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上世紀30年代初,做小生意的外公帶著全家從鄉下移居到青島。多年后我問母親,外公為什么要來青島而不去更近的其他城市?母親說,外公覺得青島有活力、有機會。當年我家住的那條街上一字排開,有大大小小十幾個工廠。雖然有的還處于簡陋的手工操作水平,但在上世紀30年代這已是別開生面了!
上世紀40年代末,在縣城教書的父親毅然辭職來到青島。母親后來告訴我,追求自由進步的父親看重的是青島的生機和舞臺。那年,青島啤酒就有了膠片廣告。這在簡易、傳統的“靜態”廣告時代,無疑是“石破驚天”。創意大膽浪漫,制作技術超前,不僅讓國人大開眼界,而且讓外國人也驚嘆不已。廣告背后是城市的底蘊和潛力,正是這股清新時尚之風,吸引了無數“新潮”青年心儀青島。
小時候,我很喜歡跟小伙伴坐在海邊的石壩上看大船,那些滿載貨物的各式船只,順著前海緩緩馳向后海的大港碼頭,但那時的港口規模很小。15艘船舶、72萬噸貨物,這兩個數字是70年前青島港一年的吞吐量和作業量。而現在呢?空閑之余我還是喜歡去海邊看大船,如今的大船是真正意義上的“大”。萬噸已不再稀罕,幾十萬噸習以為常。青島港也早就跨入綜合性國際億噸大港行列,吞吐量從2億噸,3億噸,一直攀升到去年的6億噸。“二齒鉤子”“撐棍”這些當初的裝卸工具,已成為歷史,全自動化的智慧裝卸是現在港口的新“工具”。
那些年,因為工作的關系我經常去青島港,每次走進港區都能聞到一股新鮮的“味道”,似乎到處都彌漫著時代進步的氣息。那些高大敦實的集裝箱,那些“巨無霸”式的裝卸機械,還有那些擺滿了各式計算機的操作室,讓人感覺充滿了活力,蓄滿了張力。
上中學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學工”。印象最深的是戴著白色工作帽,穿著白色工作服的紡織阿姨和姐姐。她們就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給這座城市增添了絢麗的光彩。在轟響的臺布機聲中,那些美麗的女工不停地巡視著,聚精會神地查看每一道織布,不放過哪怕一個小小的疵點。也就從那時起我知道了紡織業有“上青天”這個稱號。那是當時中國工業經濟地位和分量的標志。“上”是上海,“天”是天津,而那個“青”,就是青島。能與兩個直轄市比肩,該是多么自豪,多么牛氣!
改革開放后,青島的紡織業順勢而變,出口業務大幅增長。我有好幾個同學從事外貿業務,做的風生水起,賺的盤滿缽滿。他們都承認,青島的紡織基礎厚實,技術上乘,產品過硬,拿到哪兒都受歡迎。
這話我相信,上世紀青島的冰箱、電視、運動鞋、冰柜以及啤酒,風靡全國。那些年因公出差與同行接觸,除了談工作,很多人會提起青島的產品。“品牌之都”的美譽給青島帶來無上榮光,也昭示著這座城市在不斷發展。這些年,國內一些曾經輝煌的品牌銷聲匿跡了,但青島的海爾、海信、青啤等依然風光不減,作為一名青島人,怎能不為此而“沾沾自喜”啊!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去青島東部拜訪一位朋友,公交車跑了足足一個多小時,而且越跑越荒涼,最后竟滿眼都是莊稼地。這讓頭一次來這里的我大為驚訝:這是青島市嗎?意想不到的是,十幾年后我的家就安在了這片曾經讓我極為“失望”的土地上。但那時許多人對能住在這個地段已經羨慕至極了。感謝上世紀90年代那個春天,青島的發展目標轉向了東部。當時不少人心存疑慮:能行嗎?繁華的商業街、金融機構、文化場所,甚至機關都在西邊,還有“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也都集中在老城區啊!
