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繼芳
摘 要:為推動企業精益財務管理轉型發展,從業財融合角度出發展開研究,主要論述業財融合的基本概念,隨后介紹業財融合與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之間的關系與轉型要點,最終提出轉型策略與注意事項,以期能夠在業財融合基礎上實現精益財務管理轉型,轉型后的財務管理更貼合實際環境,精度更高,管理實效性更強,有利于提高財務管理質量。
關鍵詞:業財融合;內部管理;精益財務管理;轉型
中圖分類號:F2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6-0074-03
新時代下人們開始關注企業內部的財務管理,而通過研究發現傳統財務管理存在很多問題與缺陷,因此需要改革轉型,業財融合就是在這一背景中誕生的發展理念,是當前企業廣泛關注的財務管理轉型方向。從這一角度出發,業財融合開始普及,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財務體系轉型,同步改變財務角色定位,讓內部管理機制更加凝實,但業財融合背景下企業內部財務管理環境也發生了改變,以往財務管理體系已不適用,故企業需要一改以往粗放財務管理方式,推動其朝精益化方向發展,展開精益財務管理轉型工作,為落實這一點有必要展開相關研究。
一、業財融合的基本概念
業財融合是指企業將業務信息與財務管理相結合,實現業務鏈前端整合的一種面向企業業務的財務管理模式。該模式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可以在正式執行財務管理工作之前,先了解業務的相關信息,后根據信息作出財務決策、設計財務管理目標與計劃等,最終即可按部就班地進行財務管理,保障業務緊貼企業戰略、財務方針展開,有利于業務經濟效益最大化、成本支出最小化,還能從財務角度上分析業務風險,做好預先防控與處理。業財融合模式會改變企業財務管理的內部環境,并豐富財務管理崗位職能,即崗位工作中工作人員不僅要做好財務分析,還要根據財務分析結果執行對應管理工作,且管理工作全過程化,脫離了傳統財務管理的事后管理,反之側重于事前監督、事中控制,因此業財融合模式更加強調財務管理的預先性與控制力[1]。
二、業財融合與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之間的關系與轉型要點
(一)關系
根據業財融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到,當企業的業務與財務管理相互融合,財務管理就具備控制業務全過程的能力,但如果財務管理不能很好地進行業務控制,業財融合就失去了其根本意義,故出于業務全過程控制力及財務管理質量考慮,企業必須重視財務管理本身的工作質量,這樣就誕生了精益財務管理轉型。所謂精益財務管理轉型,就是在傳統粗放財務管理基礎上提出的管理精細化要求,旨在解決粗放管理中的問題、填補所有漏洞、創新管理方法等,要求管理深入到業務內部,從跟不上進行管理,且必須面面俱到。從這里可以看出,業財融合與精益財務管理轉型的關系為:業財融合改變了財務管理環境,讓人們意識到以往財務管理工作太過粗放,而精益財務管理轉型就是解決粗放財務管理問題,保障業財融合作用能夠充分發揮的舉措[2]。
(二)轉型要點
依照業財融合與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之間的關系了解到,企業實施精益財務管理轉型勢在必行,但為了保障轉型順利,企業需要先了解轉型要點,具體如下。
1.預算管理。業財融合背景下,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側重于事前預防、事中控制,其中事前預防就包括了預算管理工作,這是事前預防的重點工作任務,也是精益財務管理轉型的要點。預算管理是根據業務數據、信息等進行事前預算編制,計算業務所需要的總成本,再進行成本分配,這樣在業務展開過程中依照成本分配方案提供資金,并予以管理就能避免成本超標現象發生。但現實情況中,不少企業現有財務管理體系比較粗放,成本分配缺乏方向,因此分配結果存在問題,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如某企業主營工業零件制造,某次針對一批零件訂單業務進行預算管理,過程中因為工作人員不知道訂單業務的總體流程,導致成本分配方案與事實不符,同時對于流程中各環節信息也不夠了解,使得成分分配出錯,所以在實際制造生產中普遍發生了成本不足、成本使用過度的問題,整體比較混亂,說明該企業財務管理粗放,財務管理與業務之間的聯系不明顯[3]。但如果企業緊跟業財融合要求,加強財務管理與業務之間的聯系,做好信息溝通,財務管理人員就不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預算管理工作,反之翔實的信息能夠提高預算管理質量,幫助企業做好事前預防,業務活動自然更加順利,故預算管理是財務管理轉型的要點。
