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巧萌 喬婷鈺 劉文心 景麗瀟 張蚌蚌



摘要:通過對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簡稱“農高會”)研究文獻的定量分析,歸納該領域研究現狀,總結研究進展,為農高會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提供參考。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利用計量可視化方法對1994-2019年CNKI數據庫中農高會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研究,統計分析文獻涉及的年代、作者、研究機構、期刊以及關鍵詞等,并梳理研究進展,分析其變化趨勢。研究表明:(1)1994-2019年期間,關于農高會的文獻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整體研究水平不高。(2)農高會相關文獻數量不多,且研究機構主要是高校,有較大的研究空間。(3)農高會帶來的經濟、社會等效益對陜西境內甚至全國均有輻射影響,但評價模型、指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4)農高會匯聚了農業先進人才及高新技術,所展示的產品與技術在不斷創新中,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值得重點關注并研究。
關鍵詞:楊凌農高會;文獻統計;農業;農業高新科技
基金項目: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S201910712118);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8S14)。
引言
中國楊凌農高會(CAF)作為中國農業科技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已走過了26個年頭。每年一百多萬觀眾來參加楊凌農高會,更新知識、學習技術;通過參觀學習,了解國內外農業先進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新模式和新思路;無數農民群眾從這里接受農業科技成果的輻射和帶動,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自1994年第一屆農高會舉辦以來,農高會從無到有,逐漸壯大,已經成為我國農業高新科技領域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大型綜合展會?;谵r高會的發展歷程,學術界已有不少研究及總結。崔漢濤指出,農高會依托品牌、環境、科教等優勢,逐步形成農業高新技術特色產業[1]。盛玲指出,農高會充分發揮了平臺作用,不僅展示了我國農業的卓越成效,還帶動了貧困地區農民持續增收[2]。
隨著農業經濟和農村產業的發展,廣大農民群眾對楊凌農高會的舉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農高會的主題也在不斷變化,最初的主題為追求產量及產業化;2013年時主題為“現代農業創造美好生活”;2016年以“一帶一路助推農業現代化”為主題,將“一帶一路”建設融入會展之中;2018年主題為“新時代、新驅動、新農業”,并開拓性地將“3+X”現代特色農業展融入農高會,旨在形成三大主導產業為引領、區域特色產業板塊為推進,集群式發展的農業特色產業格局。針對農高會對農民需求變化做出的變化,研究者指出,農高會發揮了多層次平臺優勢,照顧到了不同層次的農民需求,接下來的每一屆農高會都將秉承“以人為本”,做到讓參會群眾滿意。
近年來國家更加重視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2018年頒發的《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工作指引》中提到,到2025年,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一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依靠科技創新,著力解決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目前,山東東營已舉辦了四屆“黃河三角洲國際生態農業博覽會”;2019年11月,國務院同意建設江蘇南京及山西晉中兩個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意味著農高會不再是單打獨斗,這種模式會在全國各地進行復制、推廣。楊凌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五大高新區和全國六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3],應在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進程中發揮積極重要的示范帶頭作用。