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鐵生(湖南城市學院藝術學院)
梅山文化是中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至今流傳在湖南安化、新化等中部山區的一種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態,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是梅山地區人們世代創造、傳承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這里原始遺風千姿百態,民俗民風多姿多彩,不但保留了古樸豐富的原始巫文化氣息,而且其具有濃郁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的民間藝術,更是梅山文化的鮮活載體,不僅五彩斑斕并獨具風采,而且極富學術價值和可利用價值。
“梅山文化”是一種古老的巫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集中體現
在三個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習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勞動、生活、表達思想的文化方式,具體表現在民間繪畫藝術、木雕裝飾藝術、儺面具藝術、梅山剪紙藝術等方面。
1.1 灘頭木版年畫
隆回灘頭的木版年畫是梅山文化的歷史產物,梅山蠻地自古就有千家萬戶“開門祈福”貼年畫風俗習慣,每一張年畫反映一個歷史文化故事,年畫成為見證梅山歷史、傳承梅山文化的重要載體。灘頭年畫具有極高的藝術性、裝飾性、游藝性和文化性,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灘頭木版年畫用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特別的木版套色工藝相結合,造型古拙、渾厚、質樸、夸張,構圖飽滿,用色美艷,對比強烈。它將豐富的吉祥寓意灌注其中,不僅反映了荊楚人民的傳統審美觀念,而且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獨具一格的民間藝術。
1.2 梅山剪紙藝術
梅山剪紙蘊含著濃郁的生活氣息,也承載著梅山人樸素的情感,在婚喪嫁娶、祭祀先人等重大活動時應用較多,逐漸形成了獨具審美趣味性的民間藝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慶祝出生的雞蛋花、婚禮嫁娶的對鵝剪花等常被作為人們寓意吉祥、避邪、富裕的趣味生活的情感表達。根據梅山民間的巫儺信仰和生活習俗特點可將梅山剪紙的存在樣式分為相衣剪紙(如圖二)、神壇剪紙、儀式點綴剪紙、節慶剪花。梅山剪紙的審美意蘊滲透著樸實自由的主題意象、原發性的審美意識、自然純粹的裝飾意蘊和“南蠻”式的審美情懷。
1.3 張五郎木雕造像
“張五郎”是梅山教中唯一以木雕神像供奉的神祇,其木雕造像是宗教文化與藝術形式相結合的產物,映射出梅山人自然樸素的審美情趣。“張五郎”是梅山文化中較為典型的神話元素,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倒立神,在民間流傳廣泛,承載了獨特的漁獵與巫儺原始文化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 。他是一位狩獵能手和能工巧匠,長著一雙反腳,能倒立行走,飛禽走獸都必須聽他的號令。“張五郎”的獵人身分象征了古代梅山人主要的生產勞動方式,與其說“張五郎”是一位神仙,不如說他實際上是梅山地域傳統文化符號的典型:他攜帶著與生俱來的不畏強權、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是梅山人和梅山精神的象征。
1.4 梅山儺面藝術
梅山儺作為梅山文化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其載體之一即儺面具。儺面具是一門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色,是人類生命活動和內在精神的符號化呈現,因其分布地域廣泛,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故發展成為一種極具民族民間特色的藝術品,是一種神秘的藝術符號。儺面具作為梅山文化的一種重要的藝術符號,其獨特的魅力在于較強的個性特征和粗獷而又神秘的藝術風格,鮮活地展現了梅山民眾的原始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和社會生活。
2.1 地域性原則。梅山民間藝術符號是梅山文化區域內有代表性的一些圖形、色彩以及審美標準,是梅山文化的一種表現。將梅山民間藝術典型符號應用于鄉土產品設計中,一方面能夠傳承當地地域文化,另一方面給鄉土產品包裝注入了歷史文化情感,更能引發消費者對當地地域文化的喜愛,從設計心理上貼近消費者。
2.2 創新性原則。梅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其設計符號、設計元素雖然風格獨特、特色明顯、辨識性很高,但是風格特征與現代審美趣味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讓受眾接受和理解歷史的同時,設計者更要關注并深入研究當今時代的特色和審美需求,才能設計出具備時代符號意義的設計作品。因此,在具體的鄉土產品設計中必須有所創新。
2.3 實用性原則。包裝設計必須考慮產品的特性,實現包裝的功能和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設計師只有將設計理念與實用功能貫穿始終,才能設計出既有藝術感染力又符合消費者審美需求、生態購物需求的包裝設計作品。
2.4 協同創新原則。地域文化驅動的鄉土產品不僅僅是產品設計,還是以產品設計的方式整合地域資源,運用社區內部常用的思維方式和使用方式來協調利益相關者,以速度和效率為核心,樹立地域振興協同創新理念,達到鄉村振興、脫貧致富。
3.1 具體形象的提取與變化
梅山地區的圖騰崇拜理念始于原始時期,許多圖騰形象古樸簡潔,可將其直接提取并應用到當地鄉土產品包裝設計中。例如,梅山地區因地勢差異形成“上峒梅山上山打獵”“中峒梅山掮棚放鴨”“下峒梅山打魚摸蝦”的說法。山地為主的“上峒梅山”以打獵為生,其主要崇拜對象為狩獵神張五郎,可以把張五郎圖騰形象作為肉類制品(如臘肉、豬血丸子等)的包裝構成元素,同時也把其作為主要的設計創作元素運用到云天閣安化黑茶包裝設計中(見圖一)。
灘頭木版年畫融合梅山楚南傳統文化的原始生命力和民俗精神,畫面構圖飽滿結構完整,色彩艷麗夸張。這種“滿”和“全”的構圖形式不僅可以渲染畫面的氛圍,還富有很強的裝飾性。因此,在鄉土特產包裝設計中承襲木版年畫傳統構圖方式,可以提升產品包裝的識別性與趣味性。如灘頭豬血丸子的包裝設計(見圖二),采用典型的“滿、全”布局形式,以財神作為整個包裝的主體圖形,抓住其神韻,稍作抽象、變形的處理,突出招財平安、吉祥圓滿之意。包裝輕松活潑,又不乏趣味,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