2.監督管理體制。預算管理所代表的事前預防類似于規范,本身并不具備主動管理的能力,因此需要企業工作人員根據相關規范對業務活動進行事中控制,該項工作的核心就是監督管理體制,即監督管理體制首先能夠給業務人員施加合理的心理約束,讓他們時刻保持清醒頭腦,重視業務成本支出、經濟收益的大小,并根據正確邏輯進行控制,其次能夠讓監督工作人員依照標準流程及時發現現存問題,再提供對應的知識,讓業務人員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予以業務成本支出、經濟收益第二重保障,因此監督管理體制非常重要。而現實情況中,許多企業雖然根據業財融合理念讓財務人員負責監督管理工作,但監督管理體制依舊傳統,整體存在許多漏洞與不合理之處。如某企業在傳統體制下將監督管理工作全權交給財務管理人員負責,而該企業業務范圍十分廣泛,導致財務管理人員受人工能力局限性影響,無法及時、全面地執行監督管理工作,許多問題都不能被及時發現,而當發現后可能為時已晚,說明監督管理的有效性低。從這一角度出發,做好監督管理工作才能讓預算管理等規范要求發揮作用,故企業必須將監督管理體制視作精益化財務管理轉型的要點。
三、精益財務管理轉型策略與注意事項
(一)轉型策略
為推動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下文將針對預算管理、監督管理體制提出針對性策略。
1.預算管理轉型。針對預算管理方面的問題,企業在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中需要采用兩大策略來推動轉型,策略分別為建立業財信息溝通平臺和做好業務信息質量保障。
第一,建立業財信息溝通平臺。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作為業財融合模式的內核,其必須具備業財融合的特征,業財信息溝通就是其特征體現之一。同時,業財信息溝通能夠給預算管理工作提供良好支撐,并給預算管理工作質量提供保障,因此在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中企業必須保障業務、財務之間有良好的、規范的信息溝通。為做到這一點,企業要建立業財信息溝通平臺,確保業務與財務能夠順利溝通,即如果企業業務分布并不廣泛,人員比較集中,那么業務與財務之間的溝通難度不高,這時企業只要做好溝通意識培訓即可。反之,企業就要意識到物理時空對業務、財務溝通的限制性影響,著手建設溝通平臺,該平臺一般依托于互聯網,處于封閉式的網絡系統中,這樣能夠讓業務、財務之間的溝通更加隱秘,避免信息外泄等問題發生,再結合常用的社交軟件就能讓業務與財務順利溝通[4]。
第二,做好業務信息質量保障。業務信息是預算管理的基礎支撐,因此溝通中業務信息的質量會對預算管理造成影響,說明企業有必要建立信息溝通規范,保障業務信息質量,即企業可以先列舉出所有業務信息質量問題,如信息不完整、信息不真實等,然后依托于平臺要求財務人員在預算編制之前,先設計符合規范要求的信息報表,報表包含了預算管理所需要的所有業務信息項目,而后通過平臺給業務人員發送報表,業務人員需要依照報表規范填寫,若填寫不完整就無法提交,通過這種方式可保障業務信息完整。而針對業務信息不真實的問題,企業可以引入大數據技術對業務信息進行分析,如果存在不真實業務信息,那么分析結果會顯示信息之間的關聯性斷裂,或有不匹配現象。例如業務中單個產品的成本是100元,售價為130元,凈利潤既為30元,設業務活動當前共售賣出10件,總凈利潤為300元,如果虛報售賣數量,那么核算結果與財務公賬信息就會出現差異,大數據技術可分析出這樣的結果。
2.構建監督管理體制。監督管理體制屬于事中控制環節,在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中企業必須提到其有效性。從這一角度出發,監督管理體制轉型可通過三項策略來實現,策略分別為改變監督管理模式、設立配套機制、把控處罰力度。
第一,改變監督管理模式。傳統體制中監督管理工作全部由財務管理人員負責,導致財務管理人員受人力局限性影響而無法做好相關工作,說明這種監督管理模式需要改變。過程中企業可以引入全員參與監督模式來實現目的,同時融入痕跡化管理方法[5]。首先,全員參與監督模式是讓全體業務人員參與到監督工作中,進行相互監督,當發現問題后可以通知財務管理人員前來處理,這樣監督管理工作任務就能分攤給所有業務人員,提高了人力上限,人力局限性的影響得以消除。其次,痕跡化管理是一種圍繞“痕跡”進行管理的方法,所謂“痕跡”就是預先留下的信息,以業務成本管理為例,當業務人員因為業務活動需要申請資金時,財務部門應當要求其填寫申請表,表內要包含申請人、申請資金數額、資金用途、經手人、所屬部門與崗位等關鍵信息項目,這樣就形成了“痕跡”,如果通過監督發現業務成本存在問題,就要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查明源頭,并確認責任人予以針對性的管理或處罰,故因為“痕跡”的存在,業務人員會加強自我管理,盡可能避免鋪張浪費現象發生,利于業務成本最小化、經濟收益最大化。
