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嬌 張洪雷
摘 要: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是新時代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對象,也是推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本土化的重要紐帶。系統歸納總結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取得的成就與不足,并提出提升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的策略,即重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戰略作用,提高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強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臨床實踐,以期使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成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對象和人脈資源。
關鍵詞:中醫藥文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6-0035-03
引言
伴隨著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名片的中醫藥文化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對于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促進外國民眾更好地了解、認識和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揭牌儀式的講話中指出的,“中醫孔子學院把傳統和現代中醫藥科學同漢語教學相融合,必將為澳大利亞民眾開啟一扇了解中國文化新的窗口,為加強兩國人民心靈溝通、增進傳統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橋梁。”[1]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分為“走出去”和“引進來”兩種類型。“走出去”是指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在海外進行傳播,這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最基本途徑,既包括中醫孔子學院、海外中醫中心等以高校、中醫院為主體的國際傳播,也涵蓋諸如國人赴海外開辦中醫診所等為主體的國際傳播。而“引進來”則主要指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中醫藥,學成回國后再傳播中醫藥文化。相較于“走出去”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引進來”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形式更重要。因為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學習態度更主動,學習內容更系統,學習方式更多樣,學習成效更顯著。所以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更深刻,影響也更持久。據統計,他們學成回國之后,絕大多數都成為所在國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傳播者,是所在國的“鐵桿中醫”。因此,開展“引進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策略研究就變得非常必要。本文梳理近年來我國在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提出相應的策略和建議,以期更好地增強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
一、對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留學生人數穩步增長
通過查閱《中國中醫藥年鑒》可以得知,近年來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招生數、在校學生數、畢業人數和授予學位數均穩步增長,這直接說明了近年來國際上對中醫藥文化的關注熱度與認識深度均有了提升。據統計,中醫專業是外國來華留學生首選的幾個熱門專業之一,可以預測,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及“漢語熱”的持續興起,特別是我國實施中西醫并重、中西藥并用的中國方案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充分展現中醫藥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和價值,未來一段時間,海外對中醫藥產生學習興趣的人數會持續增加。
(二)留學生學歷層次結構優化
近年來我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中,學歷教育占主導地位,學歷教育的結構也較為合理,已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為輔的格局,并呈快速發展的態勢[2]。近十年,以學術研究為主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快于以學習為主的本科教育,這說明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高學歷人群增長。2012年之后針灸等短期培訓逐漸被中醫藥本科教育取代,這體現出學歷教育日益受到國外的重視,而追求短時間速成一門中醫技術的培訓教育將逐步讓位于對中醫藥進行系統學習的學歷教育。
(三)留學生生源地不斷拓展
來華留學生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亞洲。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由于與我國地緣相近、文化傳統相似,是我國中醫藥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地。但其他各大洲如非洲、歐洲及北美洲等地來華留學生人數均有所增加,這與近年來我國中醫藥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向世界更廣區域的深入推進密切相關。這說明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來華留學生的生源地日益廣泛化、均衡化,中醫藥日益受到東亞文化圈之外的國家重視,高等中醫藥院校能夠招收更多國家地區的學生來華學習,說明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認同度均有所提升。
(四)自費留學生人數增加,中醫藥文化吸引力增強
留學生的自費人數占九成以上,說明中醫藥在國外是真心受到人們喜歡,獲得人們的自覺認同。當代西方著名的科學哲學家,也是科學哲學四巨頭之一的費耶阿本德就因為自身體驗中醫藥的神奇療效而學習《黃帝內經》,他主張“不管中醫還是西醫,有療效才是唯一”的觀點獲得人們的廣泛認同。這充分說明中醫藥在海外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說明了來華留學生對于中醫藥學習的強烈意愿與自覺態度。此外,中國政府資助來華留學生也有所增長。國家的政策導向可以降低部分來華留學生的經濟負擔,從而吸引更多的人群來華學習中醫藥,讓經濟條件不足以支持來華留學的海外學生獲得了來華留學的機會,擴大了中醫藥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二、來華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知不足
很多留學生原來接受的是現代科學教育,不少留學生在來華前對中醫藥的氣、陰陽、五行等概念了解甚少,雖然大多數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心生向往,但受到中西方文化差異、中西醫思維方式不同以及語言交流障礙或者其他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認知。特別是西方醫學知識是編碼知識,運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而中醫藥的知識是非編碼知識,哲學家波蘭尼稱之為默會知識,強調直覺、頓悟等非邏輯思維進行思考[3]。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會限制留學生深入理解中醫藥文化,對培養留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認同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高等中醫藥院校中醫藥文化宣傳不足
目前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一方面來源于留學中介的介紹,更多的是通過網絡等渠道了解。高等中醫藥院校對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中醫藥文化宣傳還有待完善,有些高校組織開展的針對留學生的文化宣傳教育不足,沒能經常性地組織開展留學生學習中醫藥文化的活動,不能根據各專業留學生的訴求組織開展專門的培訓活動。留學生不能經常性地走進中醫藥博物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因此影響了來華中醫藥留學生了解中醫藥文化的效果。不能采取線上線下多元化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方式,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不濃厚,高等中醫藥院校針對留學生組織的傳播中醫藥文化的學習活動不足。
(三)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不足