實踐最有說服力。數年后一個嶄新的東部展現在人們面前。“涼地”成了“熱土”,寸土寸金。昨日荒野的景象一去不復還,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現代化主干道——香港路,從老市區到嶗山底下,長長的幾十公里。路兩旁一座座現代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各種商業、文化、娛樂場所遍布四周,充滿了國際化大都市的景象。那年我站在新建的辦公大樓窗前,望著對面五四廣場上碩大的雕塑“五月的風”,思緒萬千,感嘆不已。我在想,假如當初一直死守在已無發展空間的老市區按兵不動,青島會有現在的模樣,現在的發展,現在的格局嗎?會有以后的五四廣場、奧帆中心,以及2008青島奧帆賽、2018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多國海軍活動?更不會有“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的機遇了。
一步妙棋,滿盤皆活。眼光、境界、魄力、擔當,缺一不可。青島不乏這樣優秀的操盤手,該出手時就出手,由此帶來的是更加旺盛的活力。
我想起當年曾去采訪海爾,那時海爾如日中天,產品供不應求。但是我聽到最多的不是雄心勃勃的怎么擴大生產量,而是“如履薄冰”的“憂患”。當時我難以理解,也無法理解。但之后的事實讓我不得不折服,一個企業只要擁有頭腦清醒,高瞻遠矚的領導者,就一定會立于不敗之地。從上世紀為確保產品質量“砸冰箱”,到今天的互聯網生態型平臺企業,一個更強大的海爾,正在煥發新的青春。這是企業的驕傲,也是青島這座城市的自豪,因為這里始終培育和養育著一大批有理想、有作為的優秀人才。
最近這些天我連續接到信息,那些被我稱為“晚輩”的人——來自機關事業包括民營企業的年輕干部,要去深圳、上海“體悟實訓”。換句話說,就是到這兩個城市的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去當一名學員。
去改革開放的前沿,去經濟發展、改革創新的標桿和榜樣城市開眼界、長知識、學辦法、尋高招,這是“人往高處走”的一條最佳捷徑。這讓我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全市改革開放大會后,我便隨市里第一支赴國外培訓隊伍到新加坡學習。短短的20多天,雖然有些走馬觀花,但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許多人不自覺地借鑒和融入了進去。
人的開放是最大的開放,觀念意識的改變是最好的改變。一個城市要發展要騰飛,最關鍵的是領頭的“人”。現在650名干部被選派出去,相對青島整個干部隊伍來說,寥寥無幾。但他們帶回來的新思維、新觀念、新思路、新辦法,卻遠不能用數字來衡量。一定會被成倍地放大,從而影響成千上萬的人。
我一直在關注這些“晚輩”們的動向,包括已經從深圳“畢業”而歸的前三批“學員”。從他們身上可以洞觀青島現在的發展走勢,可以看到希望,增強信心,更可以預測未來,展望美好的前景。因為他們是這個城市的中堅力量,是今天明天甚至將來確保這個城市青春永駐不可缺失的生力軍。
青島的歷史算起來只有“兩甲”,與那些千年古城相比,還顯年輕。但許多人喜歡的正是這種朝氣,這種旺盛,并積極努力去營造一個“青春不衰”的良好環境。
年前見到了在四方機車車輛廠退休的老鄰居,幾句交談方知,現在他的孫子“接班”也在造機車。不同的是老鄰居曾見證過新中國首臺蒸汽機車試制成功。那是1952年8月1日,“八一”號蒸汽機車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從四方機廠“隆隆”開出,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蒸汽機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四方機廠幾經改調,誕生了今天的南車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人們熟知的“和諧號”就產自該公司。這是中國自己生產的“高鐵”,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老鄰居的孫子如今在公司里搞技術研發。“那些技術目前只有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才掌握,但我們已經掌握了,未來中國的高速列車一定會更棒”!老鄰居信心滿滿地說。我知道這自信一定是來自孫子的影響。從青島出發,奔馳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高鐵一直是青島人的驕傲,這是一個城市活力四射的象征,是老企業脫胎換骨,始終跟隨時代發展進步,不斷超越自我的典型范例。在青島這樣的企業數不勝數。他們曾經輝煌過,現在依舊輝煌,未來還要輝煌……
動力、底氣何來?
青島是一座青春之島,是一個正在創業的城市,是城市中的獨角獸;青島是一個平臺,一個匯聚天下創新創業者的平臺;青島是一個生態,是成全四海不畏風險的智者成長成功的熱帶雨林!
這是一位領導說的話,現在借用到這里最合適不過。
記得多年前大學畢業征求去向時,我毫不猶豫地寫下了“青島”。系領導問,就那么喜歡自己的家鄉?我說是的,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怎能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