圖一 張五郎圖騰的應用

圖二 豬血丸子包裝
3.2 符號意義的篩選及其解構重組
梅山地區傳統地域文化符號包含了很多與當代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相抵觸的東西,將其運用到現代設計之前,我們必須對其符號意義進行鑒別和帥選,探討其符號形態與文化寓意的內在關系,對符號的外形和內涵做必要的修改和加工,將最容易被人理解和感知的部分提煉出來作為典型的符號。具體將其符號形態用作設計元素時,還必須考慮消費群體的文化和生態購物需求。例如,牛是農耕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梅山地區圖騰崇拜原型之一,梅山地區民居的屋脊兩端都用青瓦砌成形似牛角的兩只彎角,兩邊的牛角造型不僅體現了梅山人對牛的圖騰崇拜和對農耕文化的重視,而且表達了對梅山始祖神蚩尤的崇拜,這也源于蚩尤頭上長著牛角的傳說。宜以牛角圖騰(或牛的抽象圖形)作為五谷雜糧(如擂茶、米酒)的包裝構成元素;重構傳統圖騰符號、元素不應受傳統設計原則、構圖原理束縛,可以圖騰為母題用新的形式拼合,也可結合多個圖騰形式在整體協調的前提下自由重組。比如用解構手法將傳統圖騰符號分解、打散、重組,應用到梅山地區鄉土產品包裝中,此種設計易形成輕松豐富的視覺效果,符合食品包裝的特性,更能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比如牛角的解構與重組(見圖三),以新的形式強化了食品的地域特色,引起人們的共鳴。
3.3 符號造型平面化、抽象化、簡潔化
梅山神像大部分為木制圓雕造像,對其利用首先要將三維的雕塑形體轉變成為二維的圖形符號。其次,雕塑人物的五官服飾需要予以簡化,因此從立體到平面、從具體到抽象、從復雜到簡潔是“張五郎”從雕塑走向平面標志的必經之路。例如“梅山生態鄉土產品”的標志設計(見圖四)借鑒了傳統書法、印章的表現手法,把倒立人形巧妙地融入到圓形之內,取得類似印章的藝術效果。人物的頭部簡化成為點,身體四肢則簡化成曲直的線條,通過線條的長短粗細變化力求達到“點”“線”“面”三元素的和諧統一。之后采用對稱的手法將圖形作幾何化處理,并與中國“鼎”的造型相類比,進一步豐富了標志的內涵和寓意。將表示手臂的一組線條借用到書法“飛白”的筆觸效果,在抽象、機械的圖案中引入粗獷、力量、朝氣之美。該標志設計給人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感覺,符合鄉土產品的設計定位。

圖三 牛角的解構與重組

圖四 梅山生態鄉土產品標志設計
3.4 象征性、寓意性的傳統紋樣和色彩提煉
梅山儺面、儺服的紋樣和色彩蘊含著豐富的象征寓意,是藝術家和設計師用以創新設計的靈感來源,對儺面具的造型結構、紋樣寓意、傳統色彩的借鑒與衍生進行整合與分析,運用在人們熟悉的鄉土產品等載體上,使產品在造型設計和視覺感受上,既能貼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個性需求,又利用抽象色彩來表達現代設計中的具象內容,該表現手法符合人們的認知邏輯,為人們所青睞。以梅山儺面為例,紅色作為具有危險、樂觀的涵義;白色暗示潔白、純正;黑色象征威嚴、正直;藍色表明鎮定、忠誠;黃色象征陽光、上地;綠色代表生機、活力等。在梅山當地的筍干、藍莓酒、臘肉、臘魚、擂茶等鄉土產品系列外包裝設計案例中,顏色從儺戲頭扎中進行提取和歸納,然后再做色值分析,在編織圖形的創造中,提取桃紅色、深藍色、米白色應用到竹編當中。通過對竹編篾的染色嘗試,運用壓一挑一的編織方式,將色彩與器型充分融合,既體現竹編的現代化包裝意識,又傳達出梅山地域文化底蘊。通過與竹編藝人的協同創新,共同完成鄉土產品的包裝制作(見圖五、圖六)。

圖五:儺戲頭扎 顏色提取 色值分析及編制方式

圖六:筍干、藍莓酒、臘肉、臘魚、擂茶等鄉土產品系列外包裝
梅山文化流傳至今,已成為一種攜帶著傳統文化韻味的特殊藝術符號呈現在現代生活中,所以我們對梅山文化這種傳統的地域文化不能僅僅是簡單的模仿、抄襲和對表面形似的追求,而應更多地關注兩者之間的融合、共生以及追求“神似”,使設計出來的鄉土產品既能有現代之感又能體現出傳統的氣息和脈絡。這些符號和設計元素經過提煉、解構、重組,在遵循地域性、創新性、實用性和協同創新原則的基礎上被應用于鄉土產品或其他視覺設計中,不僅提供了藝術創新手段,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發揚的方式;既是凸顯產品包裝的文化性、審美性、親和力以及實現經濟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設計師探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