然而,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程度方面,楊凌農科城與山東等農業發達省份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黃錦文指出,現代農業,誰握有農業科技、金融資本、信息知識、管理、質量和品牌生產要素,便將引領中國現代農業,占領農業制高點[4]。因此,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楊凌農高會應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問題,要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將農高會所展示的高新科技真正的傳遞到農民的生產活動中。
因此,本文通過使用計量可視化功能,對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有關農高會相關文獻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希望通過對農高會研究成果的定量探討,總結農高會文獻變化規律,分析農高會領域研究現狀,為進一步提升和完善農高會提供參考借鑒。
1 研究方法及過程
1.1 數據來源與研究思路
本文所涉及的數據與相關文獻均源于CNKI數據庫。具體檢索方法為:通過中國知網(簡稱CNKI)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以“農高會”為“主題詞”,檢索時間范圍為1994年1月1日到2019年11月1日,對自1994年農高會成立至今的相關文獻進行高級檢索,得到共200篇文獻。為更完整地反映學術動態,凸顯農高會相關文獻的研究規律,根據文獻摘要及內容進一步篩選出與農高會密切相關的有參考價值的有效文獻47篇。將篩選的文獻按數量、作者、刊載期刊和關鍵詞分別進行分類、統計和分析,總結農高會研究現狀及研究熱點。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統計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利用CNKI數據庫中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功能及CiteSpace軟件對有效文獻進行統計分析,從定量的角度分析文獻規律;其次,利用內容分析法對文獻內容做客觀系統的定量分析,挖掘文獻中本質性的事實和趨勢,對農高會研究發展作出解釋并進行預測。
2 文獻統計分析
2.1 文獻數量統計
文獻數量統計分析以不同年份的文獻數量為基礎,主要通過分析文獻年度變化趨勢、總結變化規律,來預測相關研究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文以不同年份楊凌農高會相關文獻為基礎,對其進行文獻數量統計分析。
篩選后的楊凌農高會相關的期刊論文發表總數為47篇,發表時間分布于2002-2019間,其逐年分布情況如圖1。從文獻年份可得,對農高會相關領域的研究起始于2002年。2002-2008年楊凌農高會相關的研究論文發表數量為年均1-2篇,數量發展趨勢較慢且穩定。自2009年起,楊凌農高會相關的研究論文發表數量有大幅度提高。其中,2009年的相關文獻發表數量增加至5篇,2010-2011年的相關論文發表數量在2009年的基礎上繼續逐年增加,可見2009至2011年是楊凌農高會成為研究熱點的時間,尤其是2011年,相關論文發表數量達到18年來的最大值7篇。2012年之后各個年份的文獻發表數量略有波動,但總體保持在1-5篇范圍內。

依據各年份楊凌農高會相關論文發表數量,可將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高速發展階段、持續發展階段。具體將年度發文量0至2篇的2002-2008年定義為楊凌農高會相關研究領域的起步階段;將年度發文量5至7篇的2009-2011年定義為高速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內年的度發文量較前一階段有了顯著增加;將年度發文量1至5篇的2012-2019年定義為持續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內的年度發文量較高速發展階段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高于起步階段發文量的范圍內,并持續發展(圖1)。
同時,楊凌農高會相關研究文獻的年度發表數量處于不斷波動中,且整體數量偏小,楊凌農高會相關研究領域仍有待開拓。
2.2 作者分析
2.2.1 作者合作情況
論文合著是科學技術研究中的普遍現象,也是科學研究發展的必然趨勢。合作研究可以發揮群體智力和優勢,在知識結構等方面互相取長補短。剔除無效作者的樣本數據,剩余樣本數據47篇。統計結果顯示,涉及作者90人次(包含合著者),篇均合作度為1.92。其中獨著文獻27篇,占總人數的32.53%(表1)。
對作者信息進行統計分析表明,單個作者的發文數量為27篇,占比達到57.45%,兩人及以上多個作者的發文數量為20篇,占比為42.55%,表明在農高會的研究中,個人獨立研究占比較大。在合著的20篇文章中,合著者數量為2人的文獻占比23.40%,合著者數量為3人以上(含3人)的文獻占比19.15%,說明合著文獻中合著者的數量一般為2人,也即農高會相關研究的合作水平不高。