第二,設立配套機制。改變后的監督管理模式需要業務人員全員參與,并且相互監督,而如果財務管理部門直接向業務人員提出這樣的要求,往往會被業務人員排斥,容易出現陽奉陰違的現象,嚴重影響該模式下監督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因此,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發生,企業要建立配套的機制。配套機制具體類型有很多,本文主要圍繞績效激勵制度展開論述,即該機制中財務管理人員需要將全體業務人員視作一個團隊,將根據團隊總績效來計算個人獎金、福利(個人績效貢獻只決定薪資),這樣團隊績效與業務人員的總體收入掛鉤,任何可能會影響團隊績效的因素都會被業務人員重視,故業務人員將得到激勵,積極進行相互監督,這樣就不會出現以上問題。另外,績效激勵制度的設立需要注意激勵有效性要點,即以往很多企業在績效激勵中表現得比較主觀,普遍是通過資金獎勵進行激勵,但現實情況中許多業務人員并不看重資金,可能更需要晉升機會或者是其他福利,單純的資金獎勵未必能夠起到激勵作用,故企業應當根據工作人員的實際需求來制定激勵措施[6]。
第三,把控處罰力度。在以上兩大策略下精益化財務管理的監督管理體制已經比較完整,財務管理人員能夠依靠這種體制做好事中控制,但如果財務管理人員發現了問題,就必須對相關人員進行處罰,這時就出現了處罰力度合理性的問題,即如果處罰力度不夠,那么無論監督管理要求或其他規范多么嚴格,業務人員都有可能對管理要求或規范不重視,同樣導致財務管理失效。反之處理力度過大,又會導致業務人員承受不了壓力,行事畏手畏腳,不僅不利于業務開展,還可能導致企業人力資源大量流失。從這一角度來看,財務管理人員必須把握處罰力度,保障處罰力度合理,這樣才能貫徹精益財務管理的“精益求精,面面俱到”的精神。處罰力度是否合理沒有定式,但建議財務管理人員多與業務人員溝通,雙方通過協商來調整處罰力度。
(二)注意事項
首先,建立精益財務管理目標,即現代市場環境與以往相比有了較大改變,同時企業財務職能也在不斷變化,在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中成了企業內部管理崗位,這時如果管理人員找不到正確的目標,就可能導致管理出錯。故為了避免問題發生企業高層應當與財務管理人員保持溝通,定期設立下一階段的精益財務管理目標,幫助財務管理人員找準方向,正確執行管理工作,這一點需要企業注意[7]。其次,組建專業團隊,即精益財務管理轉型下,財務人員不僅要充分了解企業業務活動,還要負責相關管理工作,但大多數財務管理人員對于業務活動與管理工作的認知都不夠充分,也缺乏對應的專業素養,不能很好地執行工作。這時企業就要采用一些方法來組建符合當下崗位要求的專業團隊,如企業可以對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培訓,促使他們朝管理型人才轉型,或者參與校企合作,從教育平臺中獲得專業人才,具體方法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
綜上所述,業財融合背景下精益財務管理轉型勢在必行,因此企業要積極開展相關轉型改革工作,過程中企業理應緊抓業財融合的基本概念,圍繞業財融合與財務管理之間的關系分析現狀問題,將問題視作轉型要點,梳理轉型方向與要求,最終采用對應策略進行轉型即可。轉型后財務管理工作精細化程度更高,能夠深入管理業務活動,有利于企業經濟收益最大化、成本支出最小化。
參考文獻:
[1] ?徐靜.業財融合推動精益財務管理轉型研究[J].商訊,2019,(36):63+65.
[2] ?趙志榕.從商業管理公司財務轉型談業財融合[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9,(32):52-53.
[3] ?陳志.基于業財融合視角的企業財務管理轉型升級路徑研究——以建筑業企業為例[J].商業會計,2019,(7):4-7.
[4] ?邢代曉,邢恩奇,蘇日姑.業財融合問題在企業財務管理中的思考[J].財會學習,2019,(26):5-6.
[5] ?于哲.新常態下企業精益財務管理模式的構建[J].管理觀察,2018,(12):45-47.
[6] ?鄭少哲,趙宇鵬,解萌茹,等.企業精益財務管理模式的構建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20,(5):195.
[7] ?徐涵,李肖楠,王雨菲.精益管理背景下的管理會計數據變革思考——基于業財融合視角[J].財會通訊,2020,(11):14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