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華,李凌華,蘇錦清,粟海霞,歐志濤,肖冠英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是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最常見的一種重癥機會性病毒,CMV累及的器官主要為視網膜、肺、腦和消化道等,而消化道中以食管和結腸最為多見[1]。CMV感染通常發生在CD4+T淋巴細胞(簡稱CD4細胞)計數較低時,計數越低患者發生機會性感染(包括CMV感染)的幾率越高[2]。消化道CMV感染可發生于口腔、食管、胃腸道到直腸肛管的位置,其中以結腸最常見,多表現為糜爛性或潰瘍性疾病,但表現為消化道假瘤或腫塊者少見[3-4]。本文對5例AIDS患者CMV感染致消化道假瘤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AIDS消化道CMV感染致假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及機體免疫功能特點,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1 材料收集2012~2019年廣東省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存檔的消化道CMV感染的AIDS患者102例,僅發現5例臨床擬診消化道腫瘤,但經病理確診發現為CMV感染并排除腫瘤。5例患者行內鏡活檢或手術切除,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內鏡檢查及影像學資料,外周血CMV-DNA水平,血CD4細胞計數,查閱臨床抗病毒治療方法及療效。同時,選取5例AIDS非特異性胃腸道病變者及5例無免疫缺陷者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病理檢查 標本均經常規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分別由兩位有感染病診斷經驗的病理醫師閱片,結合HE及免疫組化染色進行組織學診斷。
1.2.2免疫組化 采用免疫組化EnVision兩步法進行染色,一抗包括鼠抗人CMV(晚期)單克隆抗體、兔抗人CD4單克隆抗體,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
1.2.3CD4陽性細胞計數 任意選定黏膜固有層10個高倍視野,對其內的淋巴細胞及CD4陽性細胞分別計數;CD4陽性指數=(CD4陽性細胞數/淋巴細胞總數)×100%。選取5例AIDS非特異性胃腸道病變者及5例無免疫缺陷者作為對照組。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特點5例患者均為男性,AIDS C3期,年齡21~70歲,中位年齡43.4歲。其中病變位于食管、胃、小腸各1例,直腸2例。臨床表現:發熱、腹瀉、腹痛、血便、進食哽噎。臨床診斷分別為食管惡性腫瘤、胃潰瘍(腫瘤待排)、小腸腫物、直腸壁腫物、直腸腫瘤。5例患者經抗CMV治療后消化道癥狀和病變均有所改善。治療前3例患者外周血CMV-DNA水平分別為:5.4×102、6.73×102、7.51×102拷貝/mL,經抗CMV治療1個月后均恢復正常;其中2例CMV-DNA水平均正常。5例患者外周血CD4細胞計數1~72個/μL,均低于100個/μL(表1)。影像學檢查:1例食管腫物行PET-CT示食管胸中、上段條狀高代謝病灶,考慮為惡性腫瘤,食管癌可能性大。

表1 5例艾滋病巨細胞病毒感染致消化道假瘤的臨床資料
2.2 病理特征