2.2.2 作者單位分布
作者的單位分布分析,是通過對所有作者所在單位分布的分析,可得出某一單位或高校在農高會研究領域的活躍度和影響力。本文將2002-2019間發表的47篇相關文獻按作者所在單位分為高等院校、行政事業單位和其他研究機構三大部門。
圖2表明,農高會相關研究領域的研究論文以高等院校為主,發表文獻數量共19篇,占比40%,其中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首,發表文獻14篇,其后排名依次為陜西國際商貿學院、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以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理委員會為代表的行政事業單位共發表文獻2篇,占比4%。而其他研究機構發表文獻數量共27篇,占比高達56%。
2.3 期刊統計
2.3.1 文獻分布
中國知網(CNKI)目前收錄關于農高會文獻總量共197篇。文獻類型包括:學術期刊、重要會議論文、報紙、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等,以中國知網作為來源數據庫,進行檢索與統計。剔除樣本數據中期刊來源不詳的文獻后,剩余47篇樣本文獻。其中,38篇分布于期刊,占比81%;6篇分布于報紙,占比13%;剩余文獻則分布于會議論文或碩士論文(圖3)。
基于統計結果,農高會(CAF)作為中國農業科技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備受國內外農業相關人士關注。但農高會有關的研究文獻并不多,與其他方面結合分析的文獻更是少之又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為帶動無數農民群眾接受農業科技成果、走向脫貧致富之路的重要展會,農高會還有更廣闊的研究空間。
2.3.2 文獻刊載情況
根據刊載的農高會文獻數量進行排序,陜西日報發文5篇,農村經濟與科技等3個重要科技期刊發文3篇,西部大開發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發文2篇,特區經濟等重要期刊發文1篇。農高會符合新時代背景,為“三農”問題的解決貢獻了重要的科技力量,因此成為諸多農業相關期刊的關注點,具體文獻及發文量見表2。
在收集到的有效文獻中共有2篇CSSCI,2篇北大核心,1篇CNKI獨家,占所有文獻的比例為10.64%,總的來看,關于農高會的相關研究文獻不僅發文數量不多,而且高質量研究文獻整體偏少,其研究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3.3 學科分布
在所篩選的文獻中,經濟與管理科學占比58.7%,“三農”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問題,只有確保農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保障,農村才能得到更好的建設,農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大多數研究者都會站在經濟管理的角度,將農高會與農戶甚至國民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進行更全面的研究。農業科技占比24.0%,更加說明農高會是“農業科技的盛會”。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問題不容忽視,農業現代化程度更是極其重要,農高會聚焦于“高新農業技術發展”,著力于推動建設現代化新型農業,值得更多研究與探索(表3)。

2.3.4 關鍵詞統計分析
關鍵詞是文獻的檢索標識,能夠簡單、直接、較為全面的概括論文的核心研究內容。通過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可以了解學科發展動態,掌握學科研究熱點。剔除無關鍵詞或關鍵詞不詳的文獻,利用中國知網文獻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對剩余47篇文獻涉及的關鍵詞進行提取,涉及的101個關鍵詞共出現220次,出現頻次小于5次的關鍵詞共有91個。對出現的關鍵詞進行分析,篩除過于寬泛、指代不明的關鍵詞,由于文章選取的樣本文獻數量較少,故而定義高頻關鍵詞時的頻次需要相應降低,故將5頻次作為標準線,將出現頻次低于5的定義為低頻關鍵詞,出現頻次高于5的定義為高頻關鍵詞。得到頻次最高的3個關鍵詞分別是:“高新科技成果”、“楊凌示范區”和“農業高新技術”,具體高頻詞及其頻次如表4所示。

圖4表明,該關鍵詞共現網絡共有18個節點,每一節點都代表一個高頻關鍵詞,節點之間為代表相關性的連線。三大高頻詞“高新科技成果”、“楊凌示范區”和“農業高新技術”位于整個網絡的核心位置,周圍較為密集的連線分別指向“奧林匹克盛會”、“推廣基地”等高頻詞,此外,網絡外圍同時存在一些連線較為稀疏的關鍵詞。因此,關于農高會的研究呈總體集中、部分分散的特點。根據楊凌示范區每年舉辦的農高會特質可知,舉辦的農高會實質上是一個鄉村振興的農業科技大論壇,結合最高頻次出現的關鍵詞,可以看出,楊凌農高會主要的研究方面在于農業高新技術和高新科技成果的普及。結合其他高頻關鍵詞,可以說明,大多數對于楊凌農高會的研究都細化為楊凌農高會對于農業科學技術和科技成果的示范作用和推廣應用。整體來看,農高會近年來的研究的重點和焦點十分明確。如何更深一層發現農高會潛在的問題并著力解決,如何將農高會真正打造成農業和高科技的“橋梁”,如何將農高會對“鄉村振興”的促進作用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3 文獻內容分析