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在師資層面,來華留學生教育對師資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師要掌握扎實的中醫基礎知識,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流利的外語授課能力,對留學生所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有一定的了解。而高校擁有這種復合型高素質師資不多,一些擁有文科學歷背景的教師往往缺乏中醫藥方面的知識,具有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中醫師在留學生英語教育教學方面又存在一定的不足,結果導致師資供給能力不足。其二,在教材建設能力方面,高等中醫藥院校針對來華留學生不同地域、不同學歷層次、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編寫初級、中級和高級中醫藥教材不足,難以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留學生的需要。其三,在課程設置方面,高校開設的以傳授中醫藥文化知識的課程比較少,而且多為選修課,課時較少,同時不能針對留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針對性的中醫藥文化課程供給。
三、提升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對中醫藥文化認同的策略
(一)重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戰略作用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從提高國家綜合實力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事業的地位和作用,積極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衛生共同體戰略和文化強國戰略,加強來華留學生工作的戰略謀劃。長期以來,發達國家把外國留學生教育作為塑造本國形象、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輸出本國價值觀、提升本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之初,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指出:“中國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今天中國向外輸出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4]因此,中國要成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一定要加強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從而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外國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是推進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一環,旨在培養大批具有中醫情懷、認同中醫藥文化的高素質人才,服務于中國大國特色外交,服務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新時代中醫藥國際話語權的建構提供人才支撐和社會基礎。所以,高等中醫藥院校要重視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戰略作用。
(二)精心組織教學,提升其中醫藥文化認知水平
針對中醫藥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學歷層次不同、漢語水平不同、中醫藥文化認知水平有差異等特點,精心組織中醫藥文化教學。首先,在入學教育時,要強調中醫藥學與現代醫學的不同,讓他們有思想準備,努力克服學習中醫藥的困難,適應中醫藥的學習生活;其次,在教學安排上,針對一年級的學生,適當增加中醫藥文化體驗的課程,如參觀中醫藥博物館、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著名中醫藥企業、大型中藥材批發市場等,通過中醫藥文化體驗課程,讓他們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提高他們的中醫藥文化認識水平。同時,低年級的中醫藥文化課程可采用單獨設課和加強輔導相結合的方式,任課教師加強課外輔導、答疑等環節,幫助克服留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培養他們學習中醫藥文化的信心和興趣,努力提升他們中醫藥文化認知水平。
(三)營造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擴大中醫藥文化宣傳
高等中醫藥院校作為來華留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會對留學生中醫藥文化認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積極營造良好的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擴大中醫藥文化宣傳,有利于提升留學生的中醫藥文化認同度。首先,院校格局設計應當秉承中醫“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利用富含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藥苑、廣場、走廊等元素對校園進行規劃與裝點,在有限的校園空間擴展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功能。其次,對教學樓可以用中醫藥歷史的大家、名家進行命名,如可稱為華佗樓、時珍樓、仲景樓等,對校園餐飲等公共場所,可以把中醫典故、中藥材及中醫養生知識等制作成圖片置于墻面,力求打造全方位中醫藥文化的育人環境。最后,充分利用校史館、中醫藥圖書館、中醫藥博物館、中藥材標本館、中醫體驗館等,激發留學生對于中醫藥文化的興趣與好奇。同時,積極利用互聯網等多媒體開展線上校園中醫藥文化宣傳,積極組織留學生參加“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組織留學生參加校園中醫藥義診活動等,使其在充滿魅力的中醫藥文化氛圍中增強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感。
(四)強化留學生的臨床實踐,加深留學生對中醫藥的理解
中醫作為實用性強的學科,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還需要其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中醫藥學的一些抽象概念,只有在臨床實踐中才能更好地加以理解和認同。為此,高等中醫藥院校應該強化留學生的臨床見習、臨床實習等實踐課程。但實踐課程安排要符合留學生人才培養規律。如不要在留學生的大一階段就安排其臨床見習,因為此時留學生本身對中醫藥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多。此外,要認真制訂出符合留學生實際的課程計劃,提高臨床課程的質量,從而增強留學生臨床學習的效果。同時,臨床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比如形象教學法,教師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用圖示或者視頻的形式將中醫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出來;教師也可以通過臨床案例來解釋抽象的中醫知識,從而增強留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五)提高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
近年來,來華中醫藥留學生規模持續擴大,質量穩步提升,結構不斷優化。但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與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的發展、來華中醫藥留學生規模的需要相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藥發展面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遇,抓住“雙一流”建設的時代契機,進一步對外開放,以質量和效益為主線,實現高等中醫藥院校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供給能力的重要突破。一方面,加大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居住條件、現代化教室、圖書館等硬件建設,使來華留學生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另一方面,重點加強留學生師資、教材、課程等方面的軟件建設。如在師資建設方面,為留學生授課的教師應該既有包容的國際視野,也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教學能力,他們應該了解留學生的需求及學習習慣,有讓留學生掌握內容的良好教學辦法。因此,對來華留學生教師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不僅是一名教師,更是一位中醫藥的形象大使,來華留學學生對中醫藥的具體認識和深刻見解很多都是從授課教師那里得來的,提高留學生授課教師的教育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增加中醫哲學、中醫文化學、中醫學方法論、中國傳統文化等選修課程的種類,提高留學生課程選擇的自主性,這樣留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選擇更多合適的課程。
結語
來華中醫藥留學生教育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中醫藥院校應著眼于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戰略高度,認真做好來華中醫藥留學生的教育和培養工作,使每一名來華中醫藥留學生從中醫藥文化認同的一粒種子成長為一棵參天大樹,成為所在國中醫藥文化的堅定支持者、傳播者和弘揚者,使中醫藥成為所在國人民健康的守護者、健康養生的首選者,從而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構建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 ?吳勉華,黃亞博,文庠,馮廣清.學習總書記重要論述 堅定中醫藥發展自信[J].江蘇中醫藥,2019,(7):1-9.
[2] ?李潔.我國高等中醫藥對外教育發展的現狀及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0,(5):857-859+887.
[3] ?郁振華.當代英美認識論的困境及出路——基于默會知識維度[J].中國社會科學,2018,(7):22-40,204-205.
[4] ?吳立斌.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及影響力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