2.2.1內鏡表現 內鏡下以消化道慢性炎癥伴潰瘍性病變為主,呈散在多發性,提示有潰瘍型腫物可能。其中2例表現為直腸潰瘍型腫物,邊界不清,質脆易出血,周圍黏膜粗糙;1例表現為食管潰瘍型腫物環繞管壁生長(約占管壁1/2),底覆污苔,表面凹凸不平,質脆易出血;1例表現為胃多發潰瘍,其中較大者考慮潰瘍型腫物、惡性待排;1例表現為小腸出血,可疑小腸腫物。
2.2.2眼觀 本組1例小腸出血患者行手術治療,肉眼可見小腸多發潰瘍,其中較大潰瘍灶大小3.5 cm×2.2 cm×0.5 cm,表面隆起,切面灰白色,質硬,疑似潰瘍型腫物,切面似累及腸壁全層。
2.2.3鏡檢 鏡下可見黏膜上皮增生,異型性不明顯或輕度異型;黏膜間質水腫,可見壞死及大量炎性肉芽組織、纖維血管組織增生伴急慢性炎細胞、組織細胞浸潤,潰瘍形成(圖1)。大量炎性肉芽組織、纖維血管組織增生或肉芽腫形成(圖2),導致局部形成腫塊或假瘤樣表現。炎癥可見散在一些組織細胞、腺上皮細胞、間質細胞、平滑肌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體積增大,核增大,核內可見嗜堿性(圖3)及嗜酸性病毒包涵體(圖4),部分包涵體周圍有空暈,形成“鷹眼”樣征象;部分包涵體不典型,表現為腫大的細胞核內有不規則的紅染或藍染模糊物,空暈不明顯。在部分較表淺或較小的活檢標本中并未見包涵體結構。
本組有1例小腸手術標本呈多發潰瘍,潰瘍處黏膜壞死伴炎性肉芽組織增生,其中最大潰瘍處炎癥累及腸壁全層,其間散在大量炎細胞浸潤,以漿細胞及組織細胞為主;一些組織細胞及腺上皮細胞核增大,核內可見嗜堿性及嗜酸性病毒包涵體;對應大體標本表現為潰瘍型腫物,灰白色質硬,切面似累及腸壁全層。
2.3 免疫表型
2.3.1CMV的表達 CMV以細胞核或胞質棕褐色著色為陽性,呈濃染團塊狀、云霧狀或長梭形(圖5、6),有時也呈彌散式胞核及胞質著色,顯示清晰、對比強,比HE染色更易辨認。一些不典型或HE染色無法辨別的病毒包涵體,均可以采用免疫組化檢測CMV的表達。
2.3.2消化道黏膜CD4細胞表達 本組分別對5例CMV感染致消化道假瘤患者、5例AIDS非特異性病變者及5例無免疫缺陷患者行消化道黏膜CD4免疫組化染色及CD4細胞計數統計。結果顯示CMV感染致消化道假瘤患者黏膜CD4細胞陽性標記指數為1.53%±1.27%,稍低于AIDS非特異性病變患者(3.6%±0.47%,P<0.01);顯著低于無免疫缺陷患者(27.8%±4.6%,P<0.01)。
本組鏡下可見CMV感染致消化道假瘤的AIDS患者,消化道黏膜固有層中的CD4細胞少見甚至消失(圖7);AIDS伴非特異性炎患者,黏膜固有層中的CD4細胞明顯減少(圖8);無免疫缺陷患者消化道黏膜中CD4細胞聚集于淋巴濾泡中,其間見密集分布的CD4細胞,黏膜固有層中呈不均勻聚集或散在分布(圖9)。
CMV屬于皰疹病毒科β屬雙鏈DNA病毒,是AIDS患者機會性感染中最常見的病毒之一,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機會性感染。AIDS患者尸檢中發現CMV感染率為16.7%~73.7%,僅次于肺孢子菌感染。
CMV感染可累及多個系統,最常見為眼部、呼吸、消化以及神經系統等[5]。研究表明,5%~21% AIDS患者可發生消化道CMV感染,是AIDS患者最常見的病毒性機會性感染[1,6]。消化道癥狀多表現為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便血比較少見,本組中僅有1例(小腸)出現便血。消化道CMV感染多表現為糜爛性或潰瘍性疾病,且常為多發性,可發生于口腔、食管、胃腸道到直腸肛管的位置,其中結腸最為常見。內鏡檢查表現可以從正常黏膜到彌漫性紅斑、糜爛、潰瘍及腫塊,多表現為糜爛及潰瘍,假瘤或腫塊比較少見[4,7-8]。本組從有消化道CMV感染的102例AIDS患者發現5例擬診為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可見CMV致消化道假瘤或腫塊的患者臨床罕見。本組5例均表現為潰瘍型腫物,其中胃及小腸表現為多發性潰瘍伴潰瘍型腫物,提示潰瘍型腫物為CMV致消化道假瘤的主要表現形式。