3.1 發展歷程及現狀
1994年10月,為貫徹落實“科教興農”戰略,全方位打造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國家科技部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在楊凌舉辦了首屆中國楊陵農科城技術成果博覽會[5]。截至目前,中國楊凌農高會已成功舉辦了26屆,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水平不斷增強,知名度也不斷擴大,參會人數及成交額呈總體上升趨勢,自第17屆農高會開展以來,參會人數及成交額增長速度逐年快速增加,第24屆農高會的參會人數達到180萬人次、1 400億元的最高峰,是前5屆農高會每年參會人數的20余倍、成交額的100余倍,盡管第25屆后數量略有下降,在2019年參會人數及成交額也達到了150萬人次、1 007億元(圖6)。農高會日益發揮出國際農業合作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逐漸成為一個農業高科技創新成果展覽、示范和推廣等特點的渠道和窗口。
目前學者對于農高會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已有大量研究。李樺、鄭少鋒指出,隨著我國進入農業國際化趨勢以及農產品全球競爭的新世紀,楊凌農高會作為集結國內外科技、信息匯集、交流、輻射的重要平臺,具有展示、交易、推廣及示范帶動功能,是展示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的重要窗口[6]。自舉辦以來,農高會每屆都以“三農”政策為基礎,舉辦“三農”服務咨詢培訓和現代農業發展交流研討會等,為農業發展、技術進步和農民的增產增收提供服務[7]。26年來,累計吸引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外2 300余家企業、2 000多萬參會群眾。但常引、劉勤燕也指出目前農高會仍存在很多弊端,如品牌定位模糊、專業觀眾缺乏、功能界定復雜及硬件設施過低等問題,并提出了完善辦會體制、保持特色、加快專業化步伐打造品牌等建議[8];張一飛也指出目前農高會在參會人員、資金技術、展館布置等方面正在不斷完善,不斷發展[9]。目前農高會確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是也可以看到其在不斷發展的現狀,同時,政府等相關部門對于農高會的重視及推動,對于引導農高會的有序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參會者情況
農高會的服務對象是農村,參加農高會的主體是農民。經調查,農高會參會者中,35歲以上人群占81.36%,并且高中以下學歷的參會者最多。部分農民表示曾參與學習過農業相關知識,包括自學農業相關書籍及參與農業技術培訓等。目前,農二代學歷層次逐漸升高,初中、高中學歷人群已成為農村勞動生產者的主力軍[10]。參會者普遍知識水平提高的現象,決定了農高會擴大影響力的關鍵在于分析參會者不斷變化的具體特征及需求,提高參會者滿意度,以吸引更多農業從業者參會。陳文君基于供給與需求視角,分析了農高會參會者的滿意度情況及影響因素,最后發現需求方滿意度略高于供給方,二者均達到“比較滿意”級別。并且指出展館的硬件設施和衛生環境方面對滿意度影響程度最大,因此建議農高會在此方面進行優化,以滿足不斷升級的參會者需求[11]。目前學術界對于農高會參會者具體特征、滿意程度及目標實現程度還沒有全面的了解,有待進一步研究。
3.3 輻射效應
農高會是我國農業高新科技領域最富影響力的大型綜合展會,僅2014年,農高會在我國16個省(區)的示范輻射帶動效益為144.08億元[12]。目前,已有學者對農高會的輻射影響做出相關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農高會搭建了物資、資金、技術、人才結合、擴散與輻射平臺[13-14],對于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增產有積極作用。
楊凌農高會的輻射效應有其獨特的模式,主要按照“核心示范—周邊帶動—廣泛輻射”的總體格局(圖7)進行。由政府積極推動,依托大學科技,多方參與,共同構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結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位于核心示范區,依托農業科教優勢,充分利用農高會的平臺,積極推廣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為農高會提供了豐富的技術和人力資源?!罢?專家+農戶”、“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合作模式[15]使農高會的影響從實驗站基地、企業等主要輻射區域出發,向更遠的地方擴散,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如果說農高會是世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重要平臺,那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就是這個平臺的堅實基石。
