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義
摘 要:與以往利用上市公司數據的研究不同,數據的獲取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基于社會認同理論,對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員工績效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在兩者的關系中加入組織承諾和員工內部身份感知兩個變量進行探討。得到如下結論:企業社會責任對員工績效呈正向影響關系,組織承諾在企業社會責任和員工績效關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員工的內部人身份感知在組織承諾與員工績效的關系中有調節作用。?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員工績效;組織承諾;內部人身份感知
中圖分類號:F23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36-0141-03
一、研究背景
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的經濟和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創傷。在政府積極做出應對政策的同時,企業做出的決策關乎企業的生存。這對中國境內企業提出了新挑戰,良好的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能夠為企業帶來諸多效益。研究者一致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活動為企業及其股東創造了價值[1]。雖然各級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但實際上企業對于員工的社會責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受到限制,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仍積極配合和支持政府的各種行動。同時在企業內部,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給員工關懷,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員工對組織忠誠度,提高組織承諾、歸屬感等,進而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績效。國內外學者在就業的問題上更多的將研究的重點放在政府政策上面,少部分學者會關注到企業本身態度和責任。如,企業的組織韌性如何通過管理創新去影響企業的競爭優勢的研究[2]。本文通過小范圍地區進行數據調研,這使我們能夠研究從企業社會責任到員工績效的因果關系。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框架,分析企業社會責任對員工組織承諾及員工績效的影響。
二、文獻綜述及假設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組織承諾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到企業社會責任[3]。根據一個西方學者Carroll認可的定義,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社會對組織的經濟、法律、道德和自由裁量期望。學者就社會責任展開研究,結果發現,企業在社會責任上追加投資,會獲得更高的資金回報,同時獲得更高的恢復發展的能力[4]。學者們將其分為多種類型,其中更多的將其分為企業內部社會責任感知和企業外部社會責任感知。在Turker的研究中,將企業社會責任具體細化為兩類,第一類是企業外部社會責任,第二類是企業內部社會責任[5]。員工將組織成功視為自己的個人成功,并將自己的組織與其他組織進行比較。如上所述,群體價值觀和實踐的積極獨特性可直接影響認同。作為一名對社會負責的成員,可以反映出組織價值觀和實踐中的積極獨特性[5]。在當前的研究中,企業社會責任被定義為旨在積極影響利益相關者并超越其經濟利益的企業行為。顯然,企業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密切相關。
假設1:企業內、外部社會責任感知對員工組織承諾具有正向影響。
(二)組織承諾與員工績效
在組織承諾方面的研究,無論是國內和國外都展開了廣泛且深入的研究。組織承諾較高的組織員工,有較強的分享工作的意愿[6]。在組織的管理中,組織提高的員工組織承諾,會較低員工的離職意愿[7]。較高的組織承諾幫助組織生態有序的發展,同時組織員工的發展也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對員工和組織的影響主要聚焦于知識共享、績效、創新等方面[8]。在學者的研究中,企業的管理與員工的績效直接掛鉤。傳統的管理思想中,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其最終目的都是探究提高員工績效。人力資源功能柔性對員工任務績效和職業承諾具有跨層次的正向促進作用[9]。
假設2:組織承諾對員工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假設3:組織承諾在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績效的關系中有中介作用。
(三)內部人身份感知與員工績效
基于誘因和貢獻理論(Simon),員工應該感到有義務為組織做更多的工作,做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沒有獲得這些機會的員工,隨著這一誘導—貢獻周期的持續,它在員工感知方面產生了差異。內部人身份感知較高的員工,會更加積極投入到組織的生產當中,內部人身份感知對員工行為有積極影響。內部人身份感知,是員工將自己視作企業自己人的一種感知,視作內部人或局外人從根本上影響企業員工的績效[10]。內部人身份感知影響員工的自我效能感,并通過自我效能感影響員工的正向行為[11]。
假設4:內部人身份感知在組織承諾與員工績效的關系中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三、研究方法
(一)調研與數據采集
為了驗證本文的假設,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收回問卷總計200份問卷,將答題時間較短的問卷剔除后,剩余問卷187份,問卷有效收回率為93.5%。
(二)變量測量
研究模型有4個潛變量,分別為企業社會責任、組織承諾、內部人身份感知感知和員工績效。變量采用Likert7點量表進行測量。企業社會責任。主要包含企業內部社會責任感知、企業外部社會責任感知兩個維度,參考劉鳳軍等[12]開發的量表。組織承諾選用國外學者Meyer和Allen等[13]的量表并結合具體情景。內部人身份感知選用Stamper和Masterson[14]開發的量表。員工績效選用Van Dyne和Lepine[15]開發的量表。
本研究采用SPSS 26.0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首先對數據進行可靠性檢驗,最后根據有中介和調節效應檢驗程序進行假設檢驗,得出相應結論。
四、實證結果分析
為檢驗企業社會責任、組織承諾、內部人身份感知和員工績效等幾個變量的一致性程度,本文分析了上述幾個變量的信度,本文所涉及變量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813—0.902,均大于標準0.70,說明具有較好的信度如表1所示。
本研究所設計的主要研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內部責任感知與組織承諾(r=0.534,p<0.01),外部責任感知與組織承諾(r=0.515,p<0.01)呈顯著正相關。組織承諾與員工績效(r=0.569,p<0.01)顯著正相關。內部人身份感知與員工績效(r=0.577,p<0.01)顯著正相關,員工績效與企業內部責任感知(r=0.528,p<0.01)、企業外部責任感知(r=0.606,p<0.01)均顯著正相關。
