集,從而給出“致命一擊”。在教學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一課時,學生就“老漢這樣做值不值”這一主題展開了辯論,雙方各執(zhí)一詞。大部分學生認為老漢想要植樹造林有很多種方式可以選擇,沒有必要放棄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少部分學生認為,老漢這樣做非常值得。他們找到了文本中“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一中心句。這句話對老漢作出了高度評價,不難看出他真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于后代。老漢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也就不言而喻了。
辯論式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教師要在辯論結束后,引導學生對辯論過程進行總結和回顧,提煉出與本課教學有關的、與主題緊密相連的信息,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文本,拓寬視野,讓學生逐步摸清辯論的原則和方法,提高信息提取能力、口語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多種能力,最終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傅道春,齊曉東.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王玉華.辯論,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J].新課程(中),2011(7).
[3]魏清君.辯論:語文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J].甘肅教育,2010(7).
[4]趙海利,鐘曉敏.辯論式教學:師生互動的新模式[J].中國電力教育,2011(20).
[5]倪麗梅,舒爾娟.談語文課堂辯論式教學之辯題的選擇[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6(8).
(浙江省杭州綠城育華小學?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