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嬌 胡海生
摘 要:生產、生活性服務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其產生重要影響。采用2015—2020年期間上市公司的數據,利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于此類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探討加計抵減政策對于不同規模企業影響效果的差異。回歸結果顯示,該政策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具有顯著的正向關系,進一步分析得出對于小型企業的作用更為明顯,建議該政策到期后繼續推行,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關鍵詞: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企業
中圖分類號:F830.59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6-0061-04
引言
在經濟形式復雜的21世紀,深化增值稅改革成為減稅降費的重中之重。在《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39號文件中規定,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許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減應納稅額(以下稱“加計抵減政策”)。
在此背景下,部分學者對企業實施“加計抵減”政策進行研究。萬相昱等(2020)[1]指出,稅收激勵依舊是影響我國企業投資決策的積極因素。胡海生等(2021)[2]研究發現加計抵減政策作為稅額式優惠政策,具有較為良好的定向減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生產、生活性服務業的稅負上升。也有學者持不同的觀點,如劉怡等(2017)[3]認為,增值稅減稅并不能促進企業投入。李嘉明等(2007)[4]研究得出,增值稅轉型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李紹平等(2007)[5]認為,增值稅轉型在提高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報酬率的同時降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風險,加強了企業固定資產的投資能力。以上研究多是針對“營改增”“增值稅轉型”政策的研究,而加計抵減政策是否能夠促進企業固定資產投資[6]值得關注研究。
本文的貢獻之處在于:針對選取的59家上市該型企業,采用橫向對比與縱向對比的方式,利用固定效應模型,使用Stata16軟件對面板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分析加計抵減政策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并進一步分析了該政策對于大型企業與小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影響的差異,更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建議。
一、研究假設與設計
該類型企業購進固定資產會產生一定的增值稅,而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能夠使得生活性服務業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抵減10%[7],該政策的實施會影響增值稅稅額,進而影響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因此,做出以下假設。
假設1:增值稅加計抵減效應與固定資產比率正相關[8]。
假設2: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不同企業規模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影響程度不同。
二、樣本選擇與變量定義
(一)樣本選擇
該類企業納稅人,是指提供郵政服務、電信服務、現代服務、生活服務取得的銷售額占全部銷售額的比重超過50%的納稅人。對于研究樣本的選擇,主要依據《銷售服務、無形資產、不動產注釋》。
(二)變量假設
選取固定資產比率增長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加計抵減政策作為解釋變量,在2015—2018年企業未采用加計抵減政策,故policyi=0;2019—2020年企業采用加計抵減政策,故policyi=1;同時設定企業規模、凈利潤增長率、凈資產收益率和固定資產凈額增長率作為控制變量如下頁表1所示。在Stata中,通過豪斯曼(Hausman)檢驗可以驗證本研究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的正確性。
為了檢驗上述研究假設,本文構造如下模型檢驗實施該政策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比率增長率的影響情況:
Investit=β0+β1policyit+β2Sizeit+β3Growthit+β4Roeit+β5Iit+εit
在上式中,i代表企業,t代表年度,Investit代表i企業在t年度的固定資產比率,β表示有待估計的參數值,εit代表隨機擾動性。
(三)數據來源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該類型企業的相關財務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樣本數據按照以下標準篩選:一是選取全部A股;二是剔除處于*ST、ST或者PT狀態的上市公司;三是根據證監會2012版行業分類選取生產、生活性服務業;四是剔除2015年1月1日未上市以及2020年12月31日已退市的企業數據;五是選取合并報表數據;六是剔除資產負債率大于1的企業數據;七是選取滿足上述條件的上市企業于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相關數據。
各變量經過匯總處理后,最終得到59家上市企業相關統計描述數據如表2所示。
三、基本回歸結果及分析
為分析“加計抵減”政策對于不同企業的影響效用,本文選取2015—2020年實行試點的所有企業為實驗組,利用建立的計量模型對加計抵減政策進行全樣本檢驗回歸。
(一)“加計抵減”對固定資產比率增長率的影響
下頁表3展示了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第(1)列只放入了“加計抵減”政策變量的結果,“加計抵減”政策對企業固定資產比率增長率呈現5%顯著性水平下的正向影響,說明加計抵減政策實施后企業固定資產比率上升。第(2)列在“加計抵減”政策基礎上加入了控制變量,加入控制變量之后核心解釋變量呈顯著上升,系數值顯著增加。在控制變量中,固定資產增長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對企業固定資產比率增長率產生正向影響,企業規模和凈利潤增長率是負向關系[9]。
通過Stata對模型進行分析,得到表4的數據結果。根據回歸結果可以看到,回歸系數為正,表明增值稅加計抵減效應與企業固定資產比率正相關。這表明在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增加1%時,其固定資產比率平均增加0.0886%。此研究結果證實了假設1,即增值稅加計抵減效應與固定資產比率正相關,從而說明加計抵減政策能夠促進企業固定資產投資。
