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萍
摘 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能夠更好地體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分析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內涵與意義,提出保障安全屏障建設的雙重路徑,倡導提升生態文明治理能力,持續釋放制度優勢。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生態文明治理
中圖分類號:F12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6-0041-03
圍繞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等問題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進行解讀,需要探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涵以及指導思想等,并以其為基準,制定出體系建設的雙重路線,提高治理效能。
一、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內涵與意義
(一)本質內涵
我國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主要是以構建“美麗中國”為核心,推行更為嚴格的生態環保機制,并以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為重心,將各個制度的系統集成效應更為完整地發揮出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是當前我國總結歷史,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部署方案,以期戰略部署能夠滿足人們的身心發展需求,關切百姓生活,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開創出新的天地。首先,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主要是以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歷程以及經驗為基準編制而成的科學性較強的方案。在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開始不斷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內容,同時提高生態文明的建設高度,加快各領域制度的建設進度,讓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具系統化特征,給后續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指明發展方向,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其次,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是以當前實際發展需求為基準,緩解資源能源使用緊缺的現狀,處理并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根本路徑。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正處于大力推進及發展的階段,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態環境的品質,但是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處于較為滯后的情況,其不管是地域還是行業的發展均衡性都較低,總體統籌規劃能力相對來說也比較差,根本無法有效管理并控制生態環境的發展狀況。并且在生態環保方面,地方政府以及企業無法保持聯動的狀態,一些企業會受到利益的驅使,給生態環境造成較為惡劣的污染。一些地方政府也曾制定先污染后治理的管理措施,但并沒有從源頭上進行污染防護以及系統規劃工作的管理。在資源使用層面,自然資源統一登記制度的內容也不夠完善,無法與資源有償使用等保持配套狀態,存在無序開發或者過度開發各項資源的情況。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的內容不夠完善,責任機制無法貫徹并落實到實際的工作之中。在眾多問題的影響下,黨中央提出要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決策來解決生態環境保護的難題。
(二)戰略意義
首先,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核心內容。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曾多次調整并改變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狀態。借助該戰略可以更好地解決體制不完善等問題,同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幫助國家更好地治理環境。其次,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是我國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發展的主要維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所涉及的規則以及程序十分繁雜,要以其為核心內容,給生態文明制度運行予以支撐和幫助,發揮生態文明制度的優勢,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最后,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是我國實現中國夢的必經之路。要不斷地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使其所構建的制度體系更加的完善,將工作任務全面落實下去,達到全生命周期的落實目標,以此來更好地實現創設美麗中國的目標。
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障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雙重路徑
(一)治理過程體系建設路徑
1.源頭防治制度建設。需要在源頭上進行管控,真正地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未雨綢繆,不可重新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構建并完善資源利用制度、紅線制度等的內容。在源頭上進行嚴防化處理,將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全面貫徹并落實下去,以紅線框架為基準,遵守生態準入等原則。借助環境安全底線以及自然資源等合理的管控環境的污染問題,改善總體生態環境的質量,把污染控制、質量改善以及風險防范這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有機體。此外,還需要構建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明確劃分各項工作權責義務,以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為基準,維護好國土空間的自然資源產權,推行有償使用機制,優化國土空間的規劃制度,依照主體的功能正確地區分并劃分生產生態空間等的管制界限,保障其定位的清晰度,達到功能互補的目的,構建出更具統一性的空間規劃體系。
2.過程管控制度建設。過程管控主要是用來監理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修復制度等各項內容,達到全生命周期的監管目的。首先,補充完善污染物排放制度,嚴格監管各項污染物實際排放的狀態,推行更為嚴格的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其次,構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預警監測制度要以該地區的資源稟賦以及環境容量為前提條件,實時預警,并對自然資源的能力以及用途進行監測。再次,構建污染防治區域聯動制度以及陸海統籌制度,借助該機制,打造出更為完善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讓海洋生態以及海陸區域可以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彼此相互增益。最后,制定生態環境修復制度,對河流、草原、林木等進行自然生態性的保護,賦予其保護以及修復制度一體化的特性。