為了進一步驗證文中組織承諾對企業社會責任和員工績效的中介作用,企業內部責任感知對組織承諾(β=0.527,p<0.001)、企業外部責任對組織承諾(β=0.413,p<0.001)均顯著正相關,同時變組織承諾對員工績效(β=0.577,p<0.001)顯著正相關。本研究利用Bootstrap方法,抽樣5000次檢驗間接效應的顯著水平。當組織承諾為中介變量時,企業內部責任感知、企業外部責任感知對員工績效的間接效應大小分別為0.233、0.153,95%置信區間分別為[0.1125,0.381]、[0.066,0.275],均不包含0,說明組織承諾在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
本研究采用PROCESS,對員工內部人身份感知的調節作用進行檢驗。結果顯示,組織承諾在高內部人身份感知的調節作用下,其員工績效顯著增強。內部人部身份感知對組織承諾知與員工績效(β=0.162,p<0.01)有顯著的調節作用。
結語
本文旨在為企業樹立社會責任方面提供參考。在以往的社會研究中,企業的社會責任一直是利用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考察,本研究是在問卷調研的基礎上得到的數據,較以往的研究,數據的來源有一定的拓展。本文在理論上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績效聯系起來,數據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無論是內部社會責任還是外部社會責任,都對企業內部員工的績效產生積極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越高對企業員工的績效影響越高,反之則越低。其中,企業社會責任還會通過員工的組織承諾來影響員工績效。另外,員工的內部人身份感知還會影響組織承諾和員工績效的關系,起到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1] ?Rui A.,Yrjo K.,Yang S.,et al.Resiliency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Stocks:An Analysis of the Exogenous COVID-19MarketCrash[J].The Review of Corporate FinanceStudies,2020,(3):593-621.
[2] ?陳紅川,魏璐璐,李云健,韋璐青.管理創新如何影響企業競爭優勢——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組織韌性與政府支持的作用[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1,(5):90-102.
[3] ?Dhaliwal D.S.,Li O.Z.,Tsang A.,et al.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1):59-100.
[4] ?Huang Wenchuan,Chen Shouming,Nguyen Luu Thi.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o COVID-19 Crisi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Firms[J].Sustainability,2020,(21):8970-8970.
[5] ?Turker D..How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fluences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2):189-204.
[6] ?盧珂,吳價寶.基于組織承諾視角的知識員工隱性知識共享意愿研究[J].企業經濟,2013,(12):42-46.
[7] ?張莉,夏瑩,孫達.基于集體主義情境的變革型領導、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研究[J].管理學報,2013,(9).
[8] ?李秀鳳,鄭淑偉.高承諾工作系統對員工和組織的影響及其理論基礎[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8,(6):132-143.
[9] ?李敏,方芳,關翩翩.人力資源功能柔性對員工績效和承諾的影響——一個跨層次被調節的中介模型[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25-34.
[10] ?Huang Wenchuan,Chen Shouming,Nguyen Luu Thi.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o COVID-19 Crisi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Firms[J].Sustainability,2020,(21):8970-8970.
[11] ?王永躍,王慧娟,王曉辰.內部人身份感知對員工創新行為的影響——創新自我效能感和遵從權威的作用[J].心理科學,2015,(4).
[12] ?劉鳳軍,朱國超,李輝.企業內部責任外顯機制研究:內部責任感知對消費者品牌態度的影響[J].營銷科學學報,2016,(4):89-108.
[13] ?Meyer,John P.,Allen,Natalie J.,Smith,Catherine A..Commitment to organizations and occupations:Extension and test of a three-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3,(4):538-551.
[14] ?Christina L.Stamper,Suzanne S.Masterson.Insider or Outsider? How Employee Perceptions of Insider Status Affect Their Work Behavior[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
[15] ?Linn Van Dyne,Jeffrey A.LePine.Helping and Voice Extra-Role Behaviors: Evidence of Construct and Predictive Validity[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1).
Abstract: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using data from listed companies,the data is obtained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identity,an empirical study is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re add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Discuss the two variables of employees internal identity perception.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employee performance,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plays a part of the intermediary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and employee perception of insider identity plays a moder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employee performance;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insider identity perce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