CMV的檢測方法有很多,包括血、體液、大便、尿等多種標本。目前,消化道CMV的診斷多進行內鏡下黏膜活檢(少數為手術標本),顯示有CMV感染及所致的組織病理學改變,即HE染色觀察到明顯增大的細胞,其內可見嗜堿性或嗜酸性病毒包涵體結構,包涵體周圍有空暈,形成“鷹眼”樣征象,免疫組化或原位雜交可提高CMV檢測的靈敏度及特異度[9-11]。
本組5例CMV致消化道假瘤的組織病理學顯示未見腫瘤細胞,主要表現為黏膜水腫、壞死、炎癥及潰瘍形成,其間炎性肉芽組織、纖維血管組織增生或肉芽腫形成導致局部形成腫塊。炎癥處可見一些組織細胞、腺上皮細胞、間質細胞、平滑肌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巨細胞化,核內或胞質內可見病毒包涵體,形成“鷹眼”樣征象;部分包涵體不夠典型,空暈不明顯,部分較表淺或較小的活檢標本中并未見明顯包涵體結構。CMV感染經常在消化道活檢中被漏診,如未見包涵體、標本較少、由于取材表淺深層組織中的病毒無法檢測到等原因,所以在進行消化道活檢時要盡可能多地鉗取標本,保證活檢的深度,從而在固有層觀察到足夠的內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12]。同時,要警惕CMV的非典型表現,適時使用CMV免疫組化標記進行證實。
由于CMV對組織細胞、腺上皮細胞、間質細胞、平滑肌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的破壞,經常伴有消化道黏膜糜爛及潰瘍,但較少導致增殖性病變如假瘤或腫塊的形成。雖然CMV致假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根據本實驗的組織學表現,推測其由大量炎性肉芽組織、纖維血管增生和纖維化,以及組織對CMV的損傷和反應包括組織細胞增生、肉芽腫形成等,從而導致CMV誘導的腫塊或假瘤的形成[13]。研究表明,組織中檢測到CMV存在可以證實局部組織的受累,提示為CMV病而非病毒攜帶狀態[14]。同時,有臨床研究表明經組織學證實的CMV腸病,行抗病毒治療有效[15]。本組5例患者在經抗病毒治療后消化道癥狀和病變均有所改善,與文獻報道一致。
血液標本是臨床醫師更為常用的檢測CMV的方法,可定量檢測CMV-DNA的實時PCR已被廣泛用于CMV疾病的診斷和監測[16]。本組外周血CMV-DNA的檢測結果表明5例患者中有3例升高,2例屬于正常范圍,可見外周血CMV-DNA水平與消化道CMV感染并不完全一致。當外周血CMV-DNA水平升高時,提示CMV感染可能,若外周血CMV-DNA水平正常時也不能完全排除消化道CMV感染的可能。
CMV結腸炎通常發生在外周血CD4細胞計數低于100個/μL時,且CD4細胞計數越低,患者發生CMV感染的幾率越高[17],本組結果與文獻報道相同,5例患者CD4細胞水平均低于100個/μL,CMV感染致消化道假瘤患者消化道黏膜CD4細胞表達稍低于AIDS非特異性病變患者,顯著低于無免疫缺陷患者。可見在AIDS患者中,CD4細胞明顯減少,導致相關免疫細胞功能失調,使CMV易感性增加,而在CMV感染患者中CD4細胞計數則更少。
綜上所述,本組5例患者經臨床、內鏡或影像學檢查均提示消化道腫物、惡性腫瘤可能,但經病理證實均為CMV感染,排除了腫瘤,行抗CMV治療后預后較好。因此,在AIDS患者或免疫缺陷患者中出現消化道腫瘤,特別是內鏡示潰瘍型腫瘤,伴血CMV-DNA水平升高(也可正常),CD4細胞明顯減少時,應警惕CMV感染的可能。內鏡醫師要重視內鏡下活檢及掌握活檢的深度;病理醫師要了解CMV的非典型表現,結合HE染色及CMV的免疫組化染色或原位雜交技術進行診斷,從而避免誤、漏診。目前,CMV感染致假瘤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需進一步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