3.追責懲處制度建設。首先,建立后果評價機制。利用該機制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及嚴苛性,補充并完善其實際評價考核的內容,盡可能地提升總體環境保護工作開展的強度,對各類資源資源進行管理,要真正地做到節能減排,開展帶有約束性指標的管理工作,就其區域以及主體的差異,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考核以及評價管理工作。其次,構建生態損害追責機制。借助該項制度,更好地落實生態環境的責任。最后,補充并完善生態補償以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明確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補償要點,把生態修復放置到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方式內。
(二)治理主體體系建設路徑
1.政府監管制度建設。政府需要構建更為完善的決策程序及制度,同時加大各項生態環境監管的力度,打造出一個更為嚴謹且健全的政府監管制度體系。首先,各級政府需要將重心放置到生態文明建設協商合作制度的構建方面,明確制定各項意識的流程以及規范,推行第三方環境影響評價參與制度,使得環境影響評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綜合決策工作之中。其次,規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流程,明確各項權限以及責任等。最后,要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管理聯動制度的內容,保持上下聯動的狀態,進行區域統籌的規劃管理。
2.市場運行制度建設。在政府宏觀調控的時代發展背景下,生態環保市場體系的構建必須要科學且嚴謹,以生產出更為規范化的環保產品以及技術。使用價格杠桿以及競爭制度調節要素和自然之間的均衡狀態,高效合理地分配各類資源。在建設生態環保體系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制定資源環境使用權交易制度,構建相應的交易平臺和其相對應的核準體系,明確交易平臺的運行規范條例,將市場制度以及企業的主體效用更為完整地發揮出來。其次,需要構建綠色產業及金融機制,要始終以綠色產業及循環經濟的發展為核心,補充完善法律體系,開展綠色保險以及綠色金融等各項投資活動。最后,要開展自然資源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產品標準化的構建工作,以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機制為基準,設置帶有統一性的綠色產品標準,以此來達到科學化評估綠色產品的目的,使得綠色產品的供給始終處于有效的狀態。
3.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首先,需要構建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利用該體系,上升環境保護法在法律當中所占據的地位及作用,推進環境保護單項法律“立改廢”的發展進程。其次,需要補充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相關的法規體系內容,及時修訂與其相關聯的行政法規。除此之外,地方立法機關需要制定各類地方性的法規管理條例,使用試點打通機制,不斷地進行制度的創新和完善。最后,需要構建完善的環境資源糾紛解決制度,其包含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以及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等。
三、提升生態文明治理能力,持續釋放制度優勢
首先,需要優化頂層設計的形式以及內容,堅持黨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編制出更為完善且具有統一性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成與其相配套的目標任務,強化學習能力。其次,需要提升生態文明的治理能力,強化生態文明觀念的引導力。轉變固化的思維方式,要將過去利益為導向的治理觀念轉變為生態正義價值的治理觀念,不同的治理主體要選擇相對應的治理思維方式,讓其由碎片化更好地過渡為整體,達到一種多元協同的狀態,堅持以人為本的共同體原則,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話語權以及競爭力。再次,需要提高生態文明的治理能力,及時更新相應的治理技術,并優化治理方式,合理地構建并使用多類平臺,加大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的力度,擴大人群的受眾面以及影響力。利用大數據戰略方案,創新大數據環境,給政府生態環境工作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最后,要遵守下列各項指導原則。一是全面系統原則。需要明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構成要素,注重制度之間所存在的銜接問題,同時還需要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當作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調節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和其他治理體系之間的連接關系??偟膩碚f,該項體系建設工作的難度會比較大,且系統性也會比較強,涉及層面也十分的廣泛。這些維度以及環節的制度設計需要保持一種良好的銜接狀態,賦予其較強的系統集成性特征,調節總體布局狀態,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二是中國特色原則。中國特色原則需要以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為基準,堅持并貫徹黨的領導,發揮出黨總攬全局等的核心作用,凸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應用優勢及價值。站在決策的立場上分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特征,因此要站在全局的立場上,通盤考量各類影響要素,完成制度體系頂層設計工作任務。站在政策執行的立場上探究,該類制度體系構建涉及到的利益主體會比較多,需要掌握、協調各方的優勢,化解矛盾,維持各部門的通力合作狀態。三是以人為本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主要是在構建制度體系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讓這一可持續發展觀念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供給人民服務,保護生態環境,讓人民可以采取個體及組織等的方式,更好地投入到生態環境治理活動之中,發揮出人民的智慧力量。四是公平正義原則。調節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構建更具可持續化特征的公平價值體系,明確利益驅動的價值。由利益驅動的價值觀念轉變為正義以及公正的觀念,維持人與自然的公平、和諧狀態,使得參與的主體都可以享受平等的待遇,保障企業主體的生態權益。
綜上所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用來保障生態安全的主要屏障,應不斷發揮生態文明理念的引領作用,優化并升級各項生態環境相關的管理技術,使得整體生態環境的治理能力變得更強,并將制度的優勢更好地發揮出來,促進世界生態文明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六項原則[J].石油庫與加油站,2018,(3).
[2] ?魏亨邦.從家鄉生態環境的改觀略論人與自然的關系[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15).
[3]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心建設美麗中國[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7,(11).
[4] ?唐克旺.對“人與自然共生”理念的理解[J].水資源保護,2019,(1).
[5] ?王宏波.淺談人類文明與生態環境的關系[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10).
[6] ?戴曉峰,龔娟.長江中下游地區農村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探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9).
[7] ?吳舜澤,崔金星,殷培紅.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優勢轉化為生態環境治理效能——解讀《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20,(2).
[8] ?原清海.加快第三方環境治理產業發展為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貢獻——在上海市第三方環境治理產業聯盟揭牌儀式上的講話[J].上海節能,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