針對農高會的輻射影響,部分學者對其進行了效益模型研究。唐德瑞、何景峰以連續三年對中國楊凌農高會的調查為實證,將距離作為考察變量,建立區域示范帶動效應模型,采用各省第一產業增加值作為計量數據,構建農高會示范輻射效應系數關于農高會距離的函數。結果顯示農高會輻射效應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弱[12];羅艷、王青以參會人員居住地和農高會距離作為研究對象,得出農高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楊凌周邊,200km輻射區域也基本位于陜西境內[16]。目前關于農高會輻射效應的研究并不多,而且相關效應評價模型、評價體系也不完善,在輻射效益方面有較大的探索空間。
3.4 創新發展
楊凌農高會作為中國農業高新科技領域的“奧林匹克盛會”,匯聚了我國農業各領域的先進人才和高新技術,為我國的農業技術升級、農業產業信息化交流、農村全面發展、國內外農業合作提供了動力和技術支持[17]。國家對于“三農”問題的重視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農業更高的要求,國家進一步的改革開放政策也創造了更好的國際環境,因此農高會以創新為原動力,可以不斷迸發先進科技成果。
針對農高會科技創新進行的總結分析表明,近年來農高會已經取得了不少突出的創新性成就。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也將成為我國農業革命的重要發展方向,2013年楊凌示范區開發出種植類農產品溯源標識管理系統,實現了生產過程有記錄、產品流向可查詢等目標。第21屆楊凌農高會以“農業物聯、改變生活”為主題,探討農業物聯網關鍵技術與產品的應用與發展,為實現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集約化和優質高效的生產奠定基礎[18];自2015年起,農高會開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多個國家的領導人進行交流合作,開辦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為積極響應國家“互聯網+”戰略,第22屆農高會全力打造“網上農高會”,讓農高會與網絡時代緊密相連,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19];除此之外,基于生命科學與農業數字化革命,楊凌農高會對未來農業育種也提供了新思路與技術指導,華大基因研究院院長王俊在第20屆楊凌農高會開幕式的演講中指出,未來農業育種將在大規模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嚴密的計算設計后再進行田中種植,以大幅提高育種的可預見性,提高育種效率[20]。
3.5 科技成果轉化情況
展覽展示是農高會的主體,主要展示國內農業高科技成果及新產品,這些新技術的實施和開展,都可以經過直接或間接方式轉化為生產力,同時也是將我國農業推向世界的良好窗口和平臺[21]。農業高新科技論壇是楊凌農高會的又一大特色。通過農高會,大批塵封于箱底、長期被束之高閣的科研成果走向了產業化道路;一個重大項目的簽訂,可以帶動大批農民走上致富之路,這就是農高會的魅力所在。因此,提高農高會各展館的專業性、提高本地參會農民的組織性、充分運用楊凌的品牌優勢、區位優勢、構建有楊凌特色的農業產業化體系是推動楊凌農高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舉措[22]。
但有農民表示:“農高會展出的很多農業高科技成果很難帶回家?!币豁椏萍汲晒麖脑囼炋镒呦蚱胀ㄞr民的田間地頭,中間環節很復雜,農民個體和大多數高科技成果之間存在著很難逾越的鴻溝[23]??傮w來說,我們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據農業部科技司2008年統計,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4左右,農業科技成果能夠得到大面積、跨地區推廣的僅有15%左右[24]。
為了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民之間的推廣,王荃提出,政府要大力倡導農業專家與農民交朋友,建立起穩定的經常性的溝通渠道,確保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能及時得到解決。全面推進農村科技化進程,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堅持咨詢與培訓相結合,課堂培訓與現場培訓相結合[25]。農高會作為以農業高新技術為龍頭的農業綜合要素大市場,應當發揮最大效應使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得以轉化,實用技術得到推廣,讓科技、人才、資金、物資等在農村和農民中被擴散和輻射,從而推動農民增收致富,推動科教興農和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26]。