(二)不同企業規模“加計抵減”對固定資產比率增長率的影響
本研究按照企業五年內的企業規模均值是否大于等于23,將企業劃分為大規模企業與小規模企業進行固定效應分析,得到表4結果。針對大規模企業而言,企業固定資產比率與固定資產凈額增長率(I)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企業規模(Size)、凈利潤增長率(Growth)、凈資產收益率(Roe)相關性較低,表明對于大規模企業而言,企業固定資產比率主要與固定資產凈額增長率有關,而與其他因素關系甚小。針對小規模企業而言,企業固定資產比率與固定資產凈額增長率(I)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與企業規模(Size)、凈利潤增長率(Growth)在5%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與凈資產收益率(Roe)相關性較低,表明小規模企業的固定資產比率還受到凈利潤增長率的影響。相比較而言,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于小規模企業固定資產比率的效果更為明顯。因此,假設2成立,即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不同企業規模的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影響程度不同。
(三)穩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加計抵減政策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比率的促進作用,確定該模型的穩健性,本文采用半年度數據代替年度數據分析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效果。
因為使用半年度數據,有一部分該類型企業由于季度的原因,會造成固定資產比率過低或者遠遠高于正常值,在研究時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因此剔除2個企業的數據,得到表5的數據結果。第(1)列和第(2)列為年度數據分析結果,而第(3)列和第(4)列為半年度數據分析結果。對比(2)列和第(4)列數據,在采用半年度數據代替年度進行回歸時,核心解釋變量的顯著性并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1%的顯著性水平,系數的絕對值略微下降,說明“加計抵減”政策促進了該型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這一結論具有穩健性。
根據回歸結果,回歸系數為正,表明增值稅加計抵減效應與企業固定資產比率正相關。這表明在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增加1%時,其固定資產比率平均增加0.0833%。同上,此研究結果可以證實假設1,即增值稅加計抵減效應與固定資產比率正相關,從而說明加計抵減政策能夠促進企業固定資產投資。
結語
本文根據2015—2020年試點地區該型上市公司的數據以固定效應模型回歸,實證分析可以得到該型企業采用加計抵減政策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通過實證,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兩個結論:一是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能夠促使企業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二是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不同企業規模的公司的固定資產投資影響程度不同。
針對以上結論,一是建議推廣更多該型企業積極采用“加計抵減”政策。加計抵減政策能夠對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企業采用此政策不僅能夠有效減稅降費,而且能夠促進固定資產投資,使得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增加,有利于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二是建議小型企業采用“加計抵減”政策。小型企業的規模較小,可投入使用的資金較少,且小型企業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略有欠缺。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對于小型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具有促進效果,能夠增加企業的固定資產所占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緩解人力等方面資源的貧乏,更有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相較于“營改增”、增值稅轉型等政策而言,加計抵減政策對于企業的影響程度較小,可能存在的問題是抵稅政策不完善,尚有問題待研究。
參考文獻:
[1] ?萬相昱,唐亮,石雪梅,張晨.稅收激勵對企業投資決策影響研究——基于微觀動態非平衡面板數據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1):123-126.
[2] ?胡海生,王克強,劉紅梅.增值稅稅率降低和加計抵減政策的經濟效應評估——基于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J].財經研究,2021,(1):4-17.
[3] ?劉怡,侯思捷,耿純.增值稅還是企業所得稅促進了固定資產投資——基于東北三省稅收政策的研究[J].財貿經濟,2017,(6):5-16+114.
[4] ?李嘉明,李蘇婭.增值稅轉型對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經論叢,2007,(1):26-31.
[5] ?李紹平,魏翠穎.增值稅轉型對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7,(1):107-109+137.
[6] ?“增值稅構成要件制度體系化研究”課題組,王自榮.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疑難釋義暨優越性評析[J].稅收經濟研究,2019,(3):28-33.
[7] ?李燕,謝明.增值稅會計處理的幾點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3,(4):67-68.
[8] ?黃明峰,吳斌.增值稅轉型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影響研究——基于中部6省26市的經驗數據[J].財會月刊,2010,(2):24-26.
[9] ?陳蕾.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強度、研發投入強度與創新績效的研究[D].上海:華東交通大學,2016.
[10] ?吉黎,魏霽月.“營改增”后商業銀行的稅負下降了嗎?——基于上市商業銀行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8,(1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