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春,謝永輝,章宏峰
患者女性,62歲。因右側涕中帶血伴鼻痛10天于2019年5月6日就診。患者1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鼻痛、鼻干,伴痰、涕中帶血,可擤出黃色膿涕。無噴嚏、鼻癢。嗅覺無減退。專科檢查:右側鼻腔呈鼻竇開放術后改變,右側下鼻甲前端缺如;右側中鼻道可見血痂皮,觸之易出血。常規CT檢查示:右側額竇、上頜竇及鼻腔可見軟組織密度影,右中、下鼻甲部分缺損;左側上頜竇黏膜稍厚,并見囊狀低密度影,邊緣光整;鼻中隔略左偏。所及鼻咽左側軟組織稍厚,左側隱窩較對側變淺。5月18日行鼻內窺鏡下多個鼻竇開窗術+內鏡下右側額竇開窗術+內鏡下右側上頜竇開窗術+內鏡下右側篩竇開窗術+內鏡下右側鼻腔鼻竇腫物切除術。
病理檢查鏡檢:腫瘤邊界不清,呈浸潤性生長,由長束狀、交錯束狀或魚骨樣排列的梭形腫瘤細胞組成。腫瘤細胞間見被覆呼吸性黏膜上皮的腺腔,呼吸性上皮細胞未見異型性,低倍鏡下類似于苗勒型腺纖維瘤或腺肉瘤(圖1)。局部區域可見血管外皮瘤樣結構,間質稀少,見“鹿角狀”血管(圖2)。梭形腫瘤細胞胞質嗜伊紅,核溫和、細長,染色質細膩,核仁不明顯(圖3)。核分裂象罕見,未見明確壞死。免疫表型:腫瘤細胞S-100蛋白彌漫強陽性(圖4),SMA局灶強陽性(圖5),MSA和MyoD1核陽性,β-catenin局灶核/質陽性(圖6),Ki-67增殖指數約3%,desmin、SOX10、STAT6、CD34、CKpan、CD31、HMB-45、Melan A、MiTF、p40、GFAP、Nestin均陰性。
病理診斷:(右側)雙表型鼻腔鼻竇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 BSNS)。患者于2016年3月曾行右側鼻竇息肉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梭形細胞間葉源性病變。重閱上次病理切片及本次病理切片,鏡下形態類似,遂診斷為BSNS腫瘤復發。
討論BSNS也稱為具有神經和肌源性特征的低度惡性鼻腔鼻竇肉瘤,具有獨特的組織形態學表現、免疫表型及分子遺傳學特征。BSNS于2012年由Lewis等[1]首次報道,將其稱為鼻竇具有神經源性和肌源性特征的低度惡性肉瘤。隨后有學者研究發現該腫瘤中存在重現性分子遺傳學特征:t(2;4)(q35;q31.1)轉位和PAX3-MAML3基因融合,將其命名為BSNS[2]。此后陸續有文獻報道[3-5],WHO(2017)頭頸部腫瘤分類中正式收錄此病種。BSNS較少見,截止目前國外文獻報道110余例[1-6],國內文獻報道9例[7-9]。

圖1 雙表型鼻腔鼻竇肉瘤:致密的梭形腫瘤細胞內見散在腺樣呼吸上皮,類似于苗勒腺肉瘤 圖2 梭形瘤細胞密度高,呈束狀、編織狀排列,局部見血管外皮瘤樣結構 圖3 瘤細胞形態溫和,伸展、波浪狀,核仁不明顯 圖4 梭形瘤細胞S-100蛋白呈彌漫強陽性,EnVision法 圖5 瘤細胞SMA呈局灶強陽性,EnVision法 圖6 梭形瘤細胞β-catenin呈局灶核/質陽性,EnVision法
BSNS發病年齡24~87歲,平均50~51歲,女性更常見,男女比為1 ∶2[1-3]。腫瘤大多發生于鼻腔或鼻竇腔。臨床表現無特異性。BSNS影像學顯示病變常位于黏膜下,呈破壞性生長。大體呈息肉狀,質地偏實質韌,粉紅色或灰褐色,直徑通常大于4 cm,多無包膜,邊界欠清。本例患者為62歲女性復發患者,表現為涕中帶血。
BSNS腫瘤由形態較一致呈密集排列的梭形細胞組成,細胞核細長,呈波浪狀,細胞胞質少、嗜伊紅。腫瘤細胞形態溫和,呈束狀、編織狀、漩渦狀或魚骨樣結構排列,并且常見血管外皮瘤樣結構。腫瘤細胞異型性小,缺乏核分裂象(<1個/50 HPF)及壞死,部分腫瘤細胞可伴有橫紋肌分化。間質缺乏或有極少量的膠原纖維。特征性表現為可見呼吸性黏膜上皮內陷于梭形細胞內,形成腺腔或囊腔樣結構。
免疫表型:BSNS特征性的表達神經和肌源性標志物。腫瘤細胞恒定表達S-100和PAX3,但SOX10為陰性[4,6]。多數病例不同程度表達SMA、MSA、desmin,伴有橫紋肌分化時表達MyoD1、Myogenin等[1,4]橫紋肌標記,且MyoD1比Myogenin更敏感,陽性率更高[5]。β-catenin核質陽性,STAT6、CD34為陰性,可除外孤立性纖維性腫瘤。本例彌漫表達S-100,灶性表達SMA、MSA,局灶核質表達β-catenin,與文獻報道一致。BSNS具有特征性的PAX3基因異位,最常見為t(2;4)(q35;q31.1)轉位所致的PAX3-MAML3基因融合[2-3,5]。近來有學者發現BSNS還可以存在PAX3-NCOA1[4]、PAX3-NCOA2、PAX3-WWWTR1[5]及PAX3-FOXO1[6,8]基因融合。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行基因檢測來輔助BSNS的診斷。
鑒別診斷:(1)單相梭形細胞滑膜肉瘤,形態與BSNS類似,部分病例表達S-100蛋白及Calponin。但滑膜肉瘤常表達上皮細胞膜抗原及CK、CD99等,且具有t(X;18)-SYT-SSX1/2融合基因。(2)孤立性纖維性腫瘤:免疫組化常表達CD34、vimentin和STAT6,不表達S-100蛋白。(3)鼻腔鼻竇血管外皮瘤樣腫瘤:組織學上與發生于鼻腔的孤立性纖維性腫瘤類似,“鹿角狀”血管更常見。免疫組化標記vimentin和肌動蛋白彌漫陽性,部分CD34陽性,desmin及S-100蛋白陰性。(4)纖維瘤病:部分BSNS可彌漫或局灶核表達β-catenin,但是纖維瘤病S-100蛋白陰性。(5)低級別惡性外周神經鞘膜瘤:除S-100蛋白陽性外,還表達SOX10,不表達肌源性標志物。
BSNS為低度惡性肉瘤,生物學行為通常表現為局部侵襲或復發,復發率約50%,尚未見轉移的報道。治療首選擴大切除術,切除不完整者可輔以放療。本例患者手術切除大部分腫瘤后,未行放、化療,術后39個月原部位復發,行第2次手術;2次手術后隨訪13個月,未見復發。BSNS文獻報道例數較少,國內臨床及病理醫師對該病認識尚淺,需積累更多病例進一步探討。