4 結論與展望
4.1 結論
(1)關于農高會的文獻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并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即起步階段,發文量較少且幾乎無增長;第二階段為高速發展階段,發文量顯著提高且增長幅度較大;第三階段為持續發展階段,雖發文量略有下降,但數量仍保持穩定并不斷發展。合著文章中,合著者一般在兩人以內,并且關于農高會的論文在兩篇以上的僅有兩人,說明研究普遍還不夠深入,關于農高會的合作研究水平也不高。同時作者主要來自各高校也說明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高校研究實力和創新活力遠高于其他機構。
(2)農高會作為中國最重要的農業盛會,相關的研究文獻卻并不多,其中有2篇CSSCI,2篇北大核心,1篇CNKI獨家,雖然不乏高質量文獻,但是整體上缺少高水平研究成果。大部分文獻是對農高會的輻射影響效果尤其是經濟影響效果進行研究的,其他方面深入研究較少,因此關于農高會的研究還有廣闊的空間。通過統計,出現頻次最高的詞為:高新科技成果、楊凌示范區、農業高新技術。證明了大多數關于楊凌農高會的研究都不約而同地考慮到了楊凌農高會對于農業科學技術和科技成果的示范展出和推廣作用。農高會對于高新科技成果的宣傳和推廣的作用不容忽視,楊凌農科城的地理優勢也為農高會帶來了極大程度的影響。
(3)農高會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農高會的參會人群大部分都有一定的目的,即便是閑逛,也能開闊眼界。農高會不僅可以帶動楊凌及周邊地區發展,對陜西境內甚至是全國都有輻射影響。研究表明輻射影響隨著距離的增大而減弱,因此最大的影響還是集中在楊凌周邊。關于農高會輻射效應的研究并不是很多,關于效應評價模型、體系也不是很完善,還有待繼續研究探索。
(4)農高會所展示的現代農業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轉化為生產力。隨著農民群體知識程度的逐漸提高,科技轉化生產力的比率也在提高。為了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民之間的轉化,政府要建立起良好的溝通對接渠道;要有資金支持,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使其更易理解高新科技,要根本性地解決農民“最后一公里路”的問題。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農業互聯網技術也將成為我國農業革命的重要發展方向。農高會作為中國農業技術信息交流的樞紐,匯聚了農業各領域的現金、人才和高新技術,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技術支持。
4.2 未來研究展望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盡管楊凌農高會已走過26載,逐漸成為中國農業高科技的重要高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研究學者不多,相關研究文獻總體數量不多且高質量研究較少,而且多為研究其發展歷程及經濟輻射情況,關于效益評價模型、科技成果轉化率水平及影響因素、參會者滿意度以及目標實現情況的研究甚少甚至缺失。對于未來農高會研究的展望,本文有如下建議:
(1)研究者除了聚焦于農高會每年的創新發展之外,要更加關注參會人群的特征及需求變化,從供給與需求等多種視角對農高會的進一步發展做出解讀,尤其是研究不同主體在楊凌農高會上的目標和需求,以及他們期望可實現的程度,對于推動農業高新技術水平發展與交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農高會的輻射范圍同設想有所不同,針對輻射效應現實情況,應深入探究構建合適的效益評價模型,對于農高會的輻射效益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研究。
(3)農高會上展示的高新農業技術及成果,在轉化成農業生產力的過程中,出現的推廣率低、轉化率低問題,值得研究者重點關注。我國一直強調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但是只有科技成果真正能夠轉化為生產力,并實現惠農,才是我國不斷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加大農業科技扶持資金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崔漢濤.楊凌示范區特色產業選擇與培育的思考[J].陜西農業科學,2013,59(1):202-204.
[2] 盛玲.楊凌農高會:聚焦科技與脫貧助力農業現代化[J].中國農村科技,2017(12):32-33.
[3] 張敏潔,王非.楊凌:農科城的城市化夢想[J].西部大開發,2010(5):49.
[4] 皇錦文.從楊凌農高會農機展看區域農機市場發展趨勢[J].農機市場,2011(12):27-29.
[5] 讓外國記者了解中國農業——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啟示錄[J].對外傳播,2009(1):50-51.
[6] 李樺,鄭少鋒.農業科技會展業功能的探討——以楊凌農業科技會展業為例[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7(1):74-79.
[7] 王俊.生命科學與農業數字化革命[N].陜西日報,2013-11-09(5).
[8] 常引,劉勤燕.楊凌“農高會”經濟效應研究綜述[J].品牌(理論月刊),2011(4):17.
[9] 張一飛.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發展對策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10] 吳斌斌,侯永強,張然然.影響農高會成果推廣的調查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22(2):86-88.
[11] 陳文君,南靈,李為峰,羅茜,李欣蓓.基于供給與需求視角下的中國楊凌農高會滿意度研究[J].特區經濟,2018(8):106-110.
[12] 唐德瑞,何景峰,唐顥文,申圖騰.中國楊凌農高會區域輻射效益調查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191-194.
[13] 常引,徐臣攀.論楊凌農高會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16):163.
[14] 常引,劉勤燕.楊凌“農高會”經濟效應研究綜述[J].品牌(理論月刊),2011(4):17.
[15] 陳俊.加強高等農業院校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對策研究——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例[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35(5):331-336.
[16] 羅艷,王青.關于楊凌農高會影響力的調查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9):83-85.
[17] 本報評論員.新時代新驅動新農業[N].陜西日報,2018-11-06(4).
[18] 本報評論員.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N].陜西日報,2016-11-06(2).
[19] 陳偉濤,龍帥杰.取經“農高會” 促沿江生態產業園發展[J].當代貴州,2015(45):44-45.
[20] 2020年農業物聯網將成熟應用[J].水產養殖,2014,35(12):53.
[21] 孫婷.從農業高新技術博覽會看現代科技革命轉化成果[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3(3):187-188.
[22] 冶雅晰,張少文,張宏輝,等.論楊凌農高會對農民農業科技知識積累和應用的影響[J].陜西農業科學,2005(1):74-77.
[23] 王樂文,雷浩.農業科技展會離農田有多遠?[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10(11):45-46.
[24] 張春輝,張磊,劉太宇,劉永錄,王建華.淺談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J].科技創新導報,2010(1):248-249.
[25] 王荃.構建專家與農民之間的綠色通道[J].農藥市場信息,2003(24):1.
[26] 鐘樹.『公司+科技+農戶』與楊凌模式[J].科學咨詢,2002(11):25-26.
[27] 本刊記者.農業引智:創新與推廣——訪國家外國專家局經濟技術專家司司長武云茹[J].國際人才交流,2009(7):12-13.(中外合作)
[28] 楊凌農業科技功能區打造現代農業國際合作中心[J].西部大開發,2017(6):52-53.
[29] 張桂芬,徐海龍.1999—2010年“數字海洋”文獻定量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1(6):42-44.
[30] 劉穎.2013年大數據與檔案相關研究文獻定量分析[J].辦公自動化,2014(8):37-38.
[31] 鄧燕萍,杜茂瓊,趙靜.中國農業信息化文獻定量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1):41-44.
[32] 羅臻,劉莉.對我國數據挖掘文獻的定量分析[J].情報探索,2009(1):14-16.
[33] 孫潔.高新示范引領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解讀《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國農村